书城教材教辅写作与语言教程
13839100000028

第28章 写作技法(2)

二、一体两面对比叙述

这种方法多用于描写人物。即将一个人相反相对的言行、心理的特征先后加以叙述,以刻画人物的性格,或者描绘其不同的境遇。譬如《儒林外史》里对胡屠户的描绘,是通过他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言行对比完成的。试看范进中举前的一段描述: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

当范进中举后,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一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

这一绝妙的对比,将胡屠户的市侩嘴脸和市侩心理做了淋漓痛快地揭露,对于可恶而又可怕的世态炎凉,给予无情的鞭挞。

由此可见,对比要富有“张力”,也就是说,对比叙述的两个侧面,须有矛盾的尖锐性和对立的鲜明性,才可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

第五节快慢法

快速流动,是指所叙述的事件发展的节奏急促,进展迅速,恰似高山飞瀑,直流疾下。这是由所叙述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事件的急剧变化所决定的。

缓慢流动,是指所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到结束,或者对人物性格的揭示,整个过程是以舒缓的节奏推进的。因为所叙述的内容并非激烈的对抗性的矛盾,作者便可以从容不迫地细致描绘。如孙犁的《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要开靠在岸边的小船。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呢!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们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从“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到“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叙写这些年轻妇女因没找到自己的丈夫,怀着挂念和埋怨的心情,边说边笑的情景。其中有无边的跳荡的水波,以及水波上凉爽的风;其中有似怨实夸的对话;其中有摹声状物的细节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态。这些都表现了空阔而宁静的环境里人物平和且轻快的心情。文笔缓缓流淌,节奏舒缓而轻松。

从“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到“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叙写了几个青年妇女与鬼子船只周旋的过程。情势急迫,心情紧张,作者用快速的节奏来叙述这一情节的剧变。

从上面的叙述来看,先写她们既说又笑,既怨又喜,后写有惊有险,紧张而沉着,叙述的节奏快慢有别。有时我们需要“紧张”,而“紧张”久了,易于疲惫;有时我们需要“轻松”,而“轻松”久了,也觉乏味。两者结合,容易调动读者欣赏的兴趣和阅读的积极性。

第六节跌宕法

在叙事说理或者状物抒情中,人们往往追求跌宕起伏的境界。大至情节的大起大落,说理的大开大合,小至情感流动的悲喜交替,物象色彩的哀乐转换,以及语意表述的行止收放,都可让读者感受到抑扬顿挫的韵致,也可避免平直呆板的弊病。

一、顿挫

顿,就是停顿;挫,就是转折。有时在语流的演进中,突然停顿下来,并用副词“不”加以否定,使语意流向发生变化,或向相反的方向“逆转”,或顺着原意向纵深延展。在跌宕之中,语意得以充分表达。例如:

“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不,阵容相近,热闹不够。(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这是在停顿后,加以否定,又引出一个新的意思,与前面的意思相悖。在两个相悖的意思的比照下,主旨表达得更为突出,更为有力,可谓相反相成。再如:

不仅仅是这六十一个死而复生的人,不,我们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这例与上例所不同的是,在停顿、否定后,所引出的新的意思,乃是前面意思的延伸和扩展,其内涵更为丰富。

其实,前面所举的例句,都可以用一句话表述清楚。为什么非要一顿一挫,分成几句话来表述呢?这一顿一挫,使行文起伏跌宕,避免了平直呆板的弊病,增强了生动性;同时又使语流产生了一种富有冲击力的节奏,增强了音乐性。

二、抑扬

一般来说,抑,是指压抑低沉的思想情调;扬,是指高昂激越的思想情调。不论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都能使行文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例如: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一“抑”;“那么”先让一步,姑且认可这一假设的标准,这又是一“抑”。一抑再抑之后,用“但是”猛然转折,“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让语意一扬再扬。行文起伏多变,婉转动人。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在较为复杂的情节中,为了刻画人物,抒写情意,采用抑扬之技法,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管桦的《小英雄雨来》第五、六节就是很好的例子。作者先写村里的人们听见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哭着说雨来“死得可惜”,又写孩子们的哭喊,最后写老老少少都顺着河沿寻找雨来的尸体。在此描绘了一个悲痛的场景,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大悲的谷底。正在这时,作者写道:

……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还是那么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一手扒着芦苇,向岸上人问道:“鬼子走了?”“啊!”大家都欢喜地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看到这里,读者会随着芦花村群众的惊喜而惊喜,欢呼而欢呼,由大悲的谷底一跃而到大喜的顶峰。先抑后扬,大落骤起,令人油然而生的是崇敬与赞美的情感。

第七节虚实法

所谓虚,一般认为是指情绪、情感和心境等抽象的东西;所谓实,就是指事物、景物等具体可感的东西。如果写虚,一味写下去,便显得抽象、干巴、乏味;如果写实,也一味写下去,就显得堆砌、沉闷、少灵气。所以古人讲“虚者枯,实者塞”。这是不利于叙事和抒情的。如果虚实结合,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化虚为实

人的喜、怒、哀、乐,或者某种心态、心境,都是较抽象的,而抽象的东西缺少动人的力量。怎么办呢?常见的就是将情感或心境外化为可以感知的物象,让人通过物象的描写,能够“看到”、“听到”,甚至“触摸到”那些抽象的情感和心境。如:“眉开眼笑”,是“喜悦”;“双眉紧蹙”,是“忧愁”;“咬牙切齿”,是“怨恨”;“大发雷霆”,是“震怒”;“泣不成声”,是“哀痛”,等等。人的情感、思绪、心境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环境、不同原因、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愁”也各不相同。但都可以用物化方法表现出来。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诗人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象,来表现“愁”之迷朦幽暗、飘忽杂乱、无穷无尽。作者把内心抽象的情思,外化为生动的物象,而读者却又借助这些物象,利用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机制,把抽象的情思还原出来,获得欣赏的满足。

二、以实写虚

有时先写出一段情思、一种心境、一番感受,进而再把引发这些情思、心境、感受的事、物、景描绘出来,这样有虚有实,虚实相生,使行文变化增趣。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一段里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里的“清”、“静”、“悲凉”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此处是虚写。为了让读者也能体验到作者的这种感受,需要把故都之秋的风光、景致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试看其中的一段: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段文字是实写。先写故都名胜的特色,再写小院里的秋意。早晨,坐在小院里饮茶的悠闲,看高天,听驯鸽飞声的乐趣以及观赏牵牛花的情趣,都可以把读者带到故都秋的境界里去,感受故都秋的“清”、“静”和“悲凉”。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所撰《诗格》中曾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其实古诗如此,今文亦如此。无论化虚为实或是以实写虚,都是为了恰到好处地把虚与实结合起来,以求更好的效果。

【思考与练习】

一、写作技法在写作活动中有何重要意义?

二、下面两段文字中运用了什么技法?有何艺术效果?

1.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巡捕见问,立刻趋前一步,说了声“回大帅的话:有客来拜。”话言未了,只见啪的一声响,那巡捕脸上早被大帅打了一个耳刮子。接着听制台骂道:“混账王八蛋!我当初怎么吩咐的!凡是我吃着饭,无论什么客来,不准上来回。你没有耳朵,没有听见!”说着举起腿来又是一脚。那巡捕挨了这顿打骂,索性泼出胆子来,说道:“因为这个客是要紧的。”“他要紧,我不要紧!随你是谁,总不能盖过我!”巡捕道:“回大帅,来的不是别人,是洋人。”那制台一听“洋人”二字,不知为何,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怔在那里半天;后首想了想,蓦地起来,啪哒一声响,举起手来,又打巡捕一个耳刮子;接着骂道:“混账王八蛋!我当是谁!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回,叫他在外头等了半天?”(《官场现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