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13838100000011

第11章 电视频道专业化与品牌战略化(1)

主讲人:陆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术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中国第一位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复旦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与新媒体。

整理者:李倩、孙俨斌

今天,我们就“电视频道专业化与品牌战略化”的话题进行交流。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和品牌化是老生常谈,老调重弹,但是这个问题到今天也还没有解决。我之所以重谈这个话题,是缘于之前参加的一个会议。那次会议是广电总局召开的座谈会,总局很重视,想把专业化和品牌化作为一项战略来推动,而不仅仅作为经营策略来推动。

这其中有很多的议题,对于我们了解电视产业的明天或者未来政策走向是有益处的。我们研究电视的人,除了研究论文资料,纸面上的政策、法规之外,还要研究政策、法规制定之前的决策中带有趋势性、描述性的东西及其制定以后的反馈,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产业和市场的动向。如果仅仅就法规论法规,就法规研究市场,这样就不会很准确。所以,我建议大家多了解一些台前幕后的情况、法规制定的前前后后,可能更有益于我们准确了解电视产业的内容和市场的走向。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要内容有:专业化战略研究的基本问题、战略目标,品牌化战略的基本内涵、案例分析,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中国电视产业的宏观格局

先从宏观上来了解一下去年电视行业发展的大格局。中国的电视产业分级是比较独特的,它是按照行政级别来分的,这跟美国的电视产业分级不同。美国是按照市场的大小、排名来分的,比如前十大、前二十大、前五十大的市场级别;而我们国内的习惯是按照行政级别的高低分为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实际上,这个分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按照苏联模式分下来的。今天我们搞市场经济,严格地说不应该再拘泥于行政级别。一些地级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如果做得很大,就不应该因为级别低而在市场上得不到应有的地位。比如苏州电视台去年的总收入超过6亿,已经超过很多省级电视台。比如无锡电视台,甚至像昆山电视台这样的县级台去年广告收入都超过了1.6亿,比很多中西部省级电视台的广告收入还高。可是从市场角度来说,它受到行政级别和区划的限制,不能对外发展。但是,广电总局在今年3月20日的会议,就为这些实力很强、规模很大、行政级别比较低的电视台提供了一个跨地区发展的机遇,这种专业化频道可以通过广电总局的光纤干线网进行跨地区传播。

从电视行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来说,从2003年到2006年,每年的发展速度是不慢的。有人说电视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这么说为时尚早,说电视事业的秋天来了比较恰当。一个媒介总有它的时代特点,它不可能永久辉煌。我们学过媒介的历史,报纸曾经辉煌过很长时间,上世纪80年代以前,报纸在中国占据龙头老大的地位。在报纸之前,“一战”、“二战”的时候,广播曾经风行一时。那么电视呢,美国、欧洲要比我们发展得早一点。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电视解禁以后,发展形成了七大电视网(有些由于实际规模太小可以忽略不计),最主要的还是ABC、CBS、NBC、FOX四大电视网。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电视产业的发展到1977年,也就是三四十家实验台。1983年,全国第11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之后,确定了“四级办台”的体制,中国电视台几乎是以每年一两百座的规模向前增长。到了今天,中国到底有多少电视台,我觉得跟中国有多少人一样,没法统计一个准确的数字。广电总局的数据是360~370家电视台,我觉得这个数字是不准的,因为还有1200多家是叫“广播电视台”,是县级的。按照《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规定,县级及其以上的政府都有权力、有资格办电视台。中国有2400多个县或者县级市,都可以办一个电视台;370个左右的地级市都可以办,原来是办两个,现在也可以办一个电视台;省级政府也可以办一个电视台。后来到1999年,严格地说是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电视产业进行整顿,电视台的数量减少了,那是因为台合并了。但是,从控制电视规模的角度来说,频道数量还是在增加。这就相当于在人口调查中,人口数量没有减少,只是家庭户数减少了。

电视业这几年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集团化、台与台之间的合并、网台之间的分离……这些其实都是以改革的姿态出现的,但最后的结果却都是伤害了自己。本来是想发展的,最后反而让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到2004年11月底,广电总局基本叫停了集团化,台与台的合并基本上是自便。网台的分离也是最近十年在进行的,现在还在进行的是网络的合并,就是全省一网,这也是很多地方热衷于推动的。我个人不对这种做法——尤其是用行政手段推动全省一网的做法表示肯定,因为我觉得地、县级有线网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如果培养得好,中国的商业电视台应该是有线电视台。我原来对有线和无线的合并有一定的看法,我觉得是双重的竞争,虽然这种做法消除了竞争中的一些内耗,但是也把竞争的精神给消灭了,这对电视产业的发展影响重大。市场经济需要适度而有序的竞争,这总比看上去一潭死水要好。就像有线电视网的整合在很多地方模式也不一样:有的已经整合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热衷于整合;有的地方是台和网还在广电局管理之下,还属于一个系统;有的是广电局和集团分开了,广电网属于集团,广电局拥有电视台,这样两家的关系就不容易搞好。

从数量上来看,电视产业的竞争还是比较均衡的,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话又说回来,假如我们不去搞集团化,如果平稳地发展,在企业内部制度的更新或者变革上、在企业的文化环境上、在栏目的创新上下更多的工夫,可能我们的前进速度还将更快。这和很多人以自己寿命长为理由来反对戒烟是可笑的是一样的道理:有人抽烟仍活了86岁,于是就说抽烟不一定会减少寿命,但是,他没有想到,如果不抽烟的话,他没准能活到96岁呢。这也就是说,静态孤立地来看,这种速度不慢了,但是如果跟电信产业相比,我们的发展速度、总量、增幅都是偏缓的。2005年,电视全行业收入是888亿;2006年全行业——包括有线收入、经营收入、广告收入、买卖节目的收入,加在一起是1100亿。但是,电信的情况是从2005年的7000亿发展到2006年的8000亿,也就是说,电信是以每年千亿的速度往前增长,而我们电视行业是以每年百亿的速度往前增长,所以我们的速度是相对慢的。原来是没有这么大的差距的,时间越长,行业之间的距离就越大。

提上议题的专业化与品牌化

今年3月20日,广电总局专门就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开了一个会。据我了解,这是广电总局第一次把业界、学界以及广电总局有关部门负责领导聚在一起开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电视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现状、问题、条件和目标。

第一,现状肯定是不容乐观的。虽然很多电视台很早就提出专业化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中国有几个频道称得上是专业化频道?称得上有品牌栏目?当然肯定是有的。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我觉得中央电视台的很多频道在逐渐成形,比如体育频道、电影频道、科教频道。特别是科教频道,潜力很大,具有专业频道气质,甚至可以说具备了Discovery的某种感觉。

第二,在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如何推进频道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然后再去考虑目标。有很多电视台、企业,不知道它的出发点在哪里就胡乱订目标。电视的频道专业化如何推进和播出机构现有格局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第三,专业化如何评估,如何认定。任何一个品牌、一个目标,成立不成立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需要有市场,要有一个客观的指标来认定和评比。

第四,专业频道中专业节目的播出比率达到多少,该频道才能叫做专业化频道呢?有的专业化频道,比如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些节目几乎就是娱乐节目,跟三套综艺频道串了味,频道互相影响。我也跟经济频道的人讲,不是说娱乐节目你们不能做,但是你们现在没有把重心放在经济节目上,而是放在了娱乐节目上,这实际上是在抢人家的饭碗。所以可以有名牌栏目,但不可能成为一个品牌频道。你可以说《非常6+1》、《幸运52》是名牌栏目,但不能说二套是一个品牌频道,布隆伯格的经济频道感觉才像财经频道。二套说要一个“大经济”的概念,那什么都可以包括,连娱乐都可以包括,除了新闻之外什么不可以和经济挂钩呢?还有,一些专业化频道中影视剧的播出管理也成为突出问题。

第五,专业化、品牌化的跨地区经营非常重要,可以决定专业化频道的生死存亡。我认为,任何一个专业频道如果受到过多的限制,都不可能繁荣。市场越小,专业频道活得越艰难,或者说死得越快。

第六,专业频道的建设,要注重模拟频道与数字频道的协调发展,注重电视频道专业化、品牌化建设的配套政策跟进。

以上是总局座谈会的主体思路。我想,接下来将会是调研,第三步就会出台一个文件,对全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品牌化建设提出总局的指导性意见和配套措施。这必须要由总局来牵头组织,比如说一个地级电视台,还要跨市场经营,到别的县市落地,没有总局的配套措施,它将寸步难行。

那么,广电总局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专业化和品牌化建设呢?搞品牌应该是企业的事,国家广电总局为什么要关心品牌呢?美国的通讯管理委员会会关心NBC的品牌、会关心专业化频道搞得好不好吗?美国的相关部门是不会管这种具体的事的,但是我们广电总局在管,因为这是中国的国情。有些问题是不能各自解决的,必须要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机构才能把这个套解开,也就是必须要总局出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广电行业数字化发展博弈

昨天我还听到一个消息,广电总局准备搞扁平化管理,要把全国的电视栏目给管起来。全国的电视台有几千个,频道在6000个以上,一个频道至少有10个栏目,全国至少是6万个栏目。这根本没有办法扁平化管理,吃力不讨好。广电总局还是应该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我认为,我们全行业缺乏一个战略的切入口,或者说一个整体的竞争战略。广电总局不知道应该怎么跟电信行业竞争,以为找到了一个缺口,就是数字化与技术更新——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技术更新需要成本,需要经济实力作铺垫,不管国家有关部门动机有多好,如果不直接付钱给企业就等于是白说。所以,广电总局把技术数字化作为战略的突破口,在本质上是一个误区。即便是成功了,也未必就抓到了事物的关键所在。

在我看来,广电系统即使是数字化了,也难以和电信部门的网络抗衡。电信的光纤网络比我们约长出十倍,我们是3~10万,人家是30~40万。所以你要跟人家比网络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如此竞争的选择是不明智的。那么,我们的长处在哪里呢?是内容产业、内容制造业。我们不怕网络被电信部门拿去,我个人认为卖给电信是最好的。如果不卖,早晚会成为一个废网。大家想一想,这是一个悖论:假如广电网不进行数字化,那就意味着我们守着一张模拟网络,这显然是要被数字时代淘汰的;但是,我们投入巨资进行数字化改造后,如果不和电信互联网结合在一起,我们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数字孤岛,那么我们所能开展的业务仍然是有限的。这张网络如果不跟互联网连接,很多业务也无法开展,就像一个湖泊不能融入大海和江河,这等于拱手把互联网让给电信部门。如果我们的网络数字化以后再去和互联网合并或者卖给它,那就等于又做了一个赔本买卖。我们花了钱以后还得合并,那还不如在模拟时代就卖给它,没准卖得越早还越有价值。现在我怀疑电信系统都不愿意买了,至少价格不会那么高了。因为,电信网的宽带技术、流媒体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可以不要你的广电网,自己就可以走视频发展路线了。现在包括几大门户网站都已开通视频,甚至谷歌、百度也在跃跃欲试,不但进行文本的传输、链接,而且进入视频领域,就等于在开展和广播电视一样的音/视频业务——这显然是釜底抽薪。所以,广电网数字化,结局是“小河归入大河”;不数字化,就被社会抛弃,陷入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