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写作与语言教程
13839100000018

第18章 文章的修改(2)

二、增删材料

文章是否言之有物,主题是否准确、深刻,取决于材料是否准确、典型、新颖和生动。修改文章的材料,就是要把零散的材料改集中,把空洞的材料改具体,把平淡的材料改生动,从而使主题表现得更鲜明、深刻。因此需要考虑:文章里的各个材料和主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文章的材料是否足以表达主题?材料需不需要增添或删除?

修改材料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若材料过少则不利于表现主题,材料过多则会淹没主旨。因此,材料若有利于表现主题就要设法取得并丰富之;材料虽然丰富生动但可能产生误解或影响表现主题的,只能舍弃。鲁迅的《阿Q正传》揭露了国民普遍的劣根性。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结尾材料详细,运用大量细节描绘了阿Q临死前游街示众、杀头的过程,以及死后众人的评价,最后还添加了几句话:“阿贵死了,他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同小尼姑骂得那样断子绝孙。因为,据考察家们考证说,阿贵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虽只有几句话,却深化了主题,揭示出国民劣根性的影响深远,不只存在于现代,而且存在于当代及未来。

三、调整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思维。对谋篇布局的修改,就是使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达到最佳形态。调整文章结构,可以考虑以下问题:文章各部分的安排是否合理?文章结构是否有不完整的情况?过渡是否符合逻辑?各个层次、段落的衔接是否严密连贯?每一段落是否都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的原稿是这样的: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修改时,把该词的上下阕次序进行了调换。结构调整后,上下阕的核心意象由“黄花”转到“江天”,思路由“重阳”转到“春光”。这样由小而大,由近而远,正好上下衔接,符合作品开篇点题且层层推进的特点,有利于开阔视野,深化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

四、修饰语言

文章的修改归根结蒂要落实到语言的修改上。古人所谓先炼意,再炼句,对语言的修改一般放在最后完成。语言的修改可以考虑下面的问题:文章的语句是否有歧义?是否有重复啰唆?遣词造句是否规范?表达是否准确、生动?读者是否能理解语意?

唐代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出了诗人锤炼字句的良苦用心。现代的一些成名作家,也总是在语言的锤炼上下工夫。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一些词语,看似平淡,实则是经作者反复推敲而改定的。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修改:“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独)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旁边)笑。”原诗中“独有花枝俏”改“独”为“犹”,便于与上句承接,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尽管已经是朔风坚冰,然而梅花却还怒放夺目,意蕴表达得更为生动有力。“她在丛中笑”一句,改“旁边”为“丛中”,不仅“笑”出了交相辉映、浑然融合的意境美,而且“笑”出了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风范。

五、规范格式

文章的格式包括文章标题、作者署名、分段、引文、对话等书写格式,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行款格式的规范。

1.标题。标题居中。两个字的标题,中间要空一格;三个字以上的标题居中连写。过长的标题要转行时,则要使两行字的安排适当,大致匀称。一般文章的标题上下各空一行;重要标题上下各空两行。如有副标题,应写在正标题下面,前面应加破折号;一般比正题缩进两格,如转行时应与上行第一字对齐。标题中一般不用标点,中间停顿多用空格或间隔号。

2.作者署名。作者的姓名写在全文标题下面一行的正中间或偏右。如果姓名是两个字,两字之间空一格;如果作者不止一人,各姓名之间要空两格。

3.分段。每个自然段开头要空两格,段与段之间一般不空行。

4.引文。文章中的引文要加引号。需要强调的引文或较长的引文可以独立成段。这种另起一段的引文,第一行空四格,转行后空两格。

5.对话。一般对话写在段中,需要强调的对话要提行写。提行的对话开头的引号空两格写,转行时引号中的内容则顶行写。

文章的行款格式,是内容的视觉化。格式规范能给读者良好的印象,引起愉悦的感受。格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态度和修养,因此在修改时,书写汉字是否合乎规范,标点符号是否合乎规则,行文格式是否得体,也是修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节修改的方法

文章的修改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别的,但是一些修改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诵读法

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光看不容易发现,但一诵读就读出来了。诵读法的优点是利用语感来修改文章,通过平时说话的习惯以及朗读时的语感来发现文字上的不当之处。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糊的语句,就可能有语病。清人何绍基认为:“自家作诗,必须高声读之。理不足读不下去,气不盛读不下去,情不真读不下去,词不雅读不下去,起处无用意读不起来,篇终不混茫读不了结。”老舍说:“文章写完之后,可以念给别人听听。念一念,那些不恰当的字句,不顺口的地方,就显露出来了,才可以一一修改,文章叫人念着舒服顺口,要花很多心思和工夫。”这是很有效的修改方法。

二、冷却法

冷改法,就是初稿完成后,放上一段时间再修改的方法。人们思考问题形成一定的思路后,相隔时间越短,重复同样的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所谓的人脑思维的滞后性。只有把稿子搁上一段时间,作者换一种情绪,换一种思维方式,冷静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就容易发现不完善、不妥当之处。唐彪《读书作文谱》说:“当其甫作就时,疵病亦不能自已,惟过数月始能知之。……当时能确见,当改则改之,不然且置之,俟迟数月,取出一观,研媸了然于心,改之自易。”现代作家中也有不少人谈过这方面的经验,鲁迅说:“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这些理论及经验在实践中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求助法

写作者总是偏爱自己的文章,正所谓“敝帚自珍”,不容易觉察文章中的毛病,舍不得忍痛割爱。通过求助他人,可以发现自己不能发现的问题。白居易说:“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裁,或失于繁多。……必待交友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他人的意见可能与作者的感觉相左,但若虚心听取,用心体会,也可以从中寻找到修改的着手点。

四、商讨法

一些内容复杂、事关重大的文章,初稿完成后,可以组织有关人员共同讨论,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再汇集整理大家的看法,并进行必要的修改。通过集体的力量,将文章修改得更全面、深透和精辟。

【思考与练习】

下文的主题与材料相悖。请根据材料更改一个合适的主题,或者根据主题改换两个合适的材料。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也。”这说明有志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志是一个人的灵魂。有了志,生活就有了目标,前进就有了动力。

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由于年轻时便立下了走访三山五岳的宏愿,所以在后来的考察旅行中尽管多次遇险,几丧生命,但是他,始终没有畏惧,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的舅舅吴友仁,年轻时就立下了从事化学研究的宏愿,可是多次被当做“白专典型”批判。没有实验室,他自己省吃俭用买来实验用品在家搞实验,也被禁止了;没有参考资料,他写信向国外有关的研究单位索要,被当做“里通外国”而遭到监禁,最后壮志未酬,含恨而死。

以上例子说明,一个人只有立下壮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己的事业,至死不渝,并取得非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