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13838800000025

第25章 消息的写法(3)

我们反对“长而空”的新闻,是不是就允许“短而空”的新闻存在呢?答复是否定的。现在报纸一再提倡发短稿,但是“短而空”的东西仍然时有所见。“短而空”是当前又一个偏向,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有家报纸发了这样一条新闻:

北京建立十八家专业书店

本报讯 全国第一家专营医药卫生图书的新华书店——北京医药卫生书店,9月3日在京开始接待读者。这是北京市新华书店开设的第18家专业书店。

根据“四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有计划地开设专业书店,是北京市新华书店在不增加网点、工作人员的情况下,为调整备货结构进行的一项积极改革。1982年以来,北京市新华书店陆续新建改建了18个专业书店,并在一些繁华地区的综合性书店中开设了专业图书营业部。

专业书店建立后,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读者群。不仅便于图书市场的信息交流,也减少了大书店的压力。目前各专业书店已与本市外埠的读者建立了长期的联系。

在作者、读者和新华书店存在诸多矛盾的情况下,发表这条消息是必要的。但是,为什么要发这条消息,却不十分明确。第一,为什么在第18家专业书店成立时才发消息呢?第10家、第15家、第17家专业书店成立时,为什么不发消息呢?第二,建立了第18家专业书店,难道北京书籍发行的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吗?第三,专业书店的建立能解决读者买书难的问题吗?作者、读者和新华书店的矛盾得到了一些缓和,那么究竟得到多大程度的缓和呢?这条消息根本没有回答这些问题。只是说这样做是“一项积极改革”,“不仅便于图书市场的信息交流,也减少了大书店的压力”云云。笔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大概是这家书店开业时热情招待过记者同志,而记者同志抹不开面子,就写了这个小稿子。难怪写得如此虚空。

笔者在讲学过程中,常常碰到如下的情况,一些初学者问道:“你说的我们都赞成。可怎么挤水分,怎么把文章写简练,你能给我一些办法吗?”我想,办法是有的,只是各人有各人的积累,各不相同罢了。我考虑再三,在这里讲三个办法:

1.新闻既然是传递新事件、新信息和引起人们广泛感兴趣的事情,必讲新闻依据。在写作上,特别是在导语的写作上,要紧紧瞄准新闻依据。这样,目标明确而集中,空话就自然而然地少了。比如,1978年12月28日新华社发的一则消息:

新华社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电报发表以后,兰州机车厂工人们讨论电报越来越热烈,越来越深入。刚担任锅炉车间党支部书记不久的肖克忠说:“这个电报说的不是官话,是咱们老百姓的心里话。要说民主集中制,这个电报才真的是发扬民主之后高水平的集中,群众天天想的、议论的重大问题,这回基本上都得到解决了。”

显然,这是一条时事新闻,是反映人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电报的态度的。记者明了这一点,引用肖克忠的话作为说明,而记者的议论都看不见了。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办法。

2.让事实来说话,也能达到简练的目的。请看下面的消息导语:

本报讯 天津市研究成功一种新的植物生产调节剂——“F481-1”。农作物的种子经“F481-1”的溶液浸泡后播种,大豆每亩平均稳定增产22%;花生每亩平均稳定增产16%~26%。

这个导语用的全是事实,根本不写作者的判断和议论,确无半句空话。

3.新闻写作忌用形容词。但是在事实基础上概括的形象,却常常给记者帮上大忙:原来要用很多话讲清楚的事情,现在因为找到了形象的概括而省了不少笔墨。比如,1981年10月24四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一条消息:

本报讯 昔日垃圾遍地、废钢成山;今日清洁整齐,新树成行,变成花园式工厂(这就是形象的概括)——这是齐齐哈尔钢厂职工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用自己双手与汗水换来的成果。

又比如1981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一则消息:

本报讯 通过花粉培养单倍体植株,被喻为“公鸡下蛋”。(这个确切的比喻,省了记者许多注释的笔墨)现在,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的副研究员祝仲纯等,从未浸粉的烟草、小麦子房培养诱导出单倍体植株,可使“没受精的鸡蛋孵出小鸡”。这一实验室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处于先进行列。

七、科技新闻及采访十要则

从广义上讲,科技新闻的诞生是与新闻的诞生同时出现的。在远古时代,也就是出现口头新闻的那个时代,某地出现一个毛孩,或产下一个怪胎等,都可能一传十、十传百地风闻四周。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就叫做口头科技新闻了。当然,科技新闻只有在人类有了文字,发明纸张,直至出现专门刊载新闻的工具报纸之后,才真正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在中世纪以前,乃至在远古时代,科技新闻仅处于萌芽阶段。

我们很难忘记15世纪那个愚昧和宗教势力猖獗的黑暗时代。在那时,人类对于自然界、对于自身一无所知,或者由于宗教的统治而不敢有所知。愚昧的神灵术和放血疗法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就是宣传科学的人,也因为他们宣传的道理与教义相违反而屡遭迫害。为科学真理而殉道的,不只是布鲁诺一人,就连赫赫大名的伽利略,也难以逃脱宗教裁判所的刑罚。只有到了15世纪后期,西欧经历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之后,科学才冲破黑暗而露出一线曙光。法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意大利的“五百年代”……应该说,科学无愧于这个时代。从15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涌现了一大批科学的巨匠:哥伦布、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牛顿、波义耳、哈维、林耐,等等,他们的名字,都应该用金字镶嵌在科技发展的史册上。科学家的大批涌现,科学技术不断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一切都为科技新闻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张以专门报道科技新闻为己任的报纸,是在16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的《荷兰科学新闻》。同年,德国也出版了一本科学家杂志,也是主要报道科技新闻和书讯的。遗憾的是,我们无法找到这本杂志。接着,1728年,俄国科学院出版了报纸《俄国彼得堡新闻报道》。这个时期传播科技新闻的报纸虽然尚处于初创阶段,但是这个开端却真正扎根于科学的沃土之中。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新闻不仅在新闻中占一席之地,而且日渐为人们所重视。有的科技新闻甚至获得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比如1961年5月5日美国发射载人卫星,第二天《纽约时报》即在头版发了两条消息,其中一篇新闻特写《啊,这儿的景色太美了》就获得了普利策奖。

我国的新闻事业发端于19世纪,自第一张报纸出现以来,科技新闻就占到了一定的位置。比如第一张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第2期中即表示:“本报虽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然其他各端,亦未敢视为缓图而掉以轻心。智识科学之于宗教,本相辅而行,是以促进人类之道德,又安可忽视之哉。”继《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之后,刊登科技新闻的报纸相继出现,如《天下新道》、《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外新报》、《六合丛谈》、《中外杂志》、《中西见闻录》、《小孩月报》,以及改良派主办的《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新民丛报》、《国闻报》《时务日报》、《时报》,等等。而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也主办过《民报》、《复报》、《中国日报》、《苏报》、《国民日报》等,这些报纸都刊发过科技新闻,介绍过科技知识。到了“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深入人心,报刊如林,科技新闻崭露头角。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从前苏联自办的第一张报纸开始,科技新闻的传播就成为无产阶级新闻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科学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科技新闻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大好形势。

科技新闻为什么能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这是由它的鲜明特点决定的。简言之,第一,科技成果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是休戚相关的。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英国的产业革命。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世界出现了第一颗原子弹,也出现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电子科学的兴起,出现了第一台庞大的计算机,后来又依赖着集成电路的产生,计算机日益走向微型化。计算机被人们称为电脑,正在走进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科技就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正推动着社会经济和生产的发展。第二,科技新闻能利用各种当代的先进通讯工具及时地传递各个学科领域的信息,有利于交流经验和推动科学的发展。伦琴偶然发现X射线,这个消息仅几天工夫就传遍了全世界。现在我们通过透视检查身体,靠的就是伦琴的这一伟大发现。据笔者所知,与伦琴同时代的一些人,也曾碰到过这种见不到的射线,只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而束之高阁。伦琴发现X射线的新闻,也为同一时代的科学家提供了信息,使那些在歧路徘徊的人恍然大悟。到了今天,科技信息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谁也不愿意闭目塞听了。因为你想进步,你想发展,就不能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

在我们国家,在粉碎“四害”以后,科技新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科技新闻的重要性表现在五个方面:(1)各报发表数量可观的社论、评论和短评等,传达了党中央关心、关怀科学进展的声音,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提上党中央的日程,为党中央所关注。(2)头版头条的科技要闻增多了。过去是《光明日报》担负着科技宣传的任务,现在一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了,中国科学院办了《科学报》,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主办了《科技日报》。(3)对于科技战线那些违反政策的人和事,各报都能旗帜鲜明地予以批评。(4)对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方面的宣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5)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宣传运动席卷全国。罗健夫、蒋筑英等科技界的先进人物已为妇孺所知。有的报纸还开辟专栏,连续宣传科技界的同志,仅据《光明日报》估计,该报《光荣榜》几年来已刊登优秀科技人员事迹达千人以上。

科学的发展需要科技新闻,国家也重视科技新闻。在这种形势下,基层通讯员势必涉足科技新闻领域。怎样采访科技新闻呢?笔者在报界工作数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采写科技新闻,有过一些积累,现奉献科技新闻采访十要则,供诸位同好参考:

第一,采访中要注意听,仔细看,认真记,反复想(理解了没有,听清了没有,如何在新闻中给予准确的表达);

第二,对于涉及某成果评价的内容,应要求看文字材料(包括外国的评论原文等);

第三,对于“国内首创”一类说明,应到国家一级的科研单位去核实;

第四,如果你想用形象的语言来概括某项成果,应当场向有关专家请教;

第五,关于科技成果的中文表述和英文标志,应注意当场校对;

第六,为了写作时方便,应注意有关科技成果以往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要收集足够的背景材料;

第七,切莫以道听途说为根据,以主观意愿来报道科技成果;

第八,对于某成果的功能、疗效应以亲见为实,同时,要知道取得一项工业成果,往往需要几个单位的共同努力,要记得征询协作单位的意见;

第九,千万要提防厂家利用科技宣传来做商品广告;

第十,要特别注意询问某科技成果或某细节的保密度。

笔者认为,当你在采访中注意了这十项要则之后,你写出的科技新闻就不会出什么毛病了。你把稿子交给编辑以后,有理由回家睡上一个安心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