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韦恩·旺达,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在新闻与大众传播研究领域经营了20多年,目前的研究成果包括:一本学术著作、七篇书籍章节、40多篇学刊论文、60篇学术会议论文。
整理者:孙艳娜、王海霞
What can be influenced?
我们这一讲主要是依据一个理论,也是依据一本书——《对新闻信息的调整》,英文名叫Media-editting News。这本书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同心圆”理论,又叫“牛眼”。这样叫比较形象。在同心圆的最里层是记者,也就是说记者本身的素质会对新闻内容产生影响;再一个就是新闻单位对新闻的操作程序和过程也会产生影响;组织本身,包括新闻单位有哪些政策也会对新闻内容产生影响;外部的影响包括政治的影响和广告商的影响;最外围一圈就是整个社会对媒体内容的影响。
下面我们会对影响媒体内容的这几个方面逐一做一个分析。
1.issues/people
What gets covered?
Journalists show bias just by the topic they choose to cover.
记者本身的喜好和认识会对媒体内容产生影响。
2.framing of issues/people
What aspects of stories get covered?
Example:cuts in welfare programes vs increase in taxes.
另外,一些事件的属性会影响媒体内容。例如,对政府的报道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如福利条件减缩、税收提高等会对媒体的报道产生内容上的影响。
3.新闻报道内容的质量问题、性质问题,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另一个是,感情因素是通过正面还是负面方式表达。
4.who gets quoted?
Sources frame stories.
另外,因为美国新闻重视谁在新闻中被引用,这些被“框定的”新闻来源处、消息来源人也会对新闻内容产生影响。
我曾经在不同的大学工作,经常接受校园媒体采访,我的话也经常被引用。这是因为我在接受采访时话说得比较好,所以被引用,而不仅仅是因为我是最合适的被采访人。因此可以看出新闻内容是怎样受到影响的。
5.另外,有些人的引语通常会被改变。这是因为说话的语法性不是很好,引用者因此会在引用时做技术上的改变。如在括号里说明一些内容,这也是媒体内容的影响方面。
6.视觉上的内容也会受到影响。摄影者通常抓住最重要的事实瞬间拍摄,这要求摄影时具有非感情性;但同时也有感情性技巧,善于抓拍非同寻常的镜头。所以这两种指导方针会影响视觉内容。
7.juxtaposition
照片的位置和刊登稿件的位置会产生歧义、影响,甚至产生无中生有的意思和联想。如一个“诽谤案”——发生在墨西哥州的一个地方,一个律师投诉报纸把他的照片刊登在一个犯罪标题下面,他的名字和照片在一起出现,让人产生他就是犯罪者的联想,因此他投诉报纸。
8.choice of words
Hidden meaning in words
Walk?Talk?
词语的选择也会产生影响,因为一些词语会有隐含意义,所以选词的时候通常应选择比较直白的词,而避免有很多修饰语的词,也应避免绕弯子的说法。
9.context(语境的问题)
上下文的联系会产生歧义,对内容产生影响。例如,我工作的学校一度受到记者采访,因为据称很多教授由于薪酬低而辞职。记者采访时问到相关问题,教授回答说“我是有很多原因,薪酬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刊登出来以后让人理解只是薪酬低。事实上还应关注上下文的语境。
影响的层次
刚才看到的这个同心圆,叫做影响结构(层次结构)。
最里面的圆代表记者本身,就是说记者本身的因素会影响新闻,包含很多方面。
在讲一个典型案例前,我们要提到“把关人理论”,其创始人是Kurt Lewin。这个理论大概意思是:新闻记者像一个把关人,把一部分新闻阻挡在外,让一部分进来。David Maning White做的研究与此有关:他坐在一个报纸编辑的旁边,看他怎样选择稿件,去掉哪些,留下哪些,看“门卫先生”怎样工作。怀特(David Maning White)先生发现很多稿件是因为“没有趣味”而被去掉。他对把关人的总结就是:作为报纸的受众,他所得到的信息可能是一个地区的事实,但这个“事实”是新闻人界定的,新闻人界定了哪些有趣、哪些重要。新闻人具有“代表”的职责,但他的代表资格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把关的过程是非常主观的。
第一个方面是记者本身,第二个方面是工作程序,这在记者采记新闻过程中影响新闻内容,和策略、方法有关。当然,职业精神要求记者做到学会平衡,但这种“不偏不倚”的方法本身使他们不能原原本本地反映客观事实,因为这个过程中他本身做了调解的工作。有一位女研究者做了客观性问题的研究,写了《客观——作为刻意的保持》。她认为新闻单位用客观性的旗号和方法保护自己的新闻产品不受到批评。她的研究结论为:记者打着客观性的旗号保护产品,因为新闻采访是一个快速过程,记者没有时间仔细考虑,所以他们就会用一整套方法保护自己不受影响,免得卷入诽谤诉讼,同时满足上司的要求。所以西方报纸喜欢用大量引语,把话放在引号里——这是记者喜欢的方法。引用别人的话,表明自己客观。这是他们一系列的策略之一。西方报纸还喜欢用人名,往往让人感觉采访很深入,且采访了很多人,工作细致。这也是策略之一。另外一个研究谈到所谓的“信息的补贴”,认为信息不是反映客观事实,是扭曲的、带有辅助性的信息。新闻记者想得到充分的信息作为内容,是以他做最小量工作为前提而获取最需要的信息。信息来源人也是希望只付出最小量努力而让信息得到刊登。所以两者有工作上相关的联系,所以说他们是补贴互助的、是相互依赖的。例如在中国和美国都有很多新闻发布会,这个现象很普遍——新闻内容很多依赖于此,记者都去参加,以得到信息。但问题是,主办者为消息来源人,他们会不会对媒体产生操控作用。
接下来看新闻单位和组织本身的影响。
我们大家在实习或工作中都知道,记者不是随便都能得到采访机会的。在美国也一样,采访需要得到媒体单位认可。所以记者受到媒体内部管理限制。这种新闻公司、单位的结构对记者采访决策有影响,间接地对新闻内容起到一定作用。有人在1955年做了“新闻编辑部社会化”的研究:新的记者或者编辑需要能够非常快地领会新闻部的要求,知道哪些人可以接受采访、哪些人不可以,知道编辑部主任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为了得到认可,就必须迅速适应单位的要求。
第四个层面来自外部影响,多种多样。美国所有媒体都是公司经营,是商业单位,面临赚钱生存的压力,所以外部影响主要来自广告商、消费者。
来看一个研究“垄断式竞争”的例子。我们知道,美国很少有哪个城市有两家以上的报纸,除了三个大城市华盛顿、芝加哥、纽约外,大多数是一城一报。报纸的竞争者是电视台而不是其他报纸。所以在这种竞争情况下,报纸和电视台及其他媒体为了有竞争力,必须有充分的投资。例如报纸为了好看,为了让更多人选择报纸而非电视,要增加彩色版面。这样就需要更多印刷设备和能力,迫使报业有更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