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当代中国译制
13836000000029

第29章 国外译制研究(3)

2.日本电影分级制度

电影分级制度是平衡公民表现自由权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日本将电影分级成一般、R-12、R-15、R-18四个等级,一般电影不存在年龄限制的问题,都可以观看,而R-12、R-15、R-18三个等级的电影分别表示观看者的年龄要达到12岁、15岁、18岁才能够走进影院观看。

七、总结

日本的影视译制业不仅拥有成熟的体系,而且与本国影视相得益彰。

译制片一方面丰富着日本国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在推动着日本影视业的发展。

从整体上看,日本的译制片以西方影视剧为主,其中,美国的影视剧占到了半壁江山。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包括香港)、韩国以及印度、新加坡等国的影视剧在逐渐增多。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连为一体,日本文化日益开放和多元化,日本民众的欣赏口味也向多元化发展。面对不同的收视人群,译制公司引进和制作的作品越来越多样化。市场细分已经成为日本影视译制的特点。

第二节 意大利电影译制概况

跟中国一样,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有专门的译制机构来从事译制业务。

意大利是欧洲的译制大国,每年进口300部左右的电影,这些影片要进行配音译制后才会进入影院放映。在西欧,其他的译制大国,如法国、德国同意大利情况相似:法国80%的观众更偏向看配音译制片,每年外来片所占比例高达半数以上,并且以美片为主,所占比例在45%左右。德国80%的外语片和外语电视节目都是以配音译制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从体制上说,中国的译制生产实行国营许可制,译制业务由国家许可单位完成,目前还没有进入市场化,而欧洲国家的译制经营是私有制,完全市场化,全部业务通过私营公司完成,国家的功能是提供相应的政策管理。以下重点介绍意大利电影的译制状况,包括译制历史与现状、译制生产和译制政策三个部分。

一、译制历史与现状

译制公司在整个意大利译制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译制公司的历史发展来了解意大利译制片的整体发展情况。

1.译制公司的发展

意大利译制公司的发展与意大利国内外历史的变迁密切相关。早期的译制业经历了以法西斯专政为分界点的前后两个阶段,然后是与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的分公司进行抗衡的阶段,接下来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阶段。

(1)早期历史

1932年的春天,意大利本国第一家译制机构是由当时罗马著名的电影公司其内司-必达鲁迦(CINES—Pittaluga)组建的,由著名导演马里奥·阿尔迷朗特(Mario Almirante)管理。最早的译制片是法国片《我们等待自由》(A me la liberta"),德国片 《穿制服的女孩》(Ragazze in uniforme),德法合拍片《同志友情》(La tragedia della miniera)。同年,工程师简迪利尼(Gentilini)创立Fotovox电影公司,业务由演员兼导演弗朗特·斯琪拉托(Franco Schirato)负责。1933年年初,纪录片和抒情诗歌导演文森佐· 索勒利(Vincenzo Sorelli)建立意大利视听影视公司(ItaliaAcustica)。同年夏天,另一名工程师塞尔瓦托·佩斯凯蒂(Salvatore Persichetti)购买译制配音设备,成立了一家配音公司“罗马声像公司”(La Fono Roma), 并委托电影演员卢杰诺·巴尔尼(Ruggero Barni)管理。

卢杰诺·巴尔尼在经营管理上颇有才略,非常重视打造精英配音团队,达到一流的配音水平。最初,译制公司的配音演员,比如,马里奥·费拉里(Mario Ferrari)、奥林多·克里斯蒂娜(Olinto Cristina)、狄安娜·拉唐兹(Tiana Lattanzi)、雨果·伽萨利(Ugo Cesari)、杰诺· 詹布托(Gero Zambuto),主要来自法国巴黎东南近郊城市桥连城(Joinvilee le Pont)。这些演员都有剧院的演出经历,具有很好的表演技能,他们担任配音角色只是兼职,并不影响剧院的工作。这批配音演员是意大利电影译制的先驱,他们凭借很高的职业素养,为意大利译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

(2)法西斯禁令期

1934年2月5日,法西斯政府颁布法令,禁止海外译制的电影在意大利流通。这一法令无疑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之前,美国公司都是直接在美国本土制作意大利语译制片,现在则不得不委托意大利译制机构来完成翻译和发行等业务。比如,美国的环球电影公司(La Universal)和联艺电影公司(La United Artist)委托意大利视听影视公司(ItaliaAcustica);哥伦比亚影业公司(Columbia)、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Fox) 和华纳·迪斯尼(WB)委托罗马声像公司(La Fono Roma)。只有米高梅电影制作公司(MGM)MGM电影公司第一部意大利语译制片为《牢狱鸢》(The big Horse)(1930年),随后出品的意大利语译制片为《大探险》(Trade Horn)(1931年)。

早有远见,于1931年在罗马建立了分公司,并派奥古斯都·加利(Augusto Galli)出任负责人。在新译制条令颁布以后,米高梅电影制作公司迅速成为其他好莱坞电影公司效仿的典范。1935~1938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纷纷效仿米高梅电影制作公司,在意大利本国建立分公司,并委任意大利电影界精英出任译制负责人。

1935年,奥古斯都·加利同妻子一起离开意大利后,米高梅电影公司聘用著名配音演员弗朗克·斯克莱托(Franco Schirato)出任译制负责人。该公司的主要代表作有《晚宴》(Pranzo alle otto,1933年)、《渔光春潮》 (Sui mari della Cina,1935年)、《罗密欧与朱丽叶》(Giulietta e Romeo,1936年)、 《大地》(La buona terra,1937年)、《叛舰喋血记》(La tragedia del Bountry,1935年)等。派拉蒙影业公司意大利分公司负责人是当过记者和演员的路易吉·萨维尼(Luigi Savini)。他在译制界如鱼得水、尽显天赋。华纳·迪斯尼电影公司选用的是作家出身的尼克拉·法乌斯托·内罗尼(Nicola Fausto Neroni,电影剧本作者、喜剧作家)。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在意大利的电影译制负责人是记者和编剧出身的维多利奥·马尔帕苏堤(Vittorio Malpassuti)。这些杰出的意大利艺术家们为译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个时期是意大利的译制产业的繁荣期。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译制片有《吉普赛女郎》(La ragazza di Boemia,1936)、《摘星》(Scegliete una stella,1937年)、《女蜘蛛侠》(La donna ragno,1940年)、《福尔摩斯之死亡珍珠》(La perla della morte,1944年)等。

(3)战后发展期

“二战”后的译制公司逐渐成熟起来,公司性质多样化,配音演员职业化,并形成了专门的译制协会。CDC公司是“二战”后意大利成立的第一家合资译制公司,注册职员达到150人。该公司主要由专业配音演员组成,演员有不同的专业等级。公司采取一种封闭而严密的协会式管理模式,这样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稳定性。1945年电影爱好者和德法电影投资商吉昂努兹公爵(Giannuzzi)又建立了另一家合资译制公司ODI公司。从专业程度上讲,ODI公司没有CDC公司突出,因为它的成员以舞台演员为主。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CDC公司和ODI公司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结果,配音演员纷纷跳槽,到了新的译制公司。这时,一大批新的译制公司迅速壮大,如 ARS公司、CID公司、SAS公司、SINC公司等。该时期的译制代表作品有《威尼斯小偷》(Il ladro di Venezia,1951年)、《黑板森林》(Il seme della violenza,1955年)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私有电视的发展和普及,配音公司从十几家发展成为上百家,配音演员的队伍不断壮大,配音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译制作品有《玛德莲娜》(Maddalena,1972年)、《尼禄之死》(Nerone e" morto,1974年)等。

自1970年开始,米兰也出现了一些合资译制公司、如MERAK FILM公司、S.E.D.E.公司、DDE公司和ADC公司。这些公司大都拥有较全面的技术支持和固定、优秀的配音演员,其业务能力跟罗马公司的水准不相上下。

译制公司的另一聚集地是都灵,这里的译制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立的,包括O.D.S.公司、Penthaphone公司和Videodelta公司等。都灵的译制公司主要以译制电视剧为主,代表作有《整容宝》(Nip/Tuck,2003年)、《霍斯医生》(Dr. House,2004年)等。

(4)发展现状

目前,意大利的上百家译制公司主要集中在罗马、米兰和都灵,其中罗马的译制公司占85%。罗马是意大利译制产业的发源地。在起步阶段,各家公司的配音演员流动性较强。在出现了较为固定的合资译制公司以后,译制公司分化为两类:一类是配音演员较为固定,只能为本公司配音,如C.D.C.公司、C.V.D.公司、LaBiBi公司等;另一类的配音演员较为自由,既可以为注册的译制公司服务,也可以为别的译制公司工作。大部分译制公司都属于第二类。

C.D.C.公司在20世纪中叶解体,变为SEFIT-CDC公司和C.D公司(这家公司很有名,曾译制美片《007》)。SEFIT-CDC公司拥有优秀的配音演员团队和顶尖的技术支持,以译制美国好莱坞大片和电视剧而出名。C.D公司不仅有成熟的技术支持,而且拥有稳定的配音演员,以专门为美国演员配音而出名,如专配著名美国演员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的比诺·罗奇(Pino Locchi),专配达斯汀· 霍夫曼(Dustin Hoffmann)、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和西尔维斯特· 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的费鲁奇奥· 阿曼朵拉(Ferruccio Amendola),专配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 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的罗伯特· 柴瓦利尔(Roberto Chevalier)。这家公司也有一批配音新秀,如为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配音的达利奥·贝内(Dario Penne),为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 配音的克里斯蒂娜·博拉斯琪(Cristina Boraschi)和专为好莱坞美女凯瑟琳· 泽塔·琼斯配音的皮内拉·德拉伽尼(Pinella Dragani)。

总之,作为译制大国,意大利有良好的译制传统。其突出的特点是,译制团队的专业性比较强,配音演员的技艺成熟。

2.译制产业状况

意大利译制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营业总额平均占电影业的3/4,年产值超过10亿欧元。具体的现状可以通过海外电影发行量、发行市场、译制公司现状和译制协会这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1)发行量

意大利每年从海外引进大量的影片,译制片成为意大利电影市场的龙头。尽管在最近几年,与欧盟对本土电影实施保护政策一样,意大利也对国产电影业采取保护措施,从而使意大利国产影片数量持续增长,但是,美片仍然处于电影市场的领军地位。

无论从影片的数量还是从总收入来看,美片占据意大利电影市场的主流,而国产片只占美片的一半。另外,我们可以看出进口影片的分布情况: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美片以外,其他国家的影片逐年减少,最近两年的其他外来影片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我们也注意到,2004~2005年意大利国产片和欧洲影片打出了一个小高潮。这段时间意大利国产电影有所复苏,这主要归因于意大利前文化部部长乌尔巴尼(Urbani)议员于2004年颁布了电影体制改革条例(Reference System)。

为恢复和促进意大利电影和欧洲电影,新条例指出,电影有利于加强民众了解意大利和欧洲的历史,政府应大力保护本土影片的生产和发行。另外,新条例还强调了意大利文化部电影司“电影委员会”的职能,指出对影片的评审不应继续以文化价值为主导,而应以经济效益作为出品和发行的根本依据。2005年,意大利影片数量有了很大提升,跟美国影片持平。制片商着力生产以意大利、欧洲为题材的主流电影,收益显著。然而,美国电影虽有大幅滑落,但仍然占据市场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