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体育新闻学
13838900000011

第11章 国内外体育新闻发展概况(10)

(2)体育报纸经历震动

21世纪最初的五年,我国体育报纸间的竞争达到了顶峰,对2002年世界杯的报道是这次发展与竞争的最极致表现。世界杯上,各地数十家报社纷纷派出最强阵容,增刊扩版,力图能从这次足球盛宴中分得一杯羹。随着国足在世界杯的惨败以及随后中国足球联赛上的假球、黑哨、赌球等事件的暴发,不仅让球迷远离了赛场,同时也殃及了以体育联赛赖以为生的体育报纸,球市的萎靡带来了整个体育报纸发行量的萧条。

大多在足球联赛、世界杯报道上不计成本,大量投入的报纸面临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体育报纸的发展进入了动荡的时代。2005年是一个标志,这年8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有17年历史的《球报》,曾经是体育报界的龙头,轰然倒地,黯然谢幕;随后《南方体育》也在月底宣布无限期休刊。曾经风光无限的《足球》报也日渐萎缩,前后还有《体育时报》《体育快报》《体育生活报》《青年体育》《足球11人》《北京足球报》《体育参考》《体育天地》《21世纪体育》《体坛导报》等体育报纸关门大吉。最后只剩下《体坛周报》在所剩不多的体育报纸中一枝独秀。

(3)《体坛周报》的成功经验

《体坛周报》前身是1979年在湖南长沙创刊的《体育周报》。当时国家体委曾要求,每个省为搞好体育宣传工作,都应该创办一份专业体育报纸,在这背景下,湖南省体委便创办了一份名为《体育周报》的机关报,但在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周报》一直碌碌无为没有得到什么发展,每期发行三四千份,且大多向各机关免费赠送,到1987年2月便停刊。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前夕,湖南体委以原《体育周报》的原班人马为基础,并抽调湖南体育系统搞宣传的同志再次办起报纸,并改名《体坛周报》,创刊伊始,在首任社长周克臣的带领下,《体坛周报》就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为办报理念,追求“更新、更深、更精”的报道风格。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抓住几个发展机遇,由当初发行量只有5000份的小报,发展为现在一周出版三期,4开32版,周发行量稳定在百万份以上的全国第一的体育报。

《体坛周报》是目前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市场化、专业化特色的综合性体育类报纸。拥有资产总额11.6亿元,年产值上亿元,员工150余人,下设三个编辑部,两个记者站,不仅在全国30个有影响的大中城市设有分印点,而且在国外华人较集中的城市,也通过空运方式销售报纸。《体坛周报》已经成为中国赢利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和体育新闻传播阵地的领头羊。随着体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体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成立,形成了以《体坛周报》为龙头,报纸、期刊、网络协同发展的体育传媒集团。

纵观《体坛周报》的成功,可以得到以下几条经验。

①以重大赛事为依托,稳步发展

《体坛周报》的每一次大发展,无不与届时举行的重大赛事有关。在《体坛周报》创刊之初,国内还没有一项影响巨大,吸引众多体育迷关注的赛事。《体坛周报》主编瞿优远决定:“选择欧洲为突破口,以国际足球为主,最先报道意大利联赛和欧洲众多的赛事。”副总编辑李烨晖回忆说:“当时国内同类报纸报道欧洲联赛要滞后一个月,而《体坛周报》基本做到了同步。”通过对欧洲联赛的报道,一大批球迷被吸引了过来,到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其以国际赛事为切入点,找到了发展的金钥匙,也在体育迷中确立了独特的地位,实现了发展的第一个跳跃。

②精确的读者定位,稳定的读者群

在创刊之初,《体坛周报》将其读者笼统地定位在都市时尚主流消费群,认为自己的读者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读者年龄为年轻人,读者学历以高教育水平为主,读者性别兼顾男性和都市女性,读者职业特征为经济主流阶层,读者收入以高收入者为主。但随着市场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买《体育周报》的人群中,在校学生占据了最大的比例,并且大部分是忠实的读者,该报迅速调整自己的受众定位,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为学生希望在一张报纸里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他们便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把字印得小一些,虽然从布局上看不是很美观,却深得学生的欢迎,这也为《体坛周报》以后以内容为赢,以发行量带动赢利的营销方针创造了条件。

③坚定走发行的市场化运作

一开始,《体坛周报》的发行和大多数的机关报一样通过邮局进行发行,但他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发行方式的弊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更及时地把资讯送到读者手中,为零售渠道打通销路,他们开始尝试走邮发和自办发行的二元发行之路,在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了分印点,通过这些中心城市把发行网辐射全国。这样,在报纸的发行量中零售方式的发行占据了98%以上。2001年《体坛周报》赢利4000万元,其中只有1000万元来自广告收入,剩下3000万元全部来自报纸自身的发行,《体坛周报》准确地找到了这种不以广告,而通过零售发行带动报纸赢利的方式。

虽然广告不是《体坛周报》的主要赢利点,但是它也重视开拓广告运营之路,它整合报社资源,推出“全国发行,区域换版,分区销售”的广告分布方案,这样就可以使报社在开辟统一广告版的同时,也能在全国30多个地区推出区域广告版,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满足广大客户更经济、更准确、更有效、更有利的区域性广告投放需求。其区域性广告发布方式并不会改变报纸整体的风格,只是在原报的基础上,画出固定的广告版面,继而交由各区域代理商自主经营。报纸的正文内容全国一致,区域广告内容则各区域不相同,分别随着正报在各分印点印刷发行。每个区选取一家有一定实力和报纸代理经验的广告公司,作为区域版广告独家总代理,并给予优惠的代理政策。

④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

《体坛周报》的用人机制十分灵活,它不以资历、户口、学历来认定人才,而是以本身的业务能力对体育的爱好及认知来判断员工在团队中的位置。它把抓住球迷的心理需求看成是市场提供的机会,并以此改革编辑记者队伍,全面聘用球迷来做编辑记者。

另外,通过“高投入”挖掘其他媒体成名记者、编辑,迅速扩大自己的团队,也是其人才济济的原因。如马德兴、苏群、冉雄飞、李响等一批著名体育记者、评论员都先后加盟《体坛周报》。

⑤国际化、集团化战略

虽然《体坛周报》在中国取得了成功,但是它所依托的重要报道资源,无论是英超、意甲还是NBA联赛,这些知名赛事都不在中国。《体坛周报》为了确定它的权威性以及获得外国著名赛事的第一手资料,它开始与外国著名赛事主办者、赛事举办地的权威媒体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以提升自己的形象,拓宽报道资源。

首先,是它与国际足联的合作。它借国际足联2005年在阿联酋举行世界足球博览会之际,频频向国际足联示好,最终成为国际足联在中国内地的官方媒体支持伙伴、2006年世界杯官方合作媒体。同时,作为国际足联在中国地区唯一合作平面媒体,在国际足联的大力支持下展开了韩日世界杯报道。

其次,是它还与欧美众多权威体育平面媒体的合作,如法国的《队报》《足球》、意大利的《米兰体育报》、西班牙的《阿斯报》《马卡报》、德国的《踢球者》、阿根廷的《奥莱报》确立了合作关系,为获取西甲、意甲、德甲乃至整个欧洲赛事创造了条件。

集团化、综合化是《体坛周报》构建多元化传媒集团的重要步骤。《体坛周报》从2001年起,相继自办了《足球周刊》《玫瑰周刊》《全体育》三本杂志;与世界顶尖高尔夫杂志《高尔夫文摘》合作,倾力打造《高尔夫文摘》中文版;与TOM在线合作推出自己的网络报道平台;接收湖南日报社旗下的《现代消费报》并改为《车迷报》;与华体网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再加上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李宁公司,几方各自凭借自身的优势欲建立面向全球中文地区互联网用户,建立基于互联网络的新一代体育平台及综合服务系统。

2.体育期刊

当前我国正式出版发行的期刊种类有8889种,据统计,其中体育期刊有123种,这些体育期刊可以分为两类体育消费类期刊体育消费类期刊指面向大众发行,以满足读者阅读、欣赏有关体育的各类活动的期刊。(84份)与体育科技类期刊体育科技类期刊指面向体育从业人员、体育科研与教学人员,专业性极强的体育期刊。(49份)。

(1)体育消费类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大部分的体育消费类杂志均是黑白印刷,仅在封面及内部插图使用彩色。这时在市场上出现了一本封面及内文全部采用铜版纸彩色印刷,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杂志,它的出现立刻吸引了众多体育迷的关注,趋之若鹜地争相购买。它就是新体育杂志社与法国桦谢菲力柏契出版公司通过版权合作创办的、以大量图片内容为主的杂志——《搏》,可以说它的出现为体育期刊界带来了巨大的振动,并由此带来了体育期刊的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1994年,在《搏》诞生之初,我国体育报刊市场上,大多杂志都处于低成本运营状态,其制作出来的刊物无论从内容及外观都有待提高。而《搏》以十元的高定价进入市场,采用精巧的图文设计,图片全部来自国外高价购得的高品质体育图片,上百页的容量,内容丰富,200元/千字的稿酬标准,都是国内其他体育杂志无法比拟的。《搏》在改变中国体育杂志面貌的同时,也无形中提升了国内体育杂志的档次与品位。此后,《搏》成为国内众多期刊追逐的目标与模仿的样板,它们纷纷改变形象,全铜彩色大16开本甚至更大的开本成为期刊装帧的主流。即使曾经的龙头期刊《全体育》一直固守的黑白期刊阵地,最终也无法抗拒这股潮流,从2003年开始,将内文的黑白印刷改为铜版纸彩色印刷。

20世纪90年代,足球、篮球职业联赛的火热对体育杂志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在国内有1994年开始的中国足球甲A联赛、1995年创办的中国男篮甲级联赛。国外更多精彩的赛事,如欧洲五大联赛(英超、意甲、德甲、法甲、西甲)和美国的NBA,随着体育传媒业的发展,纷纷进入中国。在职业联赛的刺激下,中国球迷大开眼界,同时也成为这些职业体育的簇拥者。在市场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足球、篮球杂志问世了,首先是以报道综合体育为主的《当代体育》率先创造了正反两面,一面为足球一面为篮球的一刊双内容的模式,之后又推出篮球版、足球版、综合版,直至最后取消综合版;随着CCTV《足球之夜》的火暴播出,产生了名为《足球之夜》的杂志;《体坛周报》利用报道国内外足球的优势,推出了《足球周刊》《五环》《体育与画报》等综合体育杂志,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摇身变成篮球杂志,结果起死回生,占领了不少市场份额。

此时,面对竞争激烈的篮球、足球杂志市场,另有一些杂志则将目光放在了寻找市场空白、发展前景良好并拥有一批忠实爱好者的项目上。像高尔夫、钓鱼、网球、健美等领域体育杂志也开始增加。

截至2006年年初,我国共有综合体育消费类期刊12份,单项体育消费类期刊72份,其中足球、篮球杂志分别有九份和八份,占到总数近1/4强,武术、健美、高尔夫、象棋等杂志也占有一席之地。

(2)体育科技期刊

体育科技期刊是一种面向体育从业人员、体育科研与教学人员的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它的编辑、组稿、撰写与发行等环节,与体育新闻类内容的传播有较大的区别。它自己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运行方式,所以不在本文的重点研究范围之内。

3.新时期的电视体育新闻

(1)专业电视体育频道出现

在我国,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广电行业等因素的制约,频道专业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国电视媒体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受众、技术等因素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专业频道”开始应运而生。

1993年12月12日,上海有线电视台体育频道开播,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全天播出体育节目的专用频道。宗旨是“服务电视节目内容,提高全民体育素质”。它通过卫星转播、录播、现场直播等手段,向观众报道国内外体育赛事和消息。节目的特点是“全、快、大、多”,即播出赛事完整、全面,播出时间快,播出量大,播出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

就像美国体育专业频道ESPN在初创时一样,上海体育频道面临着相同的困惑,频道资源有了,而赛事资源成为最大的问题,这时他们几乎将能够拿到的所有比赛都塞到了体育频道。

至2001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成立,原属三个体育部(台)的机构合并为上海文广体育频道,提出以“新闻为框架、赛事为龙头、专题为辅助”为制作方针,“立足上海、联手华东、沟通京沪、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总体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