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播音主持艺术10
13838400000027

第27章 关于“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教学的思考(2)

三、对“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教学步骤和训练方

法的探索从2006年开始,播音发声教研室在一年级本科生教学的第二学期专业基础课播音发声课程中开设“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及表达”的教学环节,06、07、08级本科班上了该课程。三年来,我们在教学步骤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逐步摸索出一些教学规律。

(一)帮助学生在积极的口语表达中,发现并解决“用声”问题

学生敢于并乐于在话筒前进行即兴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帮助学生调整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用声的前提。在近一年的有稿播音训练之后,学生已经和播音间、话筒建立了感情,消除了最初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然而,要调动学生以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在话筒前进行一段有一定信息量和一定长度的即兴口语表达,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一旦脱稿就进入僵硬的“背稿”状态,把口语表达练习变成了精确复述练习;在话语中过分在意细节,语言目的不够明确,从而造成语言不流畅,“说”不起来。

这一时期,可以先对学生进行“镜头前”的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以主持人的身份产生说话愿望,建立语言的交流感和对象感。同时,由于之前的有稿播音练习是在录音间里进行的,有些学生在播稿时会有一些小动作,而通过镜头可以把这些表情和肢体动作中的问题放大出来,有助于学生改正问题,早日形成良好的“副语言”习惯。

在“镜头前”的训练中,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稿件拿在手里,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镜头前获得语句流畅的“半脱稿”表达。之后,要求学生将稿件的关键词写在题板上,并在镜头前讲解关键词的含义。或者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幅画,对着镜头描述这幅画的内容,分析画面的意义等。总之,要逐步引导学生摆脱对完整文稿的依赖,由“有稿”状态逐步过渡为“提纲”和“关键词”状态。教师对于学生训练时的语言质量,比如语句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语言的信息量等都要放宽要求,以调动学生在镜头前、话筒前说话的兴趣为主。最后,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用声”情况。这样,学生就会在积极的播音主持即兴口语状态中,对自己的“用声”能力产生比较准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帮助学生用“提纲”组织语言材料,提高表达效率

张颂老师在《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一书中指出,“即兴口语”是“提纲加材料”的播音。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材料”的准备很有热情,但是对“提纲”的准备并不重视,很少花费心思。结果是,说话人虽然掌握很多信息,但是表述得条理不清,语言目的不明确,最终造成冗余信息过多,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效率,甚至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交流任务。尤其是在对话性的即兴口语练习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对话性即兴口语能力是访谈栏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中,我要求学生采访身边的一位同学,完成一期节目,但是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呈现出一种“大自然”的聊天状态,谈话内容缺少重点,提出的问题缺少指向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对电视访谈栏目《鲁豫有约》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鲁豫有约》是一个形态非常成熟的电视访谈节目,目前在凤凰卫视和湖南卫视两个平台播出,加入贴片广告后的总时长都是一个小时,但是凤凰卫视播的《鲁豫有约》节目实际长度为50分钟,比湖南卫视版的长5分钟。编导用贴片广告和片花把一个小时的时间分为4~5个段落,每一个段落的平均时长大约在10~13分钟左右。节目编导在进行前期准备的时候,会把每一个段落的采访重点告诉给鲁豫,鲁豫在节目录制中是有意识地带着“任务”去组织谈话内容的。当某一部分的谈话完成了编导的预期目标,素材量足够剪辑出一期节目时,编导就会通过耳机告诉鲁豫将谈话转移到下一个中心。清晰的节目大纲节省了录制的时间,节约了成本,也为编导的后期编辑和节目包装创造了便利。据鲁豫自己在《心相约》一书中介绍,这档栏目在一年八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500期节目的录制。以这档栏目为实例,学生明确了“节目提纲”的作用和重要性。

后来,我和学生约定去做一期20分钟的人物采访,要求学生通过三个段落来挖掘出这个人身上的“故事”。一个学生采访了自己高中时期的一位男同学。被访者在高三时通过雅思考试被英国某大学录取,结果在去英国大学报到的路上得了急性阑尾炎,推迟一年入学,利用这一年的时间,男孩来到北京打工,寻找生活体验。可以说,这位男同学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采访对象。学生将节目划分为三个段落:去国外上大学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为出国留学做过哪些准备;推迟入学的一年时间里,在北京做过哪些事情,有怎样的体会。最后完成的节目段落鲜明、结构合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反思

在播音主持专业本科生的入学考试中,我们就安排了新闻事件评述的考试内容,目的之一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和在即兴口语状态下的声音状态。但是,学生入学后,我们在培养学生即兴口语能力方面的教学却始终没有形成体系。目前虽然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一些课程,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有很多遗憾,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论证。

依据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语音和发声的学习,第二年进行语言表达的学习,第三年和第四年进行广播电视业务的学习。前两年的训练以“有稿”状态为主,学生更多地是在各种样式的稿件中去完善语音发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完成目前的教学进度,每周八课时的时间安排并不富裕,因此很难在小课上加入即兴口语表达的训练内容。对播音主持即兴口语能力的训练,很多时候处于教师和学生的自发状态,训练时间和训练效果都无法保证。

后两年进行的广播电视业务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课堂上以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去制作各种类型的广播电视节目,这对学生的“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访谈节目需要学生展示出较强的人际口语交流能力,新闻评论又需要学生具有“出口成章”的才华,而这些都是较高层次的即兴口语能力。由于之前缺少相应的训练准备,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节目要求,显得十分被动。2008年初的CCTV第五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上,从初赛到总决赛的每一场比赛,都安排了访谈环节,而这个环节给我们的学生选手压力最大。播音主持即兴口语训练应该从何时开始合适,课时如何安排,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

我们也曾经尝试着在一年级学生中布置一些“即兴评述”的录音作业,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新闻复述”和“新闻评述”的练习。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坚持下来,一年之后,学生的即兴口语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学生换了新的专业课教师之后,原有的训练方法和教学思路很难延续下来,不利于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另外,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重复训练的情况,训练难度不能形成递进关系,最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总之,任何一项能力的养成都会呈现出持续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口语能力的提高绝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播音主持即兴口语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系统地去加以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