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表演艺术:创作理论与实用教程
13837300000004

第4章 演员“个性”的觉醒(1)

世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染上不同个性色彩的世界,可见,是个性激发了那份鲜活,形成了独特的这一个。作为演员,不管他是本色、类型还是性格演员,首先必须是具有独创能力的演员。能否这样说,演员在创作中完成所谓“个性”的创造,使他的个性魅力在艺术创作中得以展现,也就达到了独特。

一、个性的创造

我们品评演员是否具有创造性的第一标准,也就是看他在创作中能否保持活生生的本能和有机准确的畸变本色,并在适度掩藏自己的同时运用自身个性大胆参与创作。正如齐士龙教授所总结的,品评演员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标准是:其一,看他是否在保持本能与畸变本色的融合中达到有机的统一和协调;其二,看他是否保持了活生生的本能和有机准确地畸变了本色;其三,看他是否在创造中充分地运用了自身的个性去填补不可避免的创造误差;

其四,看他是否在表现揭示性的同时,有机而适度地掩藏了自己。

有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完成,演员创造的人物,就将是活生生、真实、准确、可以信赖、不露痕迹而有光彩的艺术形象。

1.展现个性魅力是实现个性创造的核心

以往我们把银幕形象的成功更多地归功于角色的魅力,因而很多演员把精力集中到对角色性格化的塑造上,但同时恰恰忽略了他们自己。表演艺术的特性——“三位一体”,即演员集创作者、创作的工具和材料、创作的成果(人物形象)于自身,这恰恰说明了演员自身在表演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演员创造角色时用自身弥补角色的欠缺,使平面的文字形象得以补充,正如生活中人们经常吃肝补肝、吃肾补肾、吃肉皮可以美容一样,演员对角色进行着“缺哪儿补哪儿”的常规的二度创作,然而,这种创作是不具备活力和色彩的,为什么呢?比如时下盛行的“明星效应”,只要是各国影星主演的影片,观众都喜欢看,抢着看,这其实是演员的魅力把观众吸引到了影院。通常观众是透过角色认识演员,透过成功角色看到成功演员的优秀素质。具有优秀素质的明星们不仅将自身参与创作,而更注重将自己的个性魅力有机地融入角色之中,使常规的参与进入到艺术的层次,其成果既在意料之中又有了超越。观众透过银幕形象认识、关注、甚至窥视那些大大高于角色的演员个人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明星效应”突出地体现了演员个性魅力在创作中的地位。由此可见,创作离不开自我,更离不开个性魅力的展现。

2.组织细节动作是实现个性创造的途径

影视演员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设计、实现人物的特定细节。所谓细节是指在创作中由于对角色深入体验而产生的,最本质地体现角色欲望、情感和性格的有意识或下意识的相对细小的行动和感觉。我们在影片《廊桥遗梦》中看到、听到的四声撞门,女儿调收音机的频率,弗朗西斯卡送走家人后回屋去的姿态,以及弯腰给花拔草的动作等。还有影片《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总是歪着头,走路用细碎的脚步,两只手还不停地在胸前摆弄着。在电影《茶馆》里,于是之总是站着丁字步,手总作捏茶叶状。在影片《龙须沟》中,于是之又将那只捏茶叶的手改拿小鼓等等,这些细小的“行动”或感觉都称之为细节。

我们评判演员个性创造的标准是:看其是否通过对细节动作的把握实现角色的统一感觉。如影片《活着》中,葛优那轻松、自如的表演似乎信手拈来,他在赌场应付妻子赶紧离开:“……嘿……我、我这儿、我这儿……”赌输之后他拎着一把椅子原地转了三圈哭着:“没了、没了、都没了……”当他面对压死儿子的患难兄弟春生大喊:“我就一个儿子,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此时,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这些细节动作是演员精心设计、体验过的。正如著名的导演大卫·贝拉斯科说:“我敢十分肯定地说,除非经过长期研究、缜密思考,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仔细认真的准备,没有哪个演员能在表演中取得伟大的效果。”角色那些似曾相识的表情和心情,是不难模仿的,而程度的深浅不是人人都能把握的。演员就是要将这表情和心情的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通过细节动作的组织、感觉的把握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3.建立准确的自我感觉是实现个性创造的保障

在表演学中,演员的自我感觉是自我对创造者主体的感知,它的功能是对自我的态度和行动的调节。医生有医生的自我感觉,军人有军人的自我感觉,演员的自我感觉当然是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感觉了,这里所指的是演员在舞台上或是在创作中的自我感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有这样的总结:只要我们一走上舞台,站在光区和观众的面前,一切动作甚至于我们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动作,都会变得别扭;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在舞台上重新学习走路、举动和坐卧的缘故。在演员自我感觉的诸元素中,只要有一个元素不正确,它马上会牵连其余元素,使这些元素跟它一样不正确,从而破坏创作时所应具备的内心状态。就像一个严整的乐队中在协调地工作,如果有一个不正确的音出现,那么整篇创作将会怎样呢。如果演员在舞台上看一个对象,但他并没有真正地看到这个对象,此时他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在所饰的角色身上,这是演员的“看”就形成了一种机械的看,这就引起了做作,使整个自我感觉发生游离。或者我们用演员无生气的为了完成工作的心态去替代角色活生生的任务,或者向观众表现自己,或者利用角色来炫耀自己的气质……会发现当不正确的元素中的任何一种元素进入到正确的创作状态中,其他所有的元素就会随之变质:真实变成程式,体验和动作的真实性变成了匠艺和习惯的机械,角色的任务、欲望和意向变成了演员的职业任务、欲望和意向等等。

影视表演是感觉的艺术,影视的非连续创造使演员在拍摄第一个镜头前就要彻底把握角色远景的定向,它不存在舞台表演可以逐步完善角色的创造,因此电影演员更需要在准备阶段深入地开掘规定情景,发现角色、挖掘角色中的自我,实现自我感觉的转化。

(1)获得正确自我感觉的前提是实现演员自我感觉和角色自我感觉的平衡与递进。

剧作、导演作为总体的发现者而成为艺术作品的初创者,演员在创作的过程中作为细节的发现者、行为的体现者和感觉的实施者而成为艺术作品的再创者,就是说,表演艺术创作中,演员“假定”在别人的发现中并不断地发现自我,在展现自我的同时更好地掩饰好自我。

齐士龙教授在《电影表演心理研究》一书中强调:演员创造角色,原本的自我感觉如果良好的话,通过实施角色的假定性后,原本自我感觉的平衡遭到破坏,于是演员只有通过表演技巧使自我感觉的不平衡重新在角色的假定条件下实现新的平衡,使演员的自我感觉中兼容出一个角色的自我感觉,以表演技巧实现演员自我感觉向角色自我感觉的过渡,这样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创作中角色自我感觉的平衡与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