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写作与语言教程
13839100000014

第14章 结构(1)

【学习提要】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直接体现着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和逻辑顺序,因此需要掌握文章结构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基本形态。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各部分的先后顺序,涉及到怎样开头、展开、结尾等;二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涉及到文章的连贯性、严密性,层次、组合方式等。安排结构,实质上是作者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思路”的外化。

第一节结构的内涵和要求

一、结构的内涵

文章的结构是指主题确定之后,如何对材料进行组合和安排,是使文章逐渐成形并趋向成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作者表达思想、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手段。

写作学上的结构,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构造,即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部联系,形成的文章内容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结构又可以称为组织、布局、章法或格局等。

古代中国文论家对结构的重要性有所论述。刘勰《文心雕龙·附会》:“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是说结构将文章各部分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即联系首尾段落,确定取舍,组合章节,包举全篇,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不散漫。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确立了主题,选定了材料,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写”的问题。要考虑把材料组织得条理清晰、完整统一,这就涉及文章结构了。有了材料和主题,还必须有好的结构,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否则,材料只是一堆散沙碎石,主题也无所依托。因此结构与主题、材料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结构要服从于主题的需要,主题、材料也必须借助结构得以表现。

二、结构的要求

文章的完美统一,取决于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和谐。结构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实现和材料、主题的统一。

(一)完整统一,忌残缺孤立

把材料和主题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文章结构首先的要求是完整、统一。

一方面构成文章整体的各个环节要相对齐全,不能顾此失彼或残缺不全。因为结构的残缺必然会影响文章内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应结合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文章的各个部分,如各个层次、段落、开头、结尾既相互独立,又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体现主题。

(二)严谨自然,忌生拼硬凑

安排文章结构如同缝制衣服,讲求上下缝合自然,前后连贯。严谨,指文章要布局周密,总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互相衔接,无懈可击,不能挂一漏万或颠三倒四。

自然,指层次段落的安排以及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不牵强附会,不生拼硬凑。因此各部分在内容脉络上相互贯通,前后衔接如行云流水,行止自如,开阖自如,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

(三)匀称和谐,忌比例失调

匀称,指结构上平衡,不要某一局部过大或过小。各部分均匀,比例协调,给人一种稳定凝重的整体感。

和谐,指结构必须节奏和谐、格调统一。文章应“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就是对文章结构和谐的诠释。任何文体的文章,都应讲节奏,使文章富有和谐的韵律感。

(四)新颖灵活,忌呆板单一

文贵创新,除有相对固定格式的文体外,多数文体都不能模式化。文章的结构应如同音乐一样,忌呆板单一。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才人所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制锦绣花样,无不随时更变。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第二节结构的原则

文章的结构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却有基本的章法可循。所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指一成不变的体制和结构方式是没有的,然而文章的大体框架还是有的。所以,写文章安排结构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一、结构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内在联系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结构只有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文章内容才能符合逻辑,井然有序。作家孙犁在《谈结构》中提到:“作品的结构不单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是内容的问题。因此一篇作品既然是描写一个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备一个进行的规律,一个存在的规律。作者抓住这个规律,写出这个规律,使它鲜明,便是作品的基本结构。”可见,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谋篇布局最基本的依据,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并不是浮现于事物的表面,而是要经过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才能把握。作者一旦准确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和联系,就能迅速梳通思路,找到合适的结构。

记叙性文体,以写人叙事为主。写人的文章,可以根据人物活动的时间先后、空间变化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安排结构。叙事类的文章可根据一般事物发展规律,即根据事物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来安排结构。有些文章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使行文跌宕多姿,结构富于变化。

议论性文体可以根据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先提出具体问题,然后从各个层面进行剖析,最后得出结论,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这种结构,正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规律,因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成为议论文展开论述的顺序。但是,具体写作中作者经常突破这种结构形态,在不违背认识规律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独特的思路创建结构。

抒情性文体是按照人物感情、心理变化规律和特点来安排结构的。

总之,文章结构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否则就容易造成逻辑混乱,条理不清。

二、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反映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看法及思想倾向。因此,结构不仅仅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还应该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进行精心安排。

“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刘勰这里强调的是,无论写多复杂的文章,只要抓住主题,以主题为中心安排结构,就可以使文章前后连贯,条理一致。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选择表达方式等都要围绕着主题,为表达主题服务。因此,怎样划分层次、段落,如何安排过渡和照应,何处详写,何处略写,怎样开头,如何结尾等,都要从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考虑。否则,文章的结构、布局就失去了准绳。

三、结构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

文章结构要受文体的制约。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结构上总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安排结构要适应不同文体的要求。

首先从外部构造上看,不同文体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如诗歌有行和节之分;戏剧有幕和场之分;新闻则由导语、主体、结语等构成;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的结构又常分为概况、成绩、经验、结论等几部分。

其次从结构的内容上看,着重点不同。一般的记叙文,要注意叙述的顺序,层次、段落的安排,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一般的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在安排议论文结构时,就应考虑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等。

体式一旦被固定下来,就影响着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因此在写作中,要熟悉文章体式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内容、安排结构。当然,有时候不同的文体在结构上也可以相互沟通。比如报告文学可以采用电影、电视中的蒙太奇手法,影视文学、小说可以采用散文化的结构。

四、考虑读者接受心理

写文章要求作者有清醒的自觉的读者意识,了解读者在接受心理上对各种结构方式的适应性问题。

为了适应读者的接受心理,就要注意结构完整、严谨、匀称、灵活,但是有时也会有所不同。比方说,儿童读物,结构宜单纯,而且力求开头就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可多采用对话等;以成年人为读者群的文章,结构可以相对复杂些,比如双线或三线甚至多线并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的“期待视野”(即由读者的阅读经验形成的思维、心理定势或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安排结构一方面要考虑读者接受文章结构时的心理习惯或“惰性”,另一方面又要随时以新的结构观念和形态提高和改变读者的接受心理。

第三节结构的基本要素

结构包括哪些要素呢?主要有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一、层次和段落

(一)层次

1.层次的内涵

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和逻辑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在文章中的体现。又叫“意义段”、“结构段”、“部分”。在写作时,总是写完一件事情再写另一件事情,写完一个问题再写另一个问题,体现了作者思路开展的步骤、顺序,常由几个自然段组成。“层次”就是层的次序,即文章各部分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

层次是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和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必须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划分,在文中没有明显的标志。

2.安排层次的要求

一篇文章安排几个层次,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由文章的内容来决定。但每个层次都必须是文章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层次与层次之间必须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安排,不能随意颠倒。因此,安排层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安排层次的标准要统一,忌多标准。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标准来安排层次,或者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或者是按照空间变换的顺序,或者是按照时空交叉的顺序,要做到贯穿始终,不能标准不一致。

(2)安排层次要有序,忌杂乱。这是从文章结构的条理性出发的。各个层次在其各自的表现内容上都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性质,相互之间的组合次序体现出推进和展现全文内容发展脉络的逻辑必然性。如果各层次之间的排列无序,可以随意调换,必然造成文章结构布局和内容的混乱。

(3)安排层次要分清主次。文章各层次的安排不能平均用力,而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

(4)各层次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这是从文章的意义上来说的。各层次在意义上既要有相互联系,又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5)安排层次要考虑文体的要求。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安排层次。比如,记叙文多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议论文多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事物的几个不同的侧面来安排层次。

(二)段落

1.段落的内涵

段落,也就是“自然段”,是文章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是文章结构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层次是体现文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结构概念,那么段落主要是体现文章外在表现秩序的结构概念。段落安排得当,可以使文章内容表现得条理清晰,阅读起来轻松自然。

段落在形式上以换行和空格为标志,但不能认为凡是有分行标志的行和句都是段落。比如对话的分行,为强调而进行的分行,用来连接上下文的过渡分行等等,只能看做是一种分行,而不能认为是分段。

2.层次与段落的关系

段落是表现层次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层次大于段落,一个层次中包含了几个段落,但内容单一的层次,只有一个段落,那么一个段落就等于一个层次。

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一个意思表达清楚了就完成了一个段落。层次着眼于对文章内容的划分,是一部分内容和另一部分内容的分界线。

段落有明显的标志,层次则不一定有,有时可以用小标题、数码或空行来显示。

3.划分段落的要求

(1)单一性。指一段文字只能集中表达一个单一的意思。不能把几个意思放在一个段落中表达;也不能一个意思没有说完,又去说另一个意思。

(2)完整性。一个意思要在一个段落里集中讲完,另起一段则表达另外的意思。不能把这一个意思分到几个段落中表达,把一个意思拆得七零八落,破坏段意的完整性。

(3)连贯性。指段与段之间的意思要有内在联系,连贯而有条理。每个段落都是全文内容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使每段都成为全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做到“分之为一段,合则为一篇”。

(4)匀称性。指段落的长短搭配应协调有致。从文章表达形式协调的角度来看,划分段落要做到长短相间,配合恰当。段落过长,则文章节奏缓慢,不宜于把握一段的主要意思;段落过短,容易造成零碎和不连贯的感觉。

二、过渡和照应

(一)过渡

1.过渡的内涵

过渡是层次与层次之间或者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转换的一种结构手段。过渡犹如一座桥梁,在文章中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相邻的两个层次或段落的意思上下连贯、前后衔接、转换自然,不会感到唐突。好的过渡还可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可以使全篇内容组织严密、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