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研究
13836400000035

第35章 后记

本书的主体来自我的博士论文。

我的博士生导师朱羽君教授和我的母亲生辰同月同日,同一属相,年龄正好差一轮。她们都是让我灵魂安宁和温暖的人。也许真的是有缘,读硕士时,师从她老人家学习电视画面美学,博士时又重返其门下研究电视新闻。一次次聆听恩师的言论和教诲,体会到新闻自是人性的表达,理论也可以充满激情,我渐渐步入了修行的正途。说是修行并不为过,导师是一个像隐者一样低调的人,却充满净化的能量,让我沐其惠泽,能够无邪且坦然。

写作过程是愉快的,尽管每天钉在椅子上敲键盘让人腰酸背痛眼胀腕僵。在这灵魂被肉体所拘束,而肉体又被桌椅和电脑所约束的日日夜夜里,文字的蒙太奇拼接成自在的意义世界。这些年的媒体实践和学术思考融入到写作中,也算是对一个成长阶段的整理。一次专心的长期孕化如同一次遥远的旅行,在忍耐和行进里慢慢内省出绵长的幸福感。

回望这些年的学业和专业轨迹,有幸得到过不少名师高人的指点和熏陶——感谢我的导师朱羽君教授以及母校的诸多恩师带我进入媒体的殿堂,感谢周传基老师对我的独到点拨,感谢于丹老师对我的诚挚激励,感谢我那些才华横溢、真性情的前辈们,他们在我的实践的路途上都是醒目的路标。当然,必须感谢我的父母,首先给了我健康和自由,他们对我自幼以来的信任和鼓励让我早早就懂得了怎样独立面对自己的命运。

感谢我的同学,他们用理想和书卷气一起守护了象牙塔,让校园生活甜蜜而充满回忆。还要感谢十多年来曾在各处教过的那些学生们,他们不断地咨问求解让我懂得学无止境、不敢松懈。

这些年跑过了七大洲、南北极,想用自己渺小的眼尽量看到无穷远处。而那些人和景、事与情,一次次用陌生、短暂的相遇唤起我的无知感和无力感,进而提醒我要敏感而用心地活着。对我而言,这正是行万里路之于读万卷书的裨益。所以,同样感谢遥远的一切。

侯海涛

2010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