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电视编导基础教程
13835600000008

第8章 基本素养(6)

然而,在普普通通的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却往往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似乎难以发现美。在农村,曾发生过一个陈美丽的事件,她的丈夫因扑救山林大火而牺牲了,第二天她便贴出告示,宣称丈夫生前欠下的债务由她归还,请债主与她联系。她是在公公已病故、大哥也病死、大嫂已改嫁、弟弟又脑瘫、两个女儿还幼小,只有婆婆能帮忙,家里经济困难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做出如此承诺的。还有一位乡村教师蔡光荣,任教24年却仍然是代课老师,57岁那年被劝退却没有退休金,他教过的历届学生们便集资捐款,承诺每月300元给他养老送终,即便他先离开人世了,也会继续给师母养老送终。这种善良与诚信的美在民间其实是很多很多的。

过去曾大力宣扬过一种“美”,那些先进模范人物生病藏着假条不休息不看病,多少个春节不回家,多少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为了坚守岗位乃至加班加点而置家中生病的妻儿老小于不顾,大力鼓吹“革命加拼命”、“大干苦干,活着干死了算”、“小车不倒尽管推”的“精神美”。这种违反人性的所谓美其实是丑极了!这些年来早已遭到人们的反对与唾弃,并呼唤着真正人性美的人文关怀精神的到来。

何谓素质?根据《辞海》的解释:一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也可称素养;二是从心理学角度讲指的是先天性所具有的特征。我们讲素质经常强调的是要具备“综合素质”,用五六十年代的话讲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体,首先指的是先天的遗传基因,其次是营养、体育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制度。智,也首先指的是父母先天性遗传的智商,其次是智力开发,通过不断的学习而掌握与精通专业知识,成为学问家乃至精英人物。德,也即人们通称的“人品”,它包含人的品德、人格、情操。比如一个人老实本分、善良厚道、踏实肯干,但他(她)却不会或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也不行。因此,用今天流行的话讲,还得具备“情商”。

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人称全球化或地球村的时代,一个人的情商是至关重要的。民间百姓常常议论某某人“为人处事”如何如何。为人便是品德,处事便是工作能力加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审美移情培养人的素质指的就是品德加情商。许许多多高素质的人往往都离不开文艺作品的熏陶,领袖伟人们如此,社会精英同样如此。

比如著名化学家蒋锡夔老先生,他就讲,年轻时是文艺作品陶冶了自己的“真善美”,激发着自己一生的“好奇心”,使自己一生能永不疲倦地追求真理。1948年22岁的他去美国留学读博士,之后留美工作,待遇很好。1955年29岁时想回国,美国人为挽留他,给他介绍漂亮的姑娘结婚,他则直言:“我并非对美国有什么意见与不满,只因我人生有两个宗旨:一是一生一世要为中国人民服务;二是回国孝敬父母。我必须兑现自己的诺言。”于是第二年他就回国了。然而“文革”中竟把他打成美国特务,他却始终坚持“忠”,不是忠于某个人,而是忠于自己的信念信仰。粉碎“四人帮”后,他领导自己的“课题组”20年,终于作出了让世界承认的突破性学术贡献。

当今许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都有自己大量的“粉丝”。这些“粉丝”们其实都是因审美移情的结果,尽管这种结果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如果文艺作品只停留在一味地追求“好玩”和“搞笑”,乃至“恶搞”,那是很难移情出人性美、思想美、形式美的,充其量也就是娱乐心情和感官刺激。柏拉图认为“凡是奉爱神为师的艺术家都有光辉的成就。凡是不承教于爱神的都黯然无光。自从爱神一出现,神们的工作就上了轨道,有了秩序。这显然是对于美的爱好,因为丑不能作为爱的基础。”因此,文艺作品应该追求“有了真理做基础,然后选择最美的事实,把它们安排成最美的形式”。要知道,美使人快乐,丑让人郁闷,如今“郁闷”却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流行词,这是很令人沉思的。

这次要给你们布置的作业是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描写。要求是以人物的心情看景,以景衬托人,互为交融。人物的心情不外乎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们处于那种心情下在那时那刻眼中的景,景又如何更加烘托他们的情。

可以写人与内景的交融,也可以写人与外景的交融,字数要求五百字左右。

(附上程亚运同学的情景交融作业)

看榜前后

皎洁的月光透过纱窗从一个个小洞射进房里,形成一根根冰棒,投到她的身子上,在夏天的夜里看上去却像千疮百孔一样。这时一阵微风悄悄地吹进来,她缩成一团,像蛇一样盘踞在铺里,时而伸展、时而缩聚。

早上起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却感觉脸上像长了刺一样,痒痒的难受至极。洗脸时感觉脸上好像有一层又一层的汗油,紧紧裹着。再怎么弄也弄不完,再怎么洗也洗不流畅。使心变得更燥、更烦。看着时钟不停地转动着,使她的心更像一个悬在空中的玻璃杯。她不停地用手敲击着键盘,在烦躁的空气里发出“哒哒”的声音,会聚在一起就如同乌鸦的叫声“嘎嘎”直响。她生气地敲击着键盘说:“怎么老是进不去啊?”

到学校后,看见布告栏前聚满了人,并时不时地向前一跃,就像海水起潮一样,而此时她感觉这些潮水在向她慢慢逼近,然后将她一口吞没,心好像要跳出来一样。看着那嘈杂又庞大的队伍,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于是她慢慢走到教师办公楼下,拿起手机开始按号,心跳的越来越快,手拧的越来越紧。突然从上面`流下一滴水停在她额头上,“滴”的一声她挂掉了电话,靠到墙上,悬在空中的玻璃杯碎了,心也碎了。这时自卑自怜的眼泪像泉水一般涌了出来……

她低着头、流着泪走在那幽静的小道上,时不时的用脚踩着那掉在地上的树叶,看着那被自己踩碎的落叶,感觉越来越凄凉。哭得实在无力走下去了,她坐在阶梯上两眼无神地望着天空,突然一只鸟儿从天空飞过,像个快乐的舞女,一下子感觉心静了好多。于是眼望着天边,手抚摸着树慢慢地走着。

站在河边看着那缓缓流动的河水,就像一首舒缓而流动的曲子。树木还像以前一样青翠,鸟儿还像以前一样歌声嘹亮,太阳还像以前一样光辉灿烂……

回到了家门口,她又隐隐约约感到有点紧张,用僵硬的苦笑看着等待她的母亲。而母亲却若无其事地微笑着说:“没事,大不了咱明年再考嘛。”进屋后,她走入自己的房间,阳光透过纱窗从一个个小洞射进房里,形成一条条金棒投到被子上,就好像颜料在上面染了一块。

第九节 善于表达

对于从事编导职业的人,我们讲要善于表达,不光指的是文字撰稿的表达,它还包括口头表达,二度创作中通过摄影的画面叙事与音响效果的表达,以及后期制作时的剪辑表达。特别是在电视台,往往编辑(剧)和导演是一担挑的。所以都通称为编导,文艺类、晚会类节目是如此,各种栏目的节目同样如此,有些小栏目因为人手少,甚至编、导、摄剪一担挑的情形也是有的。所以我们才要强调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践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呢。比如说我吧,我不是理论型、研究型人才,我也是属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但我的实践与应用都是在一度创作中,而在二度创作中我只属于“参观型”,剧院排练我的戏了,我跟在排练场参观,当然啦,导演和演员认为哪些地方的台词需要增或删,我也是动手型的。而在摄制组拍摄我的电视剧时,我曾带着导演、摄像与剧务去采景,也干过一回制片主任,但都属于在旁边参观的性质,自己不懂也就没法动手,只能抱着观摩学习的态度。自然,参与台词微调的情形也是有的。而你们未来将应该是通用型人才,会比我强多了。

我们先来说口头表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导演只要善于口头表达就行了,文本创作的人只要笔头过硬,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好投稿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