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13837600000001

第1章 导言(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超越世界多个发达国家,用了很短的时间提前进入大众化阶段。一方面,进入21世纪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了人们对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关注与讨论。另一方面,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愿望,以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推动,中国的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都无一例外地走上了提升其办学国际性的发展道路。了解与认识国外高水平大学,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教育与管理的基本理念与运作方式,熟悉其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语境下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对于提升大学的国际性而言应是基本环节之一。因为,所谓“借鉴”的前提,应是“知道”,进而“了解”,然后“比较”。没有经过“知道”、“了解”与“比较”的过程,所谓的学习与借鉴就少了针对性,多了主观和盲目。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人的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在高等教育中所显现出来的一个表现就是学生的代际特征。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大学校园相继迎来了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大学生。

他们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话语体系等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烙印。因此,仅就学生管理来说,对于今天的大学管理者而言,不单单是学生数量比过去多了,而且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征与以前的学生不同了,学生个体的情况也日趋复杂了。学生的家庭背景、收入状况、学业基础、情感模式、生活方式、性格特点等等方面,同一性越来越少,差异性越来越大。今天的学生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电脑、手机、网络等现代传播与通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些新情况都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学生工作队伍,形成了一整套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生工作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套体系至今仍发挥着强大的管理职能,但也同样经受着因环境与被教育群体变化而带来的巨大挑战。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高等学校在拓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将学习与借鉴的视野也投向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从最初认为国外高校,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高水平”只体现在学术事务上,学生基本上各顾自,根本没有人去管这样的认识,到了解了“学生事务管理”这样的名词,再到进一步了解了国外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架构及运作模式,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尤其应该提到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给中国大学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理念的转变,更成为面向新的形势,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政策选择之一。应该提到的是,近年来,尽管围绕高校学生管理的交流与直观的、近距离的观察机会越来越多,作为教育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生事务管理也进入了高等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以此为主题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日益增加,“学生事务管理”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领域已经受到了教育管理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们共同的关注。但是,对于广大的实际工作者而言,能够得到比较客观、准确的信息,形成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大体印象却并非易事。

语言转换固然是一个问题,更主要的问题则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学生事务管理”是在完全不同于中国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产生并发展的,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运作方式。如果不对诸如“一站式”服务、注重校园多样化、学生服务与学生发展等等概念所产生的背景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上述甚至更多的“概念”所实施的条件和文化内涵有一种全面的了解,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难免“形似神离”。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办学的自主性很强,因此,学校与学校之间虽然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但只会因竞争的存在而越来越突出学校自身的特点,而不会因竞争的驱使使得大家相互模仿,越来越像。所以,当我们研究英国或者美国或者加拿大等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时,会发现很难简单地用一种模式去概括,去“贴标签”。因为每一所学校有每一所学校的特点,我们很难将从一所学校了解到的事实当成一种“普遍性”加以介绍。作为一项应用导向十分明确的课题,限于我们的知识积累、人员结构和语言能力,加之研究对象又十分的庞杂,只能够采取比较“讨巧”的方法,选取美国八所大学作为个案进行逐个的剖析,并将其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中比较吸引我们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重点呈现出来。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研究,着重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其学生事务管理包含哪些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

·如何保障学生事务管理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具有哪些规律和特点可供借鉴?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的阐释,前文已经有所涉及。本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管理项目年度课题,也是学校为推动学生工作精细化发展而特设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与一般的学术研究课题不同,对这一课题所涉及问题的研究,其推动力主要来自实际工作的需要。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改革需要深化,学生管理也面临挑战。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国家发展高等教育战略的现实情境下,作为工作在高校教育管理一线的人应该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应该有更为强烈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愿望,和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其目的与意义绝不是赶时髦似的,仅以一知半解的事实去向我们的同行“推销”美国高校的所谓“Student Affairs”,而是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都做什么,是怎么做的,并将探索的结果与同行们分享。可以说,在本研究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在探索中“发现”的乐趣,我们会把美国大学的“Orientation”与我们的入学教育作比较,我们会在组织学生公寓活动的时候想起斯坦福大学的“Residential Education”;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制度”(Honor System)令我们深思,而哈佛学院和耶鲁学院的学生事务管理又令我们对中国高校的本科教育进行反思。总之,无论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要求来说,还是为促进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之间的相互认识与了解,开阔实际工作者的视野,我们都愿意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探索与分享中增进理解,并为改进与完善这项工作积累素材。

三、国内外现有研究现状述评

1.学生事务的概念

在美国,“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学术事务”(Academic Affairs)而言的,通常涉及“课外”、“学生活动”、“住宿生活”和“感情和个人问题”等。美国学者米勒(Theodore K.Miller)认为“学生事务是用来描述校园内负责学生课外教育,有时也包括课堂教育在内的组织结构或单位。”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这一对概念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与学生事务相关的概念还有“学生人事”(Student Personnel)、“学生服务”(Student Service)、“学生发展”(Student Development)等等。由于“学生事务”和“学生事务管理”是典型的“舶来品”,因此,我国学者在解释这一概念的时候也难免与中国高校的学生工作进行对比。方巍较早地对“学生事务”下了定义:“学生事务,指的是学生非学术性活动或课外活动”,“所谓学生事务工作,指的是学生课外的一切活动及其管理。”蔡国春提出,学生事务是指“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从工作对象、性质、内容和范围来看,与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类似。”

2.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演变

1991年,米勒(Theodore K.Miller)和小温斯顿(Roger B.Winston,Jr)通过回顾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认识了学生事务的发展。他们采纳了利皮特(Lippitt)和施米特(Schmidt)1967年的分法,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分为“诞生”、“青春”和“成熟”三个阶段,相应地,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发展也经历这三个阶段。1996年努斯(Elizabeth M.Nuss)详细研究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发展历史,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成立与早年史、多样化、现代发展、进一步扩张。

关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演变是我国学者介绍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从现有文献看,主要有三段论、四段论和五段论等三种观点。方巍将美国200多年来高校学生事务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史前阶段、孕育阶段、诞生阶段、确立阶段和成熟阶段。2000年,蔡国春提出了新五阶段说:背景和渊源——替代父母制(In Loco Parents),独立和分析——学生人事工作(Student Personnel Work),复兴和变革——学生服务(Student Service),专业化的奠基——学生发展(Student Development),动态和前瞻——SLI计划(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此外,王卫放提出四阶段论,他将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早期、中期、近代、现代。2004年,吴志功以高校出现专门负责学生事务的领导为标志,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120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并对各个时期学生事务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表现进行了介绍。

3.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有学者指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Rationalism)、新人道主义(Neo-Humanism)、实用主义(Pragmatism)和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校一项管理活动具有其特有的理论基础。除上述关于哲学指导思想的梳理以外,许多研究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文章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管理理念”或“指导思想”的问题。于伟、韩丽颖认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经过“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服务”等发展阶段,在20世纪60、70年代学生发展理论(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的兴起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SLI(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理论更成为主导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学生发展理论不仅讨论一般的心理发展问题,而且讨论认知和智力的发展、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伦理和道德的发展及具体行为的发展,诸如职业选择、饮食习惯等等。

李奇通过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纲领性文件”的研究,提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行业哲学”即是“全人发展”的哲学。这一思想在1937年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的《学生人事工作的看法》(The Student Personnel Point of View)中就已明确。所谓“全人发展”的哲学,包括“智能与成绩、情感性格、身体条件、社会关系、职业技能、道德与宗教价值观、经济资源、美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