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播音主持艺术10
13838400000022

第22章 论“暖声”(1)

赵俐一

徐恒老师在《播音发声学》中谈到“正确处理情与声的关系”的时候,列了四点,其中第四点就是“要暖声,不要冷声”。书中是这样论述的:

发声课中的不少练习是没有情感内容的,即纯技术练习,如单个音素或音节的发声练习、扩展音域的练习、改善音质的练习等等。做这类练习的时候,注意力是不是可以完全集中在声音上而不去考虑情感因素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为了使声音与情感不致脱节,我们做这类练习时应带着由衷的愉悦情绪。心情愉快、暖烘烘的,发出的声音也会是暖烘烘的。千万不要板着面孔发出冷冰冰的声音。如果经常发出冷冰冰的声音,即或练习符合要求,到播音中也很难运用——或是一来感情就“失去”声音,或是声音的冷把整个播音也弄成冷冰冰的缺乏吸引力了。而愉快的温暖的发声则是日常播音时基本的声音色调,它可以使声音明朗、柔和,当内在感情发生变化时,声音色彩也容易随之变化。

这里的“暖声”是针对比较枯燥的发声训练提出的。确实,我们在播音发声教学中,着眼点常常放在声音的具体形式上,比如音色、音高、音量、音长等,关注的是声音的控制情况,如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等等,这个时候,人们很容易忽略语言表达的情感色彩,出现那种自认为很专业,如气息下沉、吐字饱满,然而却冷冰冰、没有活力的声音。因此,教学中,在强调声音训练和情感关系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求学生要养成好的习惯,从音素到字词绕口令到诗歌篇章都要发出“暖声”而非“冷声”。

人的语言源自人的思维和情感表达的需要,人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是有温度的生命体,语言的声音自然应该富有生命和温度。可以说,语言形式原本就是和人的内心血脉相连的。出现“冷声”是偏离生活的表现,“暖声”才符合生活中的表达规律。

其实,不仅是在发声训练中,生活中的一些领域,比如窗口服务的语言、电话查询的语言、商场机场火车站的广播语言以及一些领导发言的语言,为了体现声音的正式,也会出现模式僵化的声音,而非鲜活的“暖声”。后来,在一些服务行业,人们认识到了“冷声”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在语言的声音形式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我们也听到了很多特别“温柔”、特别“亲切”的声音,但是,这种声音虽然从绝对温度上比以往的“冷声”显得更“暖”一些,有了一些进步,可惜很快又陷入了新的静态模式,有些像安上了假笑面孔的“冷面孔”,声音也只能是温暖的“冷声”。

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暖声”?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暖声的内涵。

(一)暖声是情感和声音的统一,是心声和谐

暖声,是充满感情的暖烘烘的声音,应该是富有真情实感的声音。没有情感的声音是冷声。人们一旦将注意力投入到声音形式上,就容易出现“冷声”。只有情感和声音紧密结合在一起,心声和谐,发出的才能是“暖声”。

(二)“暖”是一种程度,是有类型前提和层次变化的

“暖”是一种色彩,更是指某种程度。声音的暖,是一种积极的色彩,也可以指感情色彩的程度。既然“暖”是一种程度,那么之前的类型确定就很重要。如果之前的感情色彩的类型确定错了,那么程度也就失却了主体。譬如,应该是批评的色彩,却播成了商量的色彩,那么即使再“暖”也是不准确的。我们看到,一些播音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尤其是在朗诵或文艺节目主持的时候,一腔热情,但是有的时候感情色彩并不准确具体,自认为自己是“暖声表达”,其实却因感情色彩的单一化而出现类型选择的错误。

暖,不是一个绝对温度的体现,它会在交际中有层次性的呈现。有人问,声音多“暖”才算“暖”。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对概念。总的来说,应该“暖得自然”,就像人的体温,接近37度较为舒适,低了高了都不舒服。声音的“暖”也应该不温不火,让人感到自然舒适。这需要在交际中不断磨炼和磨合。如果从动态表达来着眼,“暖”是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而有层次变化的。有的时候,37度就很暖了,有的时候,这个温度还远远不够,这依赖于人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没有控制的激情,没有原则的激动,那都不能算是“暖声”。

(三)“暖声”是在交际中动态变化的

暖声,并不是确定了适合的度数就恒温了,因为语言在交际中是流动的,是处于动态变化的。一相情愿的恒温“暖声”,是表面层次的“暖”,不是动态语言交流中的“暖”。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表面化服务语言的症结所在。比如,星级宾馆的门厅服务人员,对过往的客人都是面带微笑地说“您好!”等你多次进出都碰到这样的礼遇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形式化的感觉。倒是我有一次在上海住星级宾馆,门厅服务员看到我在找出租车,立刻帮我叫了一辆。我回来时,他笑着说了句:“回来了?”这就比普通礼貌的一句“您好”更温暖人心。这是鲜活的暖声,不是面具化的服务语言。所以,暖声,是在语言交际中,真正关心对方,真诚表达的声音。这对我们主持人、记者的语言表达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我们被一些形式化的要求包围起来的时候,别忘了抽身而出,去触摸感受那颗鲜活自然的心。

总结起来,我们提倡的“暖声”应该是人们对不同类型的感情色彩的合适的分寸把握,是富有层次性和动态感的心声和谐、交际效果好的声音。简言之,是交际中人的鲜活的声音。

所谓“冷”“暖”是人的一种感觉,对温度的感觉,这里用来描述人们对语言声音的一种感觉。语言存在于人与人的交际当中。交际,有的时候是自己与别人交际,有的时候是自己和自己的交际。语言交际双方都是有感受力的,那么,“暖声”,是表达者充满感情的、自己感觉暖烘烘的声音;同时,如果交际通畅的话,也是听者感觉到“暖”的声音。

交际,是相互交换能量,包括思想、情感、信息等的交换,语言只有在交际过程中才有意义,语言本身也只存在于交际中。我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效果应该是我们衡量语言运用水平的重要标准。自认为很好的语言表达,如果没有进入听者的耳和心,那么其产生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传播领域,更是如此。我们强调要用“暖声”练声,暖声表达,养好习惯,这也是为了赢得良好的交际效果。暖声也是存在于交际中的,运用暖声的交际效果就一定好吗?我们来探讨一下暖声的运用问题。

良好的交际效果的保证,主要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内部因素和环境这个外部因素。以表达者为例,表达者是“我想说”,而且适合“在我所处的环境中说”,也适合“我面对的对象听”,这就达到了内部“我想说”,外部“需要我说”,也就具备了很好的交际基础——“我想说了”,就一定是暖声;“环境和对象需要我说”,就有了听众基础。这时候的交际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如果说表达者“想说”,但是听者“拒绝倾听”,那么就有可能是环境条件不成熟或者是听者没有需求。这个时候,表达者无论多“暖”,交际效果也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