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电视编导基础教程
13835600000028

第28章 影视元素(2)

第四节 音响的组成

影视剧是视听的艺术,“视”当然指的是叙事的画面,“听”则指的是音响了。音响一般由人的声音、音乐、声效、动效四部分组成。据说视听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说法,一是视重于听,二是视听并重,三是听重于视。可以说,多数人还是主张视重于听的,因为无声电影时代,只有视没有听,显见画面比声音重要,光是听的话,广播剧就行了。过去是广播电台播放广播剧,听呗,后来有了电视台,有了个“视”字,就是为了出画面,让人看嘛。生活中,常常有人议论,残疾人有聋人、哑人、盲人以及缺胳膊断腿的人,你最怕哪一种?回答基本上都是怕眼睛瞎了。盲人的话,这个世界上你什么都看不见了,比起别的残疾人就有更多的遗憾。聋人什么都听不见,但还能看呀,世界上的一切是个什么样子他们都能看到。当然,视听齐全,那就更好了。

刚有音响时,只看重人物对白,成了从舞台搬上银幕的戏剧演出。现在随着高科技的神速发展,有些人又太过看重音响了,强调音响的作用与魅力。

在搞实验与探索时,不好好在剧情与画面上下工夫,而极力去追求音响多么美妙的表现力。其实,说到底,还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才会有真正美妙的表现力,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视觉空间本来就伴随着各种音响声音。现在,就让我们来具体讲讲音响的四个组成部分:

(1)人的声音。人物的声音除了交谈对白,还有笑声、哭声、吃饭声、唱歌声、喘息声、呼噜声、呼吸声、抽泣声、咳嗽声、号叫声、唉叹声、挣扎声、怒吼声、吵架声、群众场面的欢呼声、各种市场与集会的嘈杂声等。

(2)声效。凡是大自然中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声音都是声效。像各种动物的声音、农村的各种家禽声、风声雨声、大海河流湖泊小溪声、森林竹林雪崩泥石流声、牛车独轮车自行车三轮车声、汽车火车飞机声、轮船汽笛声、各种机器声、各种体育比赛声、各种广播声、各种钟表声、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声、家庭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声、切剁声、炒菜声,等等。

(3)动效。凡是人物动作发出的声音都是动效。像冷兵器时代的对打对刺声、人物骑马赶车耕地声、摔跤拳击武术声、扭打搏斗拼刺刀声、人在海陆空战场上操控各种武器发出的声音、人物穿衣打扮走路奔跑发出的声音,等等。

(4)音乐声。主要是唱歌声和乐器声。唱歌有独唱、二重唱、小组唱、小合唱、大合唱、吟唱、哼唱等。乐器声有独奏、二重奏、小合奏、轻音乐、交响乐等。

影视剧的音乐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画面音乐,二是表现音乐。画面音乐就是人物自己在画面中或唱、或演奏、或播放音乐,以表现人物的心情、情绪、性格乃至身份。像《音乐之声》、《莫扎特》、《英俊少年》等影片。还有像《魂断蓝桥》里跳舞时乐队演奏着《一路平安》,一支支蜡烛随之熄灭。表现音乐指的是画面外的音乐,用以展示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制造悬念、渲染情绪乃至表达编导的立场与评价。像在《现代启示录》中,画面是美军惨烈地扫射越南村庄,屠杀越南军民,画外则播放瓦格纳的音乐,65人分12个声部组成的大合唱,象征人类的疯狂。而在《铁皮鼓》里,画面是德国法西斯在集会阅兵,突然画面外响起《蓝色多瑙河》的音乐,士兵们便一对对跳起了华尔兹,象征着士兵们也渴望和平时光的快乐生活。在《裸岛》里,没有一句对白的画面是一对夫妇一天到晚、一年四季的繁重劳作,画面外反复出现苍凉的音乐是象征他们的艰辛和顽强的精神。还有就是常见的贯穿全剧的主题曲,像《红色娘子军》里的“连歌”、《人证》里的“草帽歌”。应该说,一个优秀的编导,音乐声的运用不能只靠作曲家,他们最好能懂得自己运用音乐,就像《广岛之恋》那样,编剧玛格丽特·杜拉自己就在影片开头部分注明“弗斯科的音乐伴随着这种几乎令人窒息的拥抱”。

还应特别指出的是,音响的运用,最好还要懂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比如《邻居》中,“喜凤年夫妇夜话”那场戏,原设计用闹钟的嗒嗒声衬托夜间的宁静,后来改为夫妇两人翻身床架发出的嘎吱声,更能一举两得地既表现夜的宁静,又表现了喜队长简陋的生活状况。还必须说明的是,音响的四个组成部分在影视剧中不是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有机和谐地糅在一起,这才既富于表现力,又有感染力。

第五节 视听结合的三种形态

音响效果要与画面完美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推进剧情,准确地表现人物与主题。一般地说有三种形态:

(1)声画合一。这是有声电影出现后的最基本、最常见的形态,即人物的对白和动作都在画面里进行。这一点不用多讲一说大家都明白。

(2)声画分离。这是在有声电影出现后的八个月,即1928年8月,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三人首先在《有声电影声明》里提出的,于是突破了单纯的“声画合一”的模式。普多夫金说:“音响的首要作用是增加电影内容的可能的表现力。”这样,便出现了画面里的人物和声音不同步而是分离的形态。比如:A.画面里人物对话,说话人不出现形象,只听见声音,画面里出现的是听话人的表情反应。B.画面外是马蹄声、皮鞋声、刹车声、爆炸声、火车声、枪炮声、汽车声、飞机声之类,画面里是人物或喜悦、或惊恐的表情反应。C.人物在画面里欢乐地行走,画面外是轻快的音乐;或者人物是悲痛地行走,画面外是悲怆的音乐。D.心理的分离,好比画面里我在讲课,有同学不听开小差,想着别的事,画面外出现他的声音。我发现后指出,他又听讲了,于是我的声音才在画面里出现。E.衬托或象征,像在《偷自行车的人》里,男主人公被迫无奈,只好去偷车了,但又怕被人发现给抓住,画面里是惶恐不安的神情、左右张望的动作,画面外则是传来足球场“加油”的欢叫声。它既衬托心情,又有一种象征的意味,即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无助的反差。F.画面里是人物或睡、或躺、或坐、或散步,画面外是梦境、幻觉、闪回、畅想的各种音响。

(3)声画对立。前两种是相互结合、配合、吻合的作用,而这种则是相互反作用也即对立的,它既可以声画合一,也可以声画分离。比如:

A.对比。

在声画合一里,正负面人物在对话,负面人物的话是好听的,甜蜜的(声),但表情是伪善的、假门假事的(画)。在《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里,影片结尾时家中意外引起爆炸,夫妻双亡,而此时家中电视的足球实况转播却在叫喊,在欢呼“德国是世界冠军”,这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即物质的富裕与精神感情上的虚无。

B.象征。

像负面人物在施暴,抓住正面人物,将其送上刑场枪决或绞刑,这时,声画分离,交替对立,被执行人物走,群众人物脚步走,被执行人物走,群众人物脚步越来越多,声响越来越大,象征群众的不满和觉悟。我还看过一部电影,剧名忘了,但有一个场面印象极深,即法西斯人物抒情般感叹:“多么宁静美好的夜晚呀……”但他却将手中把玩的坦克车玩具放在地上,继后坦克前进并化成真正的坦克横冲直撞,战争爆发了。

C.隐喻。

像两个资本家在谈判中讨价还价,相互争吵,争吵声最后化为狗叫声,隐喻这类人就是狗。在《远山的呼唤》里,耕作要走了,民子已爱上他,她知道后,提着水壶灌水时,发出夸张的“咚……”的声响,隐喻出她表面平静但内心是慌乱的,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声画对立的妙处正如法国电影艺术家雷内·克莱尔所说:“有声电影中一些最优美的效果,正是交替(不是同时)表现可见形象和形象发出的声音的结果。”

当今,在重视画面的同时,编导们也越来越重视音响的作用与运用了,尤其是在眼下的高科技时代,高精尖技术使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已达到豪华的地步。声画的结合,不仅运用于影视剧,也使当今的广告片、纪录片、专题片、电视音乐片拍到极致与完美,比如依靠音响的节奏来剪辑,画面拍得既讲究又追求有象征意味,不断地涌现出新技术、新手法。对此,作为编导应做到,对声画关系的理解与运用,掌握好视与听的艺术手段,以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来创作我们的电视作品。

第六节 蒙太奇带来的革命

画面与音响的结合是为了叙事,影视艺术的叙事有其自己的方式。影视艺术家们将自己所要表现的内容拍成很多镜头,然后再按他们原来的构思,将这些镜头组接起来,这个组接就叫蒙太奇。蒙太奇这个词的原来意思是安装、组合、构成,原先是法国建筑学上的名词,把它借用到电影中,指的就是镜头与镜头的组接了。

名词来自法国,但它的发明者却来自苏联,那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还是无声电影时代,苏联的库里肖夫做了一个实验:毫无表情的脸与一盆汤的镜头组接,产生了“饥渴”。一个小孩的脸与一副棺材的镜头组接,产生“悲伤”。后来,爱森斯坦也从中国的象形文字的组合中得到启发,把“口”字与“鸟”字组合,产生了新的含义“鸣”,于是,蒙太奇的运用就在他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里得到充分的表现,那个著名的经典性的“奥德萨阶梯的屠杀”场面就开创了蒙太奇电影的新纪元。一百年来,美国不同时期的评论界始终把该片列为世界十大经典名片的前列,就是因为蒙太奇的诞生给电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当世界电影首先由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形成“蒙太奇电影美学派”后的一百多年来,电影艺术的发展至今越来越丰富多彩,魅力十足。

所以普多夫金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因而也是编剧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为什么?因为蒙太奇理论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首先,它来源于生活中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习惯,生活中,我们看周围的人和景总是有角度和视点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于是电影便依据人们生活中的这种习惯,产生了推、拉、摇、移、升、降的各种移动镜头,拍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画面,然后将它们组接起来。其次,这种镜头组接又不是自然主义的,而是去粗取精非常简洁的,只留下有意义、有说明、有表现力的而去掉过程,比如小孩走路,小脚走着走着变成大脚,一看成年了,两三个镜头就把人的身体成长过程给交代了。

蒙太奇的奇妙之处像爱森斯坦所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个数之和,而更像两个数之积”,也即是说,两个镜头组接起来,可以产生这两个镜头本身所没有包含的第三种意义。比如:一个人走进房间。房内乱七八糟。

鲜血从一张椅背上滴下来。就这三个镜头一组接,我们明白了,这里发生过搏斗,有人被打伤或被打死了。这种镜头组接,是我们感受或想象镜头里看不到的东西。也就是说,作为编导,不仅要学会能写出或拍出有视觉性的画面,还要学会把画面与画面,以及画面与音响有机地组接起来,以便产生出“第三种意义”来。

因此,很自然的,我们就应学会处理整个剧作素材的方法———“蒙太奇结构”。还有具体到“场面的蒙太奇结构”(像前面说的三个镜头组成了伤人死人的场面)和“段落的蒙太奇结构”(像前面说的小孩的小脚变为成人的大脚,开始了新的段落)。可以说,影视剧作是由很多镜头组成,镜头先组成场面,由场面再组成段落,各个段落连接起来,剧作便完成了。

正是蒙太奇的出现,才使影视艺术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构思和表现形式,使它有了与戏剧艺术不同的、独立的创造性艺术。于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就表现出来了:①打破了舞台演出和观众之间所保持的距离,让镜头逼近人物。

我们知道,观众看舞台剧,在一定距离外,他们看舞台上的人与景,既全景也可局部,既看这个人物也可看那个人物,总而言之,观众的眼睛可以自由选择,眼睛即镜头。影视则不同了,它通过摄像机的推拉摇移,强迫观众只能看摄像机给你的镜头,所以影视编导就必须懂得镜头的运用。②蒙太奇手法使得舞台上不能表现的东西得以在影视中表现。如病人抬进救护车前可以平行出现也可交叉出现,舞台上就表现不了。③蒙太奇手法打破了舞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创造了影视艺术独有的时空表现手段。戏剧演出自始自终只能约束在一个舞台框框里,影视艺术则天马行空自由得很,现在过去、空中地下、陆地海洋、梦幻想象、心理外化、畅想未来等,没有它表现不了的,这便是蒙太奇的奇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