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声不吭地蹲在试验田边上。他望着这块被破坏的地面想开了:现在,关键不是抓到肇事者,而是要找到那些秧苗。如果及时发现的话,兴许还能让它们活转过来呢。在试验田里,他一垄一垄地进行检查。他发现,在田埂边上的污泥里,埋着五株试验秧苗。他心疼地把它们扶起,洗净,插在试验盆里。
那是事后的第四天早晨,袁隆平照例出去找他的秧苗。当他朝离校不远的一口古井里投以一瞥的时候,他高兴得差点儿叫了起来。水面上正漂着几棵秧苗!也许那就是试验用的秧苗呢……
他从小喜爱游泳,这一回派上了用场。他脱去外衣,扑到冰凉的井水里去,把这几株秧苗捞起,一看,果然是试验秧苗。后来,学校领导派来了抽水机,把井水抽干。袁隆平痛心地看到,试验秧苗全被扔到井底了,已经沤烂了。
袁隆平心里说:这位肇事者的心多毒啊!他不喜欢我们的试验,把秧苗扔进井底,想狠狠地挫败我们。我偏不屈服!我相信我们的科研方向是正确的。这件坏事反而鼓起了他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点燃新的希望
袁隆平说,狡兔还有三窟呢!意外的曲折和磨难使他聪明了起来。在党的支持下,他被调到了湖南省农科院工作。他合理地运用科研经费,不仅在黔阳、长沙,而且还和他的学生到海南、云南去育种。那里可以一年种三季,有利于加速种子的繁殖。
从1969年起到1977年,他每年10月中旬都要带着助手到外地育种。春节,大都是在外地度过的。有一次,正当他二儿子刚出世两天,爱人还在月子里,他又要去云南了。爱人也是农业技术干部,她热爱丈夫的事业,支持他努力去工作。临别的时候,爱人说:“家里有姥姥和奶奶照顾我,你放心走吧,别记挂家事。”袁隆平点了点头,背起简单的行李,毫无牵挂地走了。那里,有工作在召唤他呢!
不巧得很,这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到云南元江县育种,恰恰碰上了地震。他们被从屋子里赶了出来。师生三人只好把一张塑料布搭在篮球架上,草草地支起了一个小棚户作为新居。他们白天在试验田里工作,晚上就钻进棚里写观察记录,研究工作。
从播种、插秧到扬花、抽穗,他们按部就班地工作着,但是成果却不理想……
籼稻不育型种子和籼稻杂交,第二代不能很好地保持不育的性状……
粳稻不育型种子和粳稻杂交,仍不理想……
籼稻不育型种子和粳稻杂交,虽然结果也不很理想,但比前两种要强一点……
培育水稻不育系的工作,碰到了严重的困难。为什么呢?
在地震威胁、烈日炙烤、蚊虫袭击的120个日日夜夜里,袁隆平每天都绞尽脑汁地思考着。袁隆平从籼稻和粳稻杂交效果较好这一事实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远缘杂交具有遗传优势!也许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效果会好些呢。一个新的希望在他的心头点燃:寻找野生稻!
广阔的田野,小小的棚户,成为袁隆平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堂。他向两个身边的学生详尽地讲解野生稻的特性,以及远缘杂交的道理……
第二年的10月,在海南南红农场,他的希望迅速变成了现实。看来是个偶然的发现,却包含在他们长期研究的必然结果之中。
有一天,他的学生李必湖遇上了农场的一位技术员。
李必湖问:“你上哪儿去?这里有野生稻吗?”
技术员说:“野生稻可多啦!我带你去看看。”
“你等等,我就来!”李必湖从屋里抓过一顶草帽,跑来跳上这位技术员赶的牛车。
到了一条小河的边上,李必湖看到了一大片野生稻。在他的身边,还有一棵雄蕊败育的普通野生稻哩!他兴高采烈地把这棵野生稻移植到试验田里。
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一起精心地管理这株野生稻。第二年开春,野生稻分蘖了。他们又把它分成48株,并且成功地收下了种子。袁隆平给它取名叫做“野败”。
他们获得了水稻不育系的种子,希望的火花迅速地燃成了燎原的烈火!
呼啸着前进
袁隆平知道:要取得杂交水稻试验的成功,必须寻找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等稻种,使“三系”配套起来。这是一项重大的试验,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一定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靠大协作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这一试验的“轮子”飞快地转动起来,呼啸着前进。
人们不会忘记,在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发现“野败”不育植株的头一两年里,他是怎样热心地帮助大家的事实:
在海南育种。江西萍乡市农科所的同志来了,广西农科院的同志也来了,还有福建农科院的同志……
十几个单位,30多人到袁隆平他们住处的附近学习来了。
袁隆平每天挤出时间给大家讲课,还带着大家到地里做杂交试验。
他把当时还十分珍贵的“野败”植株分给江西萍乡的同志做试验,使他们收获了“野败”第二代的杂交种子。
广西农学院的张先程向他要一斤不育系种子,袁隆平大大方方地交给他两斤。
福建同志碰到了难题,袁隆平心急如焚。他把自己仅有的一株“野败”第二代不育株从田里挖出一半,用塑料布包好以后,亲自送到福建科研组的住地。
收种以后,各省的同志纷纷奔回所在的单位。不久,从四面八方传来了喜讯:
江西育出“珍汕九七”等不育系和保持系。
湖南育出“二九南一号”等不育系和保持系。
福建育出“威四一”保持系。
广西、湖南先后找到了恢复系。
“三系”找到以后,袁隆平又和大家一起,互相鼓励着开展大面积试种工作。
头一回,他和广西的张先程相约,一起试种。袁隆平种中稻,张先程种晚稻。张先程对他说:“你中稻种得好,一定要通知我来看看。”
春天里,袁隆平在湖南农科院种了一亩多的试验田。这个试验田,后来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播种、插秧以后,袁隆平出差了。他把工作交给自己的助手。不久,他的助手也出差了。试验田就这样荒了一个月。等到袁隆平回来时,地里东歪西倒地长着许多杂草。他心里想,这一次也许会砸锅了。出乎意料,经过田间管理之后,杂交水稻长势越来越旺。他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给张先程去了一封信。
张先程在广西农学院也已播种了。当时他担心产量上不去,特地把杂交水稻种在试验田里不显眼的地方。当收到袁隆平的信以后,他立即赶往长沙。到田里一看,他的心豁亮了。原来张先程计划在长沙待三天,这下子坐不住了。第二天清晨,他就赶回南宁,去给他的杂交水稻施肥和管理。
这一年,袁隆平试种的一亩多杂交水稻亩产千斤。老农说:“这块田冒(没)费劲就得了千把斤,我就愿意种这个品种。”张先程也取得了成功,他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二百多斤。
他们的成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从农科院院长、地县委书记到省里的领导人,都在高度关注着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第一年,湖南省就抽调一万多人的农业大军到海南试种。从此,大面积试种的工作,从湖南起,在祖国各地风风火火地展开了。杂交水稻,以它强大的生长优势,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在农村安家落户了!
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反响。近几年来,袁隆平去美国一次,转让杂交水稻种子和技术,还去过菲律宾两次,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研究。每次,他都载誉回国,为祖国争得光荣。6月6日下午,他代表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走上京西宾馆会议室的主席台,领取国家颁发的特等发明奖,他本人还荣获特等发明奖章。在热烈的气氛中,他是兴奋的,也是冷静的。他仿佛感到,这掌声,是从遥远的农村来的,是万顷稻海波浪起伏的欢呼声。他正是从那些田间小路上走到这里来的。当然,这里并不是他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的面前铺展着一条宽广的,洒满党的阳光的大路……他还要从这里出发!
(写于198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