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表演艺术:创作理论与实用教程
13837300000019

第19章 表演教学中“奇思妙想”的再界定

十几年来,我们通过教学资料调阅、教学成果展示、教学交流研讨等方式,对各艺术院校(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的表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发现在各教学阶段出现很多新的形式和训练手段,训练的角度、目的、层次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开拓。北京电影学院齐士龙教授在1997级表演本科班的教学中,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奇思妙想”为主题的阶段训练,以黄磊、陈兵、张辉、扈强等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学组积极研究、科学应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个教学阶段产生了大批优秀的作品,例如:《胃里的故事》、《棋王争霸》、《小矮人要讲的故事》等。相对于当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那是一次教学内容的变革,一次新教学方式的尝试。

一、“奇思妙想”是一种教学手段和创作意识

所谓“奇思妙想”,何为奇、思什么、妙在哪、如何想,奇——体现的是个性的与众不同,思——是对现实生活和情感的思考,妙——是独特、巧妙、智慧的展现,想——是创造性的想象力。它不是胡思乱想,不是随意编造,不是等待空想,要求学生以良好的艺术感觉为基础,以兴趣的逻辑贯穿作品的情节,积极展开个性的想象,对观察到的生活进行再加工完成作品。在教学中展开奇思妙想,将使学生在创作中寻找到浓厚的兴趣,开掘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实现个性化的创造。“奇思妙想”的语意所蕴涵的人生思考、艺术想象和美妙意境等体现着艺术作品的不同境界。

“奇思妙想”作为一种积极的教学手段和创作意识,具有的特点如下:

(1)在组织自我行动的过程中展开奇思妙想,始终强调对生活的艺术再发现,对原始发现的再发现,是对观察生活的深入,是对观察生活的艺术化体现。

(2)在组织行动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创作意识,始终强调学生要从自我出发,以独特的艺术想象为起步,使创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而是营造独特的、艺术化的想象空间,并对作品加以艺术的渲染。

(3)始终强调学生自身经验的个性化选择和参与,强调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在角色的生活中实现自我的个性真实。

(4)在创作的过程中体现着游戏感,坚持游戏必好玩、艺术必好看的艺术创作原则。

(5)在创作的成果中具备四个要素,即可开掘的中心事件,典型、清晰的规定情境,作品有立意,结构相对完整。

二、实现“奇思妙想”的必要条件

1.建立浪漫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忠实于生活的原本和形象的典型,而浪漫主义艺术家则认为:“艺术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是对理想的真实追求。”他们总是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浪漫主义艺术由于热烈追求理想的境界,常常使用奇妙的幻想、非凡的夸张、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打破时间、空间和生死的界限,创造着理想中的形象的真实。

在这里,我们强调将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相融汇,面对现实的真实,以现实的生活为依托,加上想象的、愿望的、传奇的、超凡的、艺术的假使,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并呈现出艺术形象的典型性。从现实或者说是生活和存在中引发出来的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基础,是浪漫的现实主义,利用浪漫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思维,去观察生活、发现艺术、结构作品、完成创意、塑造形象,是实现“奇思妙想”创作的首要条件。

2.实现创作的两个依托

为了在创作中更好地实现“奇思妙想”,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依托。

其一是依托生活,任何创作都是对生活的发现与反映;其二是要依托自我的经验,任何作品的创作源泉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经验。

3.培养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悟性

灵感是一种一个人内在积极性的猛烈增强、高度的激情、人的身心力量的紧张为特征的心理状态。《文艺心理学通论》一书中提到:“有人认为,灵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体现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是久久苦思不得其解,长期探求未果,但由于突然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发或主体的潜意识推动,而闪电般地产生的顿悟。”也有人把灵感归结为“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与潜意识相互作用,产生前所未有的新概念或新意象的一种突发性的思维形式。”

众所周知,艺术创作中的创意、突破、创造等等成果,带给我们的是美妙、灵性、自然、个性、自由、热烈、激情横溢的享受。灵感的存在不论是作为一种创作心理现象还是思维形式,都需要创作者建立强烈的艺术追求,要在生活实践中积累大量素材,在艺术实践中积累大量经验,在创造过程中迫切、积极、活跃地思考,才会适时地被激发。在此,我们强调培养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悟性是“奇思妙想”的技巧核心。

在培养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悟性时,试图做到:

(1)在创作中要坚持不懈地独立思考,在捕捉现实存在的同时,尤其是敢于抓住那些朦胧的、游弋的、模糊的、甚至是绝望后的神思欲望,相信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反向思考、另辟蹊径,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2)灵感是瞬间迸发的,灵感是亢奋的、断续的、需要整理的,人的潜意识就像海绵,在无序地吸收着灵感的养分,创作者要找到自己的个性兴趣点去选择、控制非自觉性的灵感。

(3)通过诸多成功点增加积累自信的机会,抓不住灵感是对自己的肯定不足,不断肯定自我是汇集灵感的前提。在创作中,人们常常关注、期待那些创作激情下的“火花”,而忽略了“火花”闪烁间的暗淡,激情跌宕间的空白。这空白看似低谷,但它却是一种积蓄力和爆发力,空白需要用创作者的毅力、忍耐和热情去弥补,创造性往往是由无数个灵感瞬间和灵感之间的空白组成,关注瞬间的灵感是重要的,酝酿和培植空白处恰恰是成功的关键。

(4)实现悟性的四个层次:

其一,是具备基本的理解力及记忆力,记忆力强悟性就会好,记忆力差,可以靠理解力来弥补,记忆力不好就需要硬记,此时,还谈不到悟性。

其二,是实现基本的认识和清晰,此时,创作者能够实现对客观事物或创作对象的简单认识,这是初级的自主悟性。

其三,是建立感觉,此时,主体(创作者)能够自觉感知并融入自己的艺术态度。

其四,是实现悟性,此时,创作者能够完成全身心的自我感觉并实现主观能动。

三、对“奇思妙想”的再界定

在此,我们强调对“奇思妙想”的再界定,是要将“奇思妙想”还原成一种艺术创作思维,一种创造性的创作意识,一种优秀的创作习惯。使奇思和妙想不仅仅是在训练演员的初级阶段或基础阶段被作为一种方法运用,而且能贯穿到整个训练过程及教学成果中。这一艺术创作思维实施在每个教训阶段,都会在作品中集中呈现出其独特的质感,诸如强烈的自我意识、生动的个性、浓厚的趣味性、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在展开“奇思妙想”的同时,更要注意作品创作的几点规律:

(1)强调在中心事件的开掘上下工夫,而不要在事件的罗列上下工夫。不要只有发生与结束,而没有过程。

(2)强调规定情境的设置永远要有利于事件的展开与发展。规定情境开掘得越细致,越深入,行动组织得才越丰富。

(3)强调细致地开掘情节和人物的细节,使情感更真实、逻辑更畅通。

(4)强调创作始终要尊重创作者自身个性化的选择、设计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