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科技与传播
13835200000054

第54章 趣味·想象

——科教节目制作思考

夏丽丽

摘要:传统看法认为,科教节目囿于表现的内容,给人以严肃呆板的印象,收视群体相对狭窄。但是枯燥单一并不是科教节目必然的面貌,就像科学研究过程中充满趣味一样,科教节目也应该是生动有趣的。科教节目制作者应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科学的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影视语言,将陌生的话题与受众熟悉的日常生活勾连起来,把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具备的想象力和感受到的趣味性因素应用在节目制作中,并将之传达给受众,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关键词:科教节目、制作、想象力

科学需要想象力。与我们大多数人以为的不同,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科学研究本身并非是枯燥乏味的:借由大大小小的仪器、复杂难解的公式、单调严谨的学术语言去探索、展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这个过程充满着乐趣,也要求研究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研究中的想象力,是促成研究者们达到目标的重要辅助,甚至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缺乏想象力,牛顿难以从落下的苹果转到地球引力的设想,爱因斯坦难以完成相对论的思考。科学家们在研究中的乐趣或许我们普罗大众难以理解,但科学研究过程自身的趣味性并不因此而受到否定。我们知道,人类天然有着了解自身所生活的世界的好奇心,虽然和科学家的研究旨趣不能作比,但是人们有了解这些知识的内在驱动力。科教影视节目以形象化的影视手段,面向大众提供通俗科学知识,一方面起到教化大众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受众求知所需的。然而常常遇到的事实是,科教类节目在观众心目中是一副枯燥乏味的面孔,节目的制作者们也苦恼于自己的内容限制了它吸引更多的受众。面临这样的问题,或许应该考虑的思路是,如何把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具备的想象力和感受到的趣味性因素应用在节目制作中,并将之传达给受众,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传播的过程来考量,趣味性与想象力的发挥在科教影视类节目传播的各环节都存在,我们可以将之表示为以下的过程:

在制作科技节目的伊始,在环节A的部分,对制作者而言,首先要做的是受众定位。影视创作之前要考察受众需求早已是一种共识,但这里强调的不是考察宏观的市场需求,而是在具体操作层面考察使用何种手法才能引发受众的兴趣。制作者在创作之前要试着转换立场,将自己置于普通观众的位置,思考哪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吸引自己,唯有如此,方能突破自己惯有的思维模式,制作出生动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图表中B和C环节分别指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在B阶段,从一个科技选题到完整节目的完成,制作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用趣味化的手法阐述。在这个过程里,相对高层的科技信息被编码为通俗易懂、适合影视表现的内容。在C环节,在收看过程中,这种趣味性的内容又刺激了受众的想象力,科技知识得以传播和接受。

我们可以把一部科教片中必须阐释的科技信息视为“必要内容”,影片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将这些内容清楚完整地表达给受众,但是,内容传达给受众的方式则可以千变万化,我们可以称其为“渠道”。“渠道”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它的载体——“必要内容”却是唯一的。出色的科教影视节目,能将复杂、抽象的内容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传达给受众,这就仰仗于制作者的“渠道”选择。在这方面,国外同类节目的制作经验相对丰富,其中BBC制作的电视节目,以细腻的表现、生动趣味的讲述引人注目。《百感交集》是由其制作的一套介绍人类的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和视觉功能及作用方式的系列纪录片,这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观众并不陌生,然而将其运作功能和科学原理解释清楚依然涉及许多抽象的话题,观众往往对此最容易失去兴趣,但如果只谈论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则很可能会导致缺乏深层次的抽象探讨,背离影片的科教功能。在这套纪录片里,导演通过出色的影视技巧,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将人们熟悉的话题陌生化,又让相对枯燥的科学内容趣味化,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影片的科教功能,我们仅从其叙事方式和一些影视表现方式上去分析其中可以借鉴的部分。

话题故事化

故事化叙事是影片趣味性的重要保障。听故事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爱好,科学内容通过故事化的手法,可以更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就这部片子而言,由于话题本身的非事件性,制作者没有采用一个主体故事来结构整部影片,而是设置一个个情境,每个情境讲述一个小的科学话题,这些不同的话题就由不同的故事叙事来承载。以影片中讲述味觉功能、特点的这部分为例,主要阐明的话题包括以下部分:表格左栏的七个话题是影片必须承载的内容,制作者在表达这些信息的时候,均通过巧妙设置一个甚至几个情境故事来说明。例如影片第一段,话题是人类的味觉较之其他动物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接受食物范围也更宽容,制作者安排了三个情境,这三个情境讲述的核心内容是层层递进的:

1.人类比大多数动物味觉适应能力更强;

2.人类对食物味觉容忍差异巨大,甚至在同类之间也相互难以接受;3.宽容的味觉习惯使得人类在自然界能够延续发展。

制作者将第一层内容用深海的鲨鱼拒食鸡肉的故事阐明:鲨鱼这种被称为大海垃圾桶的肉食动物,几乎什么肉类都吃,可是当抛过去一只鸡,它们却丝毫不感兴趣;第二层内容用对比东西方饮食癖好来说明:东方的皮蛋、西方的起司,人们对对方认为是美食的东西却难以下咽;第三层是以可爱的无尾熊作为例子与人类对比,因为“坚守”着单一食用桉树叶的饮食习惯,无尾熊如今濒临灭亡,而人类却在这个世界上繁衍壮大。需要注意的是,所设置的每个情境未必全都能构成情节完整丰富的故事,但是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手法,将影片的核心信息架构于富于趣味性的内容之上,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传播效果。这样的例子,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即使是展示科学实验,也不是呆板地说明过程,而是采用故事化的手法去叙述。

这里要提到的是,在科教片制作中,故事化叙事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多年前,似乎一夜之间国内科教节目制作人都意识到了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性,在节目中大量使用,然而,“故事化”并没有成为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反而成了为“故事”而“故事”。其中悬念设置更是被滥用,少数科教节目在漫长的广告时间之后,给出的却是乏善可陈、无关紧要的解答,本来是要增添趣味性,结果却变成一种僵化的模式。或许事情的裂缝就出在颠倒了方法和内容的位置,故事化只是一种载体,目的还是要向大众解释明白所讲述的问题。如果把主题变成了呈现手段的附庸,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噱头,最后达成的可能是负面的效果。

多元方式展现

除了运用故事化的手法,把科教内容放置于各个小故事小情境中去说明,《百感交集》中的对比手法在增强趣味性方面也功不可没。例如人与动物习惯的对比,人们对不同食物反应的对比,人们在幼年与成年的不同饮食习惯对比,等等。另外,拟人化叙事也是这部影片大量采用的手法。这些不同的展现方式,在影片整体叙事结构、镜头语言和解说词各方面都有体现。

对比是此片主要的叙事方式,片中涉及的大量的话题都用对比方式展开阐述,就以上面提到的第一段为例,在三个层面都涉及了这样的结构方式:鲨鱼与人类的对比、人类不同地域饮食习惯的对比、无尾熊与人类的对比。采用对比式叙事,可以让平白的叙事变得曲折生动,突出表达重点,在实际的操作中,是非常容易被借鉴的方式,也容易增强影片的效果。对制作者而言,若在叙事结构中使用对比,需要在节目策划时就确立影片的结构风格,在此引导下,有意识添加各种故事情境。在每个具体的叙事环节中,制作者的想象力发挥就变得重要了。

对于科教节目而言,解说承担着协助理清影片叙事脉络的重要功能,善于运用解说来强化对比,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的解说也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观众注意。《百感交集》在影片的段落衔接处,大都采用这种手法,常用疑问句的形式,引出新一部分的内容。例如在对比无尾熊与人类的不同饮食习惯时,解说为:“想想看,如果我们不愿意尝试新的口味,而成了世界上最挑食的动物,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们来圣地亚哥动物园见识一种动物。它只吃一种食物,就是桉树。”有一些抽象的内容,通过解说对比我们日常所见事物,即使没有具体的画面,也可以达到具象化的效果。例如影片中表现蜂鸟热爱甜食,一天要吃掉体重一半的糖分,然而在观看时受众对这个比例并不是十分清楚,影片解说进一步强调说,“这等同于我们一天吃掉一千条巧克力”。这样的对比描述就将陌生的概念转换为受众日常熟悉的事物。另外,在解说中采用拟人化叙事口吻,也能减少科教内容的乏味枯燥感。把我们的感官视为有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个体,受众可以转换一个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身体习以为常的种种行为。

有趣、丰富的画面是科教节目吸引观众的重中之重,科教影视节目的优势就在于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把复杂的科学道理转换成普通人感兴趣的内容。对比式叙事结构在画面编辑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不过,与前面提到的解说中使用对比可以起到结构段落的功能不同的是,画面的对比式剪辑多是在微观层面为节目增色,常常是在一系列正常的画面之后接上异常或者有趣的画面,引发趣味性甚至滑稽感。

结语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科教节目的制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将复杂的科技问题化为趣味性的段落,将科学的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适合影视表现的方式吸引受众。抽象问题具象化、陌生话题亲近化、复杂问题形象化,这些可以作为科教片制作的普适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想象力的发挥,无论是在节目的策划之初,还是制作过程中。

(夏丽丽: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