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13838500000017

第17章 成都市版权产业发展概况(2)

2.成都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

2006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02元,增长6.8%。其中,用于文娱耐用消费品和文化娱乐消费支出727元,比上年增长13.2%;2007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703元,增长13.6%。其中,用于文娱耐用消费品和文化娱乐消费支出746.19元,比上年增长2.6%。2008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850元,增长9.8%。其中,用于文娱耐用消费品和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842元,比上年增长12.8%。总体上随着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人们用于文娱耐用消费品和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也稳步增长,成都城镇居民十分注重文化娱乐支出,文化消费需求十分旺盛。

成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休闲城市,成都人在文化消费上,向来舍得花钱。根据《成都人文化消费白皮书》平均每月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调查显示:每月消费50元以内的仅占24%,消费50—100元占24%,100—200元占18%,200—400元占12%,400元以上的高达22%。)

文化娱乐消费内容主要有上网、读书、听音乐、看电影、看演出,这些娱乐方式均与版权密切相关。换而言之,版权是这些文化娱乐消费方式的主要利润来源。居民对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增加,也给成都的版权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

(二)巴蜀市场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蜀”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巴”文化为代表的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巴蜀先民曾创造出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灿烂文化。时间步入20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1.蜀市场:成都版权产业占据全省大半江山

四川省承载着上千年的古蜀文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规模居西部首位。2006年四川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总资产达700亿元,总收入480亿元,成为全国九大文化产业增加值“百亿省”之一。2008年,四川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5.1亿元,增长9.9%,占GDP的2.04%,高于GDP增幅0.4个百分点。2009年,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财政投入文化产业2.58亿元,比2008年增长4.6倍。四川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版权产业核心层的推动作用——软件业(数字娱乐、动漫游戏)、演艺业(文化娱乐)和出版发行业(图书、音像、广播影视)。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川省版权产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拉动四川省经济增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005年四川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为150.11亿元,占当年四川省GDP的2.0%;2006年四川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为189.13亿元,占当年四川省GDP的2.2%;2007年四川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为244.57亿元,占当年四川省GDP的2.3%。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6年四川版权产业比2005年增长26%;2007年比2006年增长29.3%,比2005年增长62.9%。而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6年四川省GDP比2005年增长17%;2007年比2006年增长21.6%,比2005年增长42.2%。从数据可以看出,版权产业对四川国民经济的贡献逐年加大,版权产业增幅明显快于GDP增幅,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版权产业必定成为支撑四川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成都是四川省首府所在地,是成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旗帜和标杆。四川省版权产业的发展,成都市贡献作用最大。成都的文化生产单位数量占全省的23.7%,总资产占全省的62%,创造的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收分别占到了全省文化产业总量的48.1%、42.8%、和53.7%。四川省版权产业部门大部分位于成都,成都是四川省版权产业的主要生产地和集中地,成都市版权产业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全省的大半江山。成都版权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成都乃至全省的版权产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蜀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成都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都版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待对古蜀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在新时期背景下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巴市场:川渝文化合作有待优势互补

成都、重庆,是我国西南重镇的“双子星座”。1954年6月,重庆成为四川省辖市。1997年,重庆从四川省中剥离出来,恢复为中央直辖市,川渝开始分治。但是,行政区划的不同并不能割断两地的文化根脉和联系。巴蜀文化同根,川渝两地同源。以成都为代表的“蜀文化”和以重庆为代表的“巴文化”,形成了我国华夏文明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正是由于成渝两地文化的同源共根性延续千年,二者以文化为根基的现代版权产业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互为市场的。

近年来,重庆的版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06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8.57亿元,不仅低于成都91.03亿元的增加值,同时也远远低于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

2007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4.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6%,高于GDP增速1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2.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4.4%,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重庆文化产业增速位居前列,仅低于广州、沈阳,高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其他省会城市。2008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6.4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8.3%,已经连续4年保持25%以上高速增长。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

透过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可以一窥重庆版权产业的发展概况。重庆以数字出版、游戏动漫等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版权产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提高版权产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2007年,重庆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32亿元,游戏动漫、广播影视、网络、广告、会展、文化休闲业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发展。为鼓励和扶持重庆市创意产业的发展,重庆市启动了“版权兴业”工程。2008年4月11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501艺术基地、南岸茶园新城区、维普资讯期刊版权采售基地、视美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海王星、水星科技发展大厦等6家园区和企业成为重庆市首批“版权兴业”示范基地。重庆以加强版权保护的形式,促进了经济发展。

成都要大力发展版权产业,可充分发挥与重庆优势互补的作用。

(1)“成渝经济区”建设为发展版权产业提供了合作基础

2007年4月2日,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和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成都共同签署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经济区范围包括四川省14市和重庆23区县,其中,重庆、成都两市将成为经济区的龙头,努力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继长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建设更为成熟后,成都、重庆联系将更为紧密,双方的经济、文化合作和合流将更加频繁,这一切为成都版权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共同的文化根基为发展版权产业提供了创作基础

巴蜀文化同根同源。千百年来,巴蜀儿女在创造出灿烂的巴蜀文明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两地流传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成都发展版权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根基,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和灵感。成都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游戏动漫产业,四川省游戏动漫产业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高居第三位。目前,对巴蜀文化资源开发远远不够,大部分资源均处于闲置状态。巴蜀文明中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均可成为成都游戏动漫业最具竞争力的地方特色选题。

(3)共同的文化心理诉求为发展版权产业提供了消费基础

川渝两地地理位置相近,语言文化相通,风俗习惯相近,两地的人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审美心理、文化接受心理和文化需求,为文化产品的消费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基础。

走出去,加强与其他地域城市的文化合作,应成为成都发展版权产业的战略选择。

(三)全国市场空间

中国版权产业起步较晚,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软件业、工艺美术业、广告及会展业等重点版权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迅速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并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98年,我国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业的产值是1263.2亿元,软件为170亿元,两项相加为1433.2亿元,约占全国当年GDP的1.8%。到2002年,我国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等出版产业的产值1476.8亿元,广播电视产业为514亿元,软件产业为1100亿元,占GDP的3%。2002年,我国版权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6%左右。2004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2005年软件产业完成收入3900亿元,占GDP的2.17%,相关产业发展尚有很大空间。2005年,中国版权产业的总产值占当年GDP的6%以上。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在此基础上,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要求,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版权、商标和专利是构成知识产权的三大主体。2008年10月27日,在“2008国际版权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发言指出,“中国版权产业仍然是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版权资源的经济效益在中国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确立,对“自主创新”方面的保护显得尤为迫切,这也为我国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我国版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较为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也为我国的版权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成都紧抓全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结合自身独特的地域和历史文化特征,一系列以版权资源为基础的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国已颇具影响力:

(1)以“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影响力不断扩大

2005年8月,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以金沙考古发现为背景,创作的拥有多项版权的大型原创音乐剧《金沙》,自2005年4月8日在北京全球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近千场,到香港、澳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进行的巡演,所到之处均引起轰动性效果。音乐剧《金沙》已成为成都最耀眼的城市文化名片。以“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影响力越来越大,为成都版权品牌走向全国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2)以《芙蓉国粹》为代表的川剧精品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

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变脸、吐火等川剧绝活令人叹为观止。面向旅游市场打造的川剧系列折子戏《芙蓉国粹》从2005年4月1日上演至2008年1月22日,已连续上演1200余场,接待中外游客30余万人次,深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芙蓉国粹》每天晚上8点演出,已成为成都市川剧院的一个固定旅游节目。成都同类型的旅游演艺作品还有《蜀风雅韵》、《锦城云乐》。这些川剧精品,已成为成都旅游演艺的典范之作。它们在展示成都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是成都特色文化能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