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探索与实践
13837500000059

第59章 谈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培养

杜怀昌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摘要:本文通过对导师的影响力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导师队伍的发展;多方位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等三方面的阐述,阐明了作者对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导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如何发挥导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导师的影响力

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比一般师生关系更为密切。这种关系决定了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导师的思想、品行在与研究生的频繁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因此导师要从思想政治到学术研究,从道德情操到治学态度,从处事方法到生活习惯等全方位对学生施加影响。研究生导师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教育和管理水平方面。

1.导师的人格魅力

教育者的高尚人格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更凝重、更持久,更具有潜在的激荡力、影响力、征服力,更具信赖感。导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会深得研究生的钦佩和爱戴。这样,学生才会尊其师、信其道,将导师的人格特征当成自己的人格形成的参照。在日常指导过程中,导师的品行不仅能对研究生的为学和做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会使学生铭记终生。因此,导师必须在做人上具有一颗正直心,做事上有一种求实作风、有一份对科学真理的执著。

2.导师的学术、科研造诣

导师渊博的科学知识、丰硕的科研成果、享有的学术声誉及高雅的风度和气质等,都是导师最宝贵的知识财富。导师的知识财富所产生的人格魅力,像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导师的教诲,服从导师的指导。许多研究生是因仰慕导师的学术成就和名声而来报考的,导师如果在学术、科研上不能成为学生的指引者,就很难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敬仰。学高为师,作为一名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渊博的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要始终站在学术前沿,在本学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导师的教育与管理水平

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在“导”字上。研究生除了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研究,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优秀的导师不仅是科学家,还应该是教育家。培养研究生是一门教育艺术,导师应成为教育工作的艺术家,他的责任就是用良好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们自由而和谐地发展。

导师的教育与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严管理

在学生的培养计划制订、课程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导师都要从严要求。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具有决定意义,从准备开题到最后通过答辩要历时一年时间,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这项艰巨的工作虽然主要靠研究生本人完成,但导师的点拨和启发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的精心指点可以使学生增加信心、少走弯路,写出合格的论文。

(2)因材施教

导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学制的缩短,留给学生做论文的时间不多,针对不同学生,应规划不同的成才路线。

(3)加强引导,扩展思路,开拓创新

导师要不断提高指导方法和管理艺术,不断激发研究生的工作热情和开拓、创造的欲望。

(4)懂得关怀

除在学术上的培养外,指导学生全面地发展也是导师的分内之事。

二、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导师队伍的发展

高校应该采取有效的管理体制,形成一支素质高、学风优良、知识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潜力较大、充满活力的导师梯队。

1.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在学科群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导师梯队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科带头人以及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学科群的发展过程中,要求各类学科明确重点研究方向,确定主攻目标,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加强校际交流和国际合作,使学科建设沿着开放、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对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和投入,培养其学术梯队,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梯队建设的发展。

2.坚持使用与培养并重,把终身教育体系引入导师队伍建设

对导师除了使用外,还要注意培养,要把终身教育体系引入导师队伍建设。治学不仅需要深厚的学术积淀,而且需要随时“充电”。近几年本科生、硕士生的急剧扩招,使许多导师不得不超负荷地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加之目前的管理模式与价值体系,把许多在学术上相对较优者推向系、所、院、校各级领导岗位,导师即使尽心尽力,其用于本职工作的时间与精力也必然受到影响,这导致部分导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及研究生指导工作受到影响。因此,研究生培养机构必须把终身教育体系引入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当中,让任何导师都有机会在任何年龄阶段进行专门学习。要对刚进入导师队伍的年轻导师进行岗位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国家和学校关于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熟悉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可以聘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老导师对他们进行辅导或召开导师经验交流会,发挥老导师的传、帮、带作用。

三、多方位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建立督导机制

学校要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对研究生导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指导研究生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通过督促检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促使导师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科学、合理的改革建议,从而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成立导师联合指导小组

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实行师徒培养方式,学生很难得到不同导师的指导,这不符合当今科技发展的潮流。哈佛大学将其最重要的成功归结于建立了交叉学科和教师之间或学院之间的合作。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不断分化又互相渗透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性成果往往产生在多个学科的交叉点上。一个导师的知识面、思维方式由于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很难独立培养出综合、交叉学科方向上的人才。因此,适应学科渗透、综合交叉、新兴学科发展的需求,应该由单一的导师负责制过渡到导师负责下的集体指导模式或协同式培养模式。

导师小组强调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为研究生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既可以以老带新,促进年轻导师尽快成长,也可以相互渗透和取长补短,更好地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形势,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开创新的研究领域。跨学科的联合指导小组对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3.注重产学研结合

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结合,共同从事产品开发与研究生培养。它是现代新科技革命以及大学与企业一体化、协作化的产物,体现了大学与社会在更深、更高层次上的密切关系。协作式培养不仅强调专业式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而且重视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是更切合实际的应用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中,大学对培养过程总体负责,企业在若干过程与阶段重点负责如课题选择、科研与论文撰写、提供实验与实习场所等方面。研究生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承担部分开发设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得到更多在实验室中无法得到的知识,但要注意保守企业机密。

4.加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研究生培养虽有多种模式,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围绕导师在学术上形成了许多孤岛。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学术传承关系容易形成学术门户现象。学术门户现象是随着师生指导关系的确立而逐渐形成的,它给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培养环境,能够保证学术思想的同一性和延续性,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学术门户现象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如阻碍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不利于师生交往和学术创新。为此,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与支持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让研究生有机会出席、参加比较重要的全国性与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以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术视野,同时还可以使研究生了解其他高校或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方法,为导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强高低年级硕士生之间及硕士生、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每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低年级学生作答辩记录的形式有利于在学科专业中形成传帮带、团结奋进的学术氛围,但应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规范研究生教育的工作,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在此发表几点个人看法,也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俊珂。研究生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2]杨再明。创新教育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的实践与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