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13838100000015

第15章 刺激-反应:电视节目创制的主动手法(1)

主讲人:雷建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教育技术专业学士,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纪录片方向硕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博士。曾于2006年8月至12月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格林纳达影像人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并曾参与中央电视台《对话》、《走近科学》,湖南卫视《天下女人》,凤凰卫视《说吧》等多档电视节目的创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纪录片研究。

整理者:孔卓瑶、陈宁

很高兴能有机会回到我硕士期间的母校做讲座。首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在座的有多少同学曾经在电视台做过节目或有实习的经验?

(部分同学举手)

看来有三分之一的人啊!如果大家以前在电视台做过节目的话,都会知道现在做节目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你做不出好的节目,收视率低,你的节目就要被淘汰,制片人不能再当制片人,编导就要重新去“找饭碗”。但是,电视节目它到底有没有一些规律可循呢?我觉得现在做节目,对你的技艺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对你的想法要求很高。结合我自己做电视节目的体验,从编导的角度来说,只有一个方式可以帮助你把节目做好,那就是不断地在你的节目中设置“刺激点”。

现在好多人在谈“影响电视节目的因素”这个话题,有人说是受众,有人说是经济,有人说是节目形态,等等。我觉得可能有宏观、微观两大因素。

影响电视节目的宏观因素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第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社会文化的流变。编导的心里要有一杆秤,要大概知道现在的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节目,并且要考虑其中的地域性特点。这些在电视制作类的书籍中是没有的,但是可以通过看另外一些书让你了解到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想什么,比如《理解媒介》、《布赫迪厄论电视》、《电视与社会》、《思考电视》、《媒介奇观》等,诸位读过之后,你的电视意识方面的改进会非常大。

除了读书之外,第二个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你观察谁,观察什么呢?我觉得,在你每一天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人给你提示,告诉你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愿意做什么。观察,对我来说,最主要的地方就是地铁和公交车。比如,731路公交车,从我家坐车到清华,在路上就很有意思。你挤车嘛,挤车没事,别看报纸,你看看人,听他们聊什么,聊的是房子涨价了,还是聊找不着工作。有一次,我坐731路车,坐到北师大那一站时,因为当天在北大和清华有两个招聘会,结果好多学生上来,他们在打电话说:“哎呀,北大这边已经没有门票了,我们转向清华吧!”通过这些细节,你就可以了解大学生们可能在想些什么,在这一阶段他愿意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另外是在地铁上,比如,你从咱们学校这一站上车,到四惠站倒车,接着到建国门,然后一直坐到古城或者苹果园。你就会发现不同站点上来的人聊的话题都不同:从国贸上来的人他们聊的话题,跟从西单上来的人聊的话题,一直到首钢那儿上来的人聊的话题它们都不一样,这其中的社会信息完全要靠你平时的积累。当然,这种方式可能会比较费劲,因为还要花三元到五元不等的地铁费,成本也是挺高的。

于是,还有一种最没成本的方法,就是在自己家里观察家人的收视行为。以我们家为例,我主要观察我岳父母、父母他们在一块看什么样的节目,他们有没有什么争论——这可以帮助你了解最大规模的电视收视人群,就是50岁以上的这拨人到底喜欢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是你在较死板的收视率数据里面得不到的,因为你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对活生生的电视节目的反馈。这种反馈带给你的主观性、体验性的感悟要远远大于索福瑞、尼尔森给你的那些数据。在电视台干活的时候,每个周一你都会看到尼尔森、索福瑞的调查数据,看到分钟收视率。但是它们是“死”的,你没有日常的体验,没有日常的观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符合观众意愿的选题。

另外,在家里我还注意观察我妹妹的收视行为。她的收视行为让你感觉到一个20多岁的人对待电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再往下,像各位研究生同学,或者再年轻点,我现在在清华带的本科生,他们或许根本就不看电视!因而观察他们没有价值。观察他们,只能问他们:“你最近玩什么游戏?”“你最近上哪个网站?”“你最近看什么视频?”然后,“你最近听什么歌?”

无论怎样,如果想成为一名好的电视导演,或者将来有可能成为制片人、成为台长,那么最重要的是:你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注意观察这些最感性、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而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上,或者从数据中去理解电视。虽然概念、数字依然很重要,但是,日常观察对于做节目而言,比那些要重要好多倍。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第二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节目形态的演变。如果你们最近有在电视台工作的经验的话,可能就注意到你们的制片人隔三岔五打电话说:“某某,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最近看到的新节目啊?”央视有一个专门的咨询公司,每天用几百台录像设备录制世界各国的节目。你只要付给他钱,就可以进去调资料,你就可以看到这些新的节目形态,而形态的演变在当前电视界,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突出。

英国流行电视节目之形态特质

接下来,我花一些时间给大家讲一讲2006年在英国最流行的一些节目样式。在英国不可能去录节目,因为是非法行为。所以,我用数码相机从电视上拍到了一些图片,一会儿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去年,英国比较火的电视节目有这么几个:一个我们这边已经copy了,就是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在英国,这个节目叫X Factor,可以上网找到这个节目的详细资料以及较短的video。X Factor的基本形态是:三位嘉宾作为评委,所有选手都跟这三位评委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每位选手都是由评委自己挑选出来的,然后不分男女,一起比赛。选手刚刚被选出的时候,没有知名度,也没有关注度,但把他(她)和一个名人“捆绑”在一起时,这样的结构方式就很容易引起极大的关注,等经过一个赛季之后,这些选手自己也会变成明星。到那时,你可以尽情去炒作他们。因此,这种设计模式是递进式的,这种递进式能够保证整场节目的好看性。此外,在X Factor节目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就是现场环节,因为“老外”比较直接,现场如果出现嘉宾批评一位人气较高的选手,很可能满场都是嘘声、喝倒彩声,这反而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节目风景。

第二个是,在英国也有一个与东方卫视《舞林大会》类似的节目。但不同的是,东方卫视是“明星在跳舞”,英国的节目是“普通人在跳舞”。

第三个节目是去年全英最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Deal Or No Deal。这个节目有意思在哪儿呢?以前,我们看到很多像《百万富翁》的节目,其特点是节目参与者去回答问题,然后冲击大奖,在国内的代表就是类似李咏、王小丫主持的节目(如《幸运52》、《开心词典》)。虽然这种节目在国内日渐势微,但在英国依然很火。不过,这种节目的设置的确有一定的问题:必须有很丰富的知识,才能去参与。所以,Deal Or No Deal节目的设计者想出了一个题目,一下子把英国所有的老百姓都迷倒了,也就是整个节目虽然是一个问答节目,但整个节目只问一个问题,就是“deal or no deal”。

Deal Or No Deal的节目形态是:22名选手,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红盒子,盒子里面对应着不同数量的钱,有1镑、5镑……最多的有15万镑之多!也就是说,有可能你只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把这些钱都拿回家!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非常非常刺激。而在节目进行过程中,竞猜者不断通过“deal or no deal”来做出抉择,使得整个节目充满悬念,具有很强的刺激性。

但有些奇怪的是,Deal Or No Deal节目是刚刚推出、刚刚拿奖的节目,但等我今年元旦回到北京的时候,北京电视台已经copy了这个节目,由程前主持的。但是,很多人说看不懂。就是因为它改了,因为它不想完全copy人家,它一改,就改得特别复杂。

第四,英国的大型晚会也很有特色。比如,每年圣诞节前夕,都会有帮助弱智儿童的大型晚会,主持人会在24小时的节目中不断要求你捐钱。在去年的晚会中,总共募到了大约3000万镑之多!但其实这个节目的形式是非常简单的。

最后,我觉得值得一提的就是英国的早间节目。我们国内的早间新闻改革是从陈鲁豫1999年主持《凤凰早班车》开始的,从此整个中国早间新闻的话语体系发生改变,即“说新闻”。但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内早间新闻的语态却没有一点变化。

在英国去年有一个特别火的早间新闻,就是BBC的Breakfast。大家可以上网看到这个节目。为什么它去年可以那么火?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节目在早晨七点半之前的播出模式是主播坐在新闻主播台之后,这与平常播新闻是一样的;而在七点半之后,就变为了坐在沙发上播新闻。大家想一想,它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变化呢?因为收视人群变了。七点半之前上班的人,即那些白领们都在家吃早餐。而七点半之后呢,这些白领们的父母开始收拾房子,而他们则习惯于更加轻松的环境。

Breakfast的演播室有点像《鲁豫有约》的演播室,有个大沙发,嘉宾来了都挨个儿往上坐。它这样就保证了它和日间节目之间节目样式的接轨,可以把日间节目的一些观众拉到早间新闻节目中来。大家再想一想,我们现在看到一个节目时,往往它的形态是单一的,即“一个节目一个形态”。而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节目可以有多种形态,做电视不要有太多的拘束,不要想着“哎呀!我们这是个新闻节目,新闻节目就必须要穿西装,穿短裤就不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需要穿西装的时候穿西装,需要穿短裤的时候穿短裤。那么,什么时候觉得需要呢?这取决于你对观众的理解,取决于我们前面谈到的对当代社会文化的理解。

影响电视节目的微观因素

你们大家大部分人将来出去还是要做编导的,接着,我们就来谈谈影响电视节目的微观因素。

第一,对于一个节目来说,现在越来越重要的就是题材。如果题材选得好,做节目可以事半功倍;而如果题材差的话,你就得花很多力气,做出来的节目还不一定好。关于题材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就是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红楼梦中人》。这样的选题实际上就属于我概括的“天生丽质”的选题,其本身就具备足够的文化关注度。而别的选题,比方说“超女”,它就不具有这样的特质,第一年死掉了,第二年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把它“炒火”。但是,像这样的选题——《红楼梦中人》——都是别人跟着它去炒,别人都跟着说“你们给我们点新闻吧”。其实,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档节目本身的制作相当粗糙。但是,它的收视率在北京地区总决赛时高达11%。这是什么样的收视率?大家知道电视剧的收视率4%~7%,而在北京地区收视率超过10%的电视节目只有两档,除了《红楼梦中人》,另外一档是《法治进行时》,都是刺激性的选题。

第二,如果你想做一档好的节目,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钱。只要看看这几年火的节目,都是烧钱的节目,都是大投入的节目。大家比较一下电影市场就知道了。这几年电影市场提出一个新概念叫做“高概念”,这是尹鸿老师提出的。“高概念电影”指的就是大成本、大投入、高产出的电影。而电视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家看看这几年火的节目,是不是都投入非常大?如果你没有钱,想把一个节目做火,现在非常难了。就像电影一样,我的老乡贾樟柯同志,他的《三峡好人》已经拿到金狮奖了,票房却差得一塌糊涂。这没有办法!因为现在的观众喜欢看刺激性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