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13838100000029

第29章 海峡两岸的电视时事评论(3)

台湾政治是选民政治,有人支持他,他就能当选这样的“立法委员”,而民众支持他,使他登上这样的一种政治舞台,他就必须回馈民众。那用什么方式回馈民众呢?选民要看到你为民众做什么事情。如果你是一个特别老实特别本分的人,哪怕你在背后做了很多比如有利于民众的条文的设计啦,推动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法案啦,都不重要,选民看不到你,媒体没有报道,那你的政治生命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很多这样的“立法委员”都指责媒体,说是媒体促使我们这么做,我探讨“文化台独”的问题,可能不如我用18种方言唱“军歌”。我只要在“立法院”的这个台子上用18种方言,一会儿用闽南话、一会儿用广东话、一会儿又用上海话,我来表现自己,那第二天的报纸的头版头条肯定是自己。比如说“用18种方言唱军歌”,头版头条。民众看到的是什么,是这个“委员”在为我服务,在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想尽一切办法再为我争取利益。当然对当事人自己来说,他们也会觉得很苦闷,其实不一定要用这种非理性的方式来论证,其实是可以更加有利于民众的,但是台湾就是这样的一种媒体环境。我们如果不这么表现,选民就不知道我们为他们做了多少努力。

例如陈水扁,他在政坛做了这么长时间,并没有做出太多的政绩,但是他会说,他会表现。那民众透过媒体的放大就会说阿扁为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那“两颗子弹”虽然说反应不一,大陆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假案、悬案,但是更多的台湾南部的民众更愿意相信,陈水扁之所以会挨两颗子弹,说明他不顾一切为台湾民众争取利益。所以两颗子弹的意义就会不一样。有很多南部的民众,他们的思想是相当单纯的,更愿意相信这些更直观的表达。所以台湾的政治就变成了这样一种状态,不管你用什么匪夷所思的、不可思议的甚至失去理智的方式去表达,大家都能接受。就像李敖一定要带着防毒面具去,一会儿又带个芭比娃娃,他就是一种笑谈的方式,但实际上它就是台湾民主的一种表象化的代表。

台湾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这是我对台湾最深刻的感受。虽然它政治上是一个孤岛,但是它经济上是一个成熟的省份,社会是一个有序的社会。我所接触到的台湾的民众,他们都非常遵守社会的秩序,非常具有职业的规范,学生都非常努力,而且成绩都非常优秀。现在活跃在台湾政坛的人物,大多数都是留洋的学生,有留洋的背景。他们回到台湾之后,都会成为台湾社会的人物。台湾整个的社会文化我觉得还是非常的好。这是我对台湾的一个简单的概念,当然还有很多东西不能一一表达。

学生:我想问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您所了解到的王金平和马英九,第二个问题是据您了解,泛蓝和泛绿阵营在台湾民众心中究竟哪个更占优势?据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媒体看,好像泛蓝阵营更占优势一些,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

李峰:提得非常好,也非常专业。台湾究竟是绿的多还是蓝的多,还是其他怎样的情形,这一直是我做对台分析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当我们看到红衫军百万人去倒扁的时候,大家会觉得泛蓝的气势恢弘,是不是已经变成了泛蓝的天下。但事实会教育大家,在紧接着的北高市长选举中,泛蓝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支持。这说明什么问题?这只能说明台湾社会两极分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也就是说,泛蓝和泛绿都没有占到绝对的优势。在台湾有这么一句话,不问是非只问蓝绿。在台湾政坛,没有是是非非,只有派别之争。只要我是绿的,哪怕我看到陈水扁再差,我也要觉得他是台湾民众的骄傲。泛绿对阿扁的容忍已经到了大家不可理解的地步。泛蓝的民众也有这样的一种想法。

台湾社会已经变成了割裂十分严重的社会,虽然也有很多中间选民,但是他们还是有基本的派别,所以争取中间选民变成了台湾政治力量角逐中最持重、最关键的因素。中间选民经过台湾政治这样的洗礼,已经变得十分麻木,不愿参与政治,所以根据台湾现在投票的这样一个情况来看,很多台湾的中间选民选择了不投票,他们不投票的结果就变成了台湾的政坛还是由蓝绿双方各自的支持者来决定。所以台湾社会现在对蓝绿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的不理性。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两岸经贸论坛正在举行,国共论坛也开得非常的成功,为台湾带来很多惠及民众的政策和措施,但事实上能够对台湾社会产生多大程度的正面影响,还是值得我们进行权衡和评估。

学生:请您谈一下马英九和王金平的关系问题,以及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

李峰:这个问题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马英九和王金平的矛盾经常会见诸媒体,虽然媒体有揣测的成分或者说故意挑逗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两人的关系确实是非常微妙的。

王金平来自高雄,从基层到“立法院长”,他的成长得到了高雄本土派强有力的支持,因此他现在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本土派大将。我们知道,台湾一直处于严重对立的局面,而当年王金平却以百分之百的选票当选为台湾“立法院长”,这是一个比较罕见的情况。王金平是一个蓝绿通吃的人物,这也是他的政治资本。所以对于王金平来说,他有机会获得国民党的提名来竞选台湾地区的领导人。而马英九是目前国民党唯一具有胜选希望的政治人物,他的政治形象极具煽动性。马英九是一位人缘极好的人物,他对女性、绯闻、金钱都非常小心,深受人们尤其是妇女选民的拥戴。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他率领的一系列选举都高票获得胜利,因此马英九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是相当乐观。所以无论是马英九还是王金平,都不会甘心退出选举的舞台。

然而马英九和王金平虽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其软肋。现在马英九正遭遇严峻的考验,即他受到了民进党紧咬的“特别费案”的牵制。而如果王金平代表国民党参选,民进党也有办法制约王金平。所以马王两人都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果各自参选,国民党在2008年大选中获胜的希望渺茫。而如果联合参选,虽然双方都不愿意,但这是目前唯一可以用以一搏的方式。

至于双方的个性特点,可以总结说,在台湾政坛,马英九是没有朋友的人,而王金平则号称是没有敌人的人。王金平性格非常平和,是台湾政坛以柔克刚的典型人物,与任何人打交道时,他都会做得非常完美。马英九是所谓的不粘锅,为人处世也非常之小心。因此“特别费案”刚出来时,马英九认为自己一身清廉,没有任何瑕疵,所以并未将其当回事。

在台湾,所谓的特别费实际上是官员津贴,其金额数量由各地“议会”自行决定。“特别费”一半是用收据报销,多用于一些行政的小金额支付;另一半则是凭官员签名就可以直接领用,顶多以公益捐款方式捐出,以符合高道德上的期许,跟触法并无关系。可以说,对于马英九个人来说,他很早就意识到特别费案会成为制度上的缺陷,所以他用捐助的方式、公益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而实际上,马英九自理的特别费比他捐出的费用要少得多。马英九任台北市长时,其自理的特别费仅有三千多万。而从自理特别费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了大量的社会捐助,其捐助的金额甚至达到了四千多万。但他没有想到,即使采用了这种万无一失的做法,民进党仍会利用制度的缺陷来羁绊他的政治前途。不过,台湾的政治往往不是按常理出牌的,所以对于目前的马英九来说,他是否能够化险为夷,摆脱阴影,获取2008年大选的胜利,仍然是个未知数。

学生:目前,在经济方面,中国大陆加紧了和台湾的联系,大陆也采取了一些惠及台湾的经济政策,您认为这些政策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力如何,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李峰:事实上,台湾人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对于政治人物来说,他们一方面要努力搞好台湾经济,另一方面又因为受到政治因素的牵制,不得不出台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也处于非常矛盾的状态。随着台商投资大陆热潮的出现,大陆和台湾的经济联系日渐紧密,例如上海已经成为台商的第二故乡。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大陆是台湾经济非常重要的支柱力量。而另一方面,台湾经济也已经渗透到了大陆的方方面面,大陆经济同样离不开台湾。因此,两岸经济的紧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在经济上,大陆对台湾进行遏制,这会是一个相当有效的手段,但这绝不是大陆民众的意愿,因为两岸经济是共通的。而至于一些惠及台湾经济的政策的出台,是否会在台湾民众中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是这种影响力的显现将是一个长期的结果。在台湾农产品流通的环节中,生产和销售是脱节的。比如说,台湾的果农只负责生产,并不过多地考虑销售问题,而销售问题是由经销商来处理的,所以和大陆打交道的是经销商。因此,对于台湾的农民来说,他们是受益者,但由于不是直接的接触者,他们对于大陆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力的感触并不是那么直接、那么深刻。

学生:请问您如何看待台湾当局拒绝2008年奥运火炬入台的问题,您认为最终的结果将怎样?

李峰:据我了解,两岸民众都迫切期盼奥运火炬的到来,所以我认为奥运火炬还是能够顺利到达台湾的。虽然台湾当局的态度非常强硬,但奥运火炬像熊猫一样被阻挠在外的可能性并不大。首先,台湾已经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加入了奥运会,它受到了奥运会制度章程的制约,按照章程,台湾并没有条文来证明它受到了矮化,所以没有拒绝的理由。而现任台北市市长郝龙斌公开表态说,作为台北一市之长,他将亲自去迎接奥运火炬。因此,由于民心民意所向,我认为台湾当局应该会根据民众的意愿作适当的变换或妥协。

学生:您认为“国务机要费”案对陈水扁未来的政治命运影响大吗?

李峰:对于陈水扁来说,2006年是焦头烂额的一年。“国务机要费”案使陈水扁及其整个民进党团队都面临相当严峻的考验。但是,马英九的“特别费”案立案以后,陈水扁及其民进党的幕僚们都松了一口气。虽然说现在“特别费”案并没有结案,但是根据目前民进党对司法的掌控来看,陈水扁目前的政治命运不会因为“国务机要费”案受到太大影响,而相反马英九的政治前途会因为“特别费”案受到相当大的打击。

学生:我们知道在台湾政坛有一些文人,比如说李敖、赵少康,他们还从事着媒体的工作,您如何看待在台湾文人和政治,或者说媒体人和政治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李峰:我认为,媒体人和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台湾尤其如此。台湾政坛是非常有意思的,很多的政治人物过去是从事媒体工作的,很多从事媒体工作的人物最后选择了从政的道路。我曾经跟赵少康交流过几次,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他曾经在1996年和陈水扁同台竞选台北市长,以微弱的劣势输给了陈水扁。但是经过选举的历练,他看到了台湾政坛太多丑陋的部分,所以决心退出政坛,专心从事媒体工作。大陆电视节目的嘉宾往往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专长或者是有突出贡献的,台湾的嘉宾却多是时事评论员,而时事评论员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这也就更进一步地说明了媒体人和政治的紧密联系。

而作为一位更具争议性的人物,与其说李敖是在参与政治,不如说他是在玩政治、调侃政治。对他来说,没有所谓的身份高低、贵贱之分,他可以在2000年竞选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职位,失败后再来竞选台北市长、“立法委员”,这种现象在中国大陆是很难看到的。实际上,2000年李敖是将竞选当做一个平台,来向民众宣传一国两制的好处。即使他知道当时宣传一国两制的人物是没有政治前途的,他仍然采用了这样一种方式来传达他的政治理想,借助这样一个舞台来表达他的政治观点。

学生:台湾民众是如何看待李敖的?

李峰:在台湾,有很多民众喜欢他,也有很多民众惧怕他,但不管喜欢他还是不喜欢他,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他这辈子活得非常精彩。李敖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用他渊博的学识引经据典轻易地将别人驳倒,他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他活得非常自如。因此对于民众是否喜欢他,他并不在意。

我认为,在李敖的性格中确有其偏激、偏执的一面,但是他偏激的矛头多是对准权贵。他敢于挑战权贵,国民党当政时期他反对国民党,民进党当政时期他又把矛头转向民进党,并且采用了各种过激的方式来表达其意向。但是,他的偏激、偏执也仅限于此。从我跟李敖的几次合作和面对面的交流中,我觉得李敖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样——凡事睚眦必报,相反,他做人是非常谦和的,也会为别人考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