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13839000000018

第18章 对外英语广播的主持艺术——“软新闻”(1)

Part-2Broadcast Presenting in English“Soft News”

本章内容提要

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主播的职业展示状态,相对于“硬新闻”主播有很大的不同。要了解这种区别,就需要掌握对其职业角色定位的解释。由于这一定位是“新闻故事的讲述者”,所以,形成的“软新闻”主播的神情、话语方式及与受众互动的出发点也是独特的。

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主播对节目的掌控流程,是由其所处的职业位置要求的心理态势来主导的,而“讨论、分析新闻事实”的态势,引导其形成技术与这类节目的驾驭原则。

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主播艺术实训部分,是指导处于这一位置的从业人员如何了解和运用相应的原理,来丰富自身职业素质并与理念相结合的重要部分。

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主播艺术受训感受部分,是具体呈现受训者在身体力行地经历了整个过程后的感悟与成长心声,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第二章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的主播艺术】

软新闻:人情味儿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而是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36394.htm)

相对于第一章聚焦的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主播的直播连线播报艺术,就是与其对应的“软新闻”主播的掌控艺术了。虽然把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类是西方传播理论引发的研究结果,但是,随着媒体传播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的新闻传播理念也全方位地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卫星频道、国际频道的节目全面建立与覆盖。所以,以“硬新闻”和“软新闻”形式运作对外英语广播的节目形态,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对于运用“软新闻”形态凸显对外英语广播特点、支撑其节目内容,就需要掌控节目的“软新闻”主播完全明了“软新闻”形态的内容定位,进而形成主播的驾驭艺术。笔者在此,将一篇颇具启发意义的文字介绍给大家。

软新闻与硬新闻

“硬新闻”和“软新闻”定义面面观先看看什么是“硬新闻”,什么是“软新闻”。

以笔者有限的能力和资源所知,对于什么是“硬新闻”什么是“软新闻”,海外尤其西方一些国家的专业人士曾争论不休,却未达成统一的说法。中国的多数专著和教科书几乎未曾提及,只有少量期刊或书中进行过探讨。

海外的说法大致有:

1)新闻有两种形式: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通常指那些严肃的、事件性的、有时间性的、题材重大的新闻故事。这些新闻故事可能报道重大犯罪、火灾、意外事故、演讲、劳工纠纷或政治战役。硬新闻也称现场新闻或称直接新闻。同样,由于它报道即时发生的事件,它也被称为“易碎新闻”。

软新闻通常指特写或人类共同兴趣的新闻报道。它们的主题可能有些不定时或不甚重大,但决不枯燥。软新闻主要为愉悦,通告消息并非绝顶重要。它从感情上吸引受众,不以理智上吸引受众为主。这些新闻故事使受众欢笑或悲泣,喜爱或憎恨,嫉妒或遗憾。这些故事用更多姿多彩的风格写成,更多地使用奇闻逸事、引语和描写。

2)硬新闻的概念适用于那些事件性新闻,比如市政厅会议、飞机失事以及调查性新闻故事的纵深报道。

那些强调娱乐甚于通报新闻的故事被称为“软新闻”。有时也用“特写”和“人类兴趣”这样的称谓来指“软新闻”。

3)硬新闻是重大新闻,软新闻是不平常的、奇特的、娱乐的新闻。在结构上,这两种新闻区别是硬新闻使用倒金字塔结构或螺丝钉结构,软新闻则不拘一格。

在软新闻里,新闻故事最重要的部分不必出现在导语中。软新闻结构不使用倒金字塔或螺丝钉形式。它们几乎总是以间接或延缓的导语开头,以这种方式,读者的注意力被一种即将出现的许诺抓住,而不是由于一种重大性……与重要性相较,软新闻更倾向于不寻常和娱乐。

中国的说法大致有:

1)硬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受众阅读或视听这类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所以称这类新闻为“硬新闻”。

软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观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类新闻……

2)新闻界对新闻还有这样一些分类法:分作硬新闻(意即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软新闻(意即重要性不足,趣味性浓厚的报道),纯新闻(意即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

3)如同新闻有硬软之分,导语也可分为硬软两大类。硬导语适用于动态新闻,它一般概括介绍稿件最为重要的事实。硬导语必须精炼,因为松散臃肿的导语难以吸引读者。软导语用于特写类稿件,它通常使用别出心裁的描写、趣味隽永的小故事或者巧妙借用成语之类引起注意。硬导语一般只含一句话,而软导语则可长达四、五段,在最后一段才点破同全篇的关系。

以上定义,或侧重于新闻事实的类型(题材)、新闻的重要程度、新闻的时效、新闻的写作方式(包括体裁、语言运用、布局谋篇)、是否倒金字塔结构等方面进行阐释,当与具体实例对应时,就显得不恰当甚至十分不恰当。试举例分析,如:“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

A 合众国际社是这样报道的:

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市的繁华市区。车队从商业中心驶出后,就走上了一条漂亮的公路,这条公路蜿蜒地穿过一个像公园的地方。我当时就坐在所谓的白宫记者专车上,这辆车属于一家电话公司,车上装着一架活动无线电电话机。我坐在前座上,就在电话公司司机和专门负责总统得克萨斯之行的白宫代理新闻秘书马尔科姆基尔达夫之间。其他三名记者挤在后座上。

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第一声像是爆竹声。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

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即摇晃起来。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

下一辆是副总统林顿·约翰逊的专车,接下去是保卫副总统的特工人员的专车。我们就在这后面。我们的专车可能只停了几分钟,但却像过了半个世纪一样。我亲眼看见历史在爆炸,就连那些饱经风霜的观察家,也很难领悟出其中的全部道理。

我朝总统专车上望去,既没有看见总统,也没有看见陪同他的得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我发现一件粉红色的什么东西晃了一下,那一定是总统夫人杰奎琳。

我们车上所有的人都朝司机吼了起来,要他将车向总统专车和他的保镖车开近一些。但就在此时,我看见高大的防弹玻璃车在一辆摩托车的保护下,高鸣着喇叭飞速驶开。

我们对司机大喊:“快!快!”我们斜插过副总统和他的保镖车,奔上了公路,死死地盯住总统专车和后面特工人员的保镖车。

前面的车在拐弯处消失了。当我们绕过弯后,就可以看到要去的地方了——帕可兰医院,这座医院就在主要公路左侧,是一座灰色的高大的建筑物。我们向左边来了一个急转弯,一下子就冲进了医院。我跳下汽车,飞快地跑到防弹玻璃汽车前。

总统在后座上,脸朝下,肯尼迪夫人贴着总统的身子,用双手紧紧将他的头抱住,就像在对他窃窃私语。

……

B 路透社是这样报道的: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死。

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亡。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1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

国内有学者分析A报道,“肯尼迪遇刺是一个重大的动态事件。总统被刺的情况直到新闻第11段以后才出现,作者将这个重大事件以特写的形式处理(软新闻的一种),深入细致地描写肯尼迪总统被刺的全过程,重在满足读者兴趣,同以单纯报道总统被刺的硬新闻不一样”——因而是软新闻。

有学者认为B条报道是硬新闻,因其写法遵循了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方式。

割裂开来分析,认为前者属“软新闻”,后者为“硬新闻”,似乎无可非议,放在一起一比较,就可以发现,其实都是硬新闻——因为题材统一,报道的都是“肯尼迪遇刺”的重大事件,只是前者在报道中进行了软处理写成了现场特写而已。

即使是同一题材,由于反映事实切入的角度不同,就有了软硬之分。

再看:亚运会在北京开幕的报道——

A 消息:亚运会今日在中国北京隆重开幕……

B 通讯:亚运会从墙上走下来

本文通过阜外西口解放军报社警卫班战士每天更换亚运会倒计时牌这一行为的报道,反映全国民众关注亚运会主题,此条显然是软新闻——无论选材还是表述方式都是软的。

再看一组风马牛不相及的报道:

A 《新疆兵团园艺业异军突起》

B 《探访中哈边境牧场阿吾斯奇》

只看标题即可知前者是硬新闻,虽然报道的既非事件,更非重大事件,时效性也不强,然而,它仍然属于硬新闻,原因就在于它报道的内容非常单纯、严肃,写法生硬。至于《探访中哈边境牧场阿吾斯奇》,显然属于软新闻,原因在于其报道的内容是趣味性较浓的风情类社会新闻。

“硬新闻”、“软新闻”之我见

任何定义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无误,任何定义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涵盖。如同生活本身,气象万千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述清楚一样,对于什么是“硬新闻”什么是“软新闻”很难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自然可以理解。我认为对于什么是“硬新闻”、什么是“软新闻”,不必急于下定义,也不必忙着争论,从多个方面作一番考察,将有助于加深认识,这于新闻实践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传播功能方面看:无论“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是“新闻”。新闻的功效在于传递信息实现告知目的——换句话说“新闻即信息”。对此,梁衡曾做过精辟的论述:

事物里有主有次,就和一个人一样,有头和四肢,更重要的还有形体之外的神韵,音容笑貌等。我们不妨把新闻分成三类。一类是主信息,即事件最主要的、基本的信号。第二类是次信息,是次一档或非本质的信息。第三类是外围信息,是事件本身影响造成的磁场或衍射效果,是对事件的一种间接反映。

春天到了,简单的报道方法,可以说“今日立春”,可说“气温多少”也可以说“花开了”。这都是春的信息。但还有比直接信息更软一点的,只靠感觉不可重现,甚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即声息、气息。王安石写春:“春江水暖鸭先知”。杜甫写春:“泥融飞燕子,沙飞睡鸳鸯”。这是间接报道。

声息、气息也属信息,但已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将一般的信息比作当当的钟声,声息、气息就是绕梁的余音;将一般信息比作一座山,声息、气息就是山背后农舍冒出的炊烟;将一般信息比作硝烟战火,声息、气息就是逃难人惊慌的面孔。我们从余音、炊烟、逃难人的面孔上一样可以感知到(不是直接听到、看到)钟声、农舍、战争的存在。这种靠捕捉间接材料、外围材料做文章的写法是曲写不是直写,难度更大一些。

——从新闻题材方面看:即从新闻报道内容来讲,“硬新闻”报道的多为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事实。“软新闻”则多报道知识性、趣味性强、人情味浓的社会新闻,诸如花边新闻、娱乐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从新闻体裁方面看:硬新闻多为消息(也有特写),软新闻则多为通讯(包括特写、速写、素描等)。

——从表现手法方面看:硬新闻有一定之规(在大多数情况下沿用倒金字塔结构),直截了当,简明扼要。软新闻注意从多角度多层面发掘事实,捕捉新闻,反映生活;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注重细节描写,感情色彩浓,感染力强。

——从新闻时效方面看:“硬新闻”报道的内容是最新时间的,传播要迅速,即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抢采、抢写、抢传、抢发。“软新闻”报道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是渐进的,报道速度也不那么讲究,早一天或晚一天似乎都无妨大局。

由此说开去,如果硬新闻传递的是社会的直接信息,那么,软新闻传递的就是社会的间接信息;如果硬新闻传递的是社会的核心信息,那么,软新闻传递的就是社会的外围或边缘信息;如果“硬新闻”由记者直接获得,那么,“软新闻”就是靠记者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分析、发掘、提炼才获得的;如果“硬新闻”是由记者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那么,“软新闻”是靠记者用机敏、善于思考的心感觉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