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科技与传播
13835200000014

第14章 有关动物的电视新闻报道的理念及方式(2)

2.展现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和依赖

展现人类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新闻在表现“人与自然相和谐”这一理念方面的表现力是最强的。这一题材的新闻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细腻。

新闻中描述了动物与人类相依相偎的温情故事,其中不乏一些动物帮助人类渡过难关的细节。例如在新闻《特殊的“老伴”》中讲述了小狗拉着高位截瘫的主人行走十多年的故事。其中最出彩的细节在于旁人问狗的主人:“老伴找了没?”主人说:“两条腿的不好找,我找了个四条腿的。”此时的声音是两人的对话,而画面则是小狗脸部的特写。画面之间存在一种情感的暗喻。同期声和画面制造出了完整的情感交流场信息,即展现了“包括一个场面的事件中其行为动态的相互关系、形象、声音、环境、氛围、连贯的可供观众观察和体验的时空”。小狗在新闻结尾死去了,老人说:“虽然有了电动自行车可以出行了,但永远忘不了我的小狗。”老人重复着一句:“拉了我十多年了……拉了我十多年了……”这条新闻细腻地交代了老人与狗之间的情感,深深地体现出人对于动物不是功利地剥削,而是心灵深处的情感观照。这给人们树立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价值立场。例如在新闻《忠诚小狗为主人守车七天》中描述了主人在半路接到电话紧急去医院看母亲,不得已扔下了宠物小狗和自行车。小狗在原地为主人看车七天,并且不让任何陌生人接近车子。新闻的精彩之处在于最终抓住了主人来接小狗时,他们双方激动的表情与状态。

又如在新闻《猩猩渝辉》中讲述了驯猴员与表演猩猩渝辉之间从陌生到结为最好朋友的故事。当渝辉在吃饭的时候,驯猴员问它:“你光自己吃啊?”渝辉便把勺子送到了驯猴员的嘴边。驯猴员在采访中说道:“有时候赶上下大雨,我宁可表演得不好,也不愿渝辉受一点伤害。”驯猴员与渝辉朝夕相处一起打篮球、一起散步的细节,都能够让观众被动物对人类的忠诚依赖以及人类和动物之间的信任之情所打动。

在《人鳄友谊深最贵在信任》这则新闻里也表现出了这一点。

3.展现人类对于动物的关注与关怀

在过去,人类在天气变化时不会惦记动物此刻的冷暖。而在当今的动物类电视新闻中出现了很多与天气有关的时令性新闻。例如《冬季到,动物供暖有说道》、《大象滚雪球》、《各地动物避暑各有奇招》以及《动物搬家安全过冬》等。试想当人们感到天冷了要加衣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动物园中怕冷的动物都用上了空调取暖灯的新闻,想必心中也平添了一份温暖。在很多重要的节假日或是节气来临的时候,电视上都会出现动物正在如何应对的新闻。这使观众通过电视延伸了自己所见的生存空间,让人们感受到自己与许多动物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也许就正在面临同一场大风或同一次花开花落,于是激发了人们保护人与动物共同的生存空间的愿望。

此外,一些关于新政策的出台以及利于动物的新概念、新救治方法的出现的新闻,展现出人类对于动物的关注与关怀。在《动物也有了120》、《北京发现无主动物可举报》、《杀猪要温柔河南成全国首个人道屠宰试点》等新闻中体现出人类正在致力于使动物拥有更加平等的生存权利。比如,“动物权利论就主张动物本身也像人一样拥有一种对于生命的平等的天赋权利。”有人认为在人类的权利尚不能完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使动物权利得到保障是没有意义的。这在实际发展中确实很难做到,但是这至少从动物类电视新闻中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望的发展方向。这些新闻存在着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例如新闻《笼中的动物也需要快乐》中就提倡了“丰容”概念。任何能够让圈养动物表现出正常天性的事情都可以叫做丰容。现在很多动物园都在尽量使从前总是无精打采的动物忘掉自己所处的环境,找到在丛林中自由生活的感觉。其中提到了“只有快乐的动物才是健康的”,这意味着人类不仅在关注动物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开始进一步关注动物们的心理健康。又如在新闻《“行军疗法”有奇效东京动物园企鹅一解“思乡苦”》也是动物“丰容”概念的一次有效实践。

(三)关于虐待和伤害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这种关系就像天平会左右摇摆,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关于人类虐待动物以及动物伤害人类的新闻报道中,现代电视新闻媒体逐渐找到一种平衡点。这些动物类电视新闻致力于化解人们内心的仇恨,帮助动物们逃过劫难;也致力于帮助人们避免遇到与动物对峙的情况,以及更加客观地意识到动物并不是人类所驯化的玩物,它们也具有自然的天性。

1.关于人类虐待伤害动物

现代人生存压力的加大,使越来越多的人被划入了患有心理疾病的行列。一些人将心中的仇恨和积郁宣泄到动物身上,例如“研究生用剪刀戳瞎猫眼睛”、“清华学生用硫酸烧伤黑熊”、“某女用高跟鞋踩碎小猫脑袋”的新闻报道频频出现。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表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鸟兽是人类的兄弟,怎样对待自然和鸟兽成了区分善恶的试金石。”康德在《道德哲学讲义》一书中也表达了:“动物亦有与人性类似的某种本性,我们对动物遵行某种与对人相似的义务,实则是遵行对人的义务,并以此激发对人的义务。”新闻要全面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反面的报道批评不良风气和行为,抨击假恶丑的现象,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震慑恶行、祛除邪气、弘扬正气、纯净社会。在有关人类虐待、伤害动物的新闻报道中,体现出了对于施虐者的严厉谴责,并且在采访中表现出群众的愤怒态度。这起到了矛盾的宣泄、疏导作用,最终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团结稳定。此类电视新闻也积极地呼吁了中国应当出台反对虐待动物的法律法规。这不仅体现出了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而且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

但在报道上,需要注意避免对收看的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一题材的新闻中,还充分地反思了人虐待动物的原因,并且呼吁人们通过理性的途径疏解心理压力。《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的结尾这样说道:“在虐猫事件中,他们所透露出来的对仇恨的宣泄、利益的驱动或者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也许在很多人的心里也都存在。猫死去了,但人的生活还要继续,该怎么样去化解仇恨,怎么样权衡利益,欲望满足的界限究竟在哪儿,这可能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问题。”这一题材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对于自然更深层次的思考。

2.关于动物伤害人类

由于有关部门对动物不够合理的管理、监护人职责的不到位、受害者自身的疏忽以及媒体部分过度的宣传,使动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这类题材的新闻在动物类电视新闻中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大。

此类新闻一般都带着很沉重的气氛,受害人及家属会接受采访描述“案发现场”的情况,医生也多会在采访中讲明受害人受伤的程度,有时还会有警方接受采访说明“案情”调查的进展情况。这些对观众都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唯独不能接受采访但也同样应该享有发言权的就是动物本身。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新闻不同,动物们也有了“翻案平反”的权利。在目前有关动物伤人题材的新闻中,在谈及伤害原因时,往往会从人类和动物双方面来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将此归咎于动物的兽性。例如在新闻《美国动物园老虎跑到餐厅咬人》中,解说词质疑道:“为何三人在动物园闭园后仍在园内?老虎又为何能够从笼中逃脱?”在《昆明动物园发生老虎伤人致死事故》的新闻中,镜头中出现了老虎笼子前写着“危险,请勿跨越栏杆”,从画面语言上就告诉了观众事故的原因并非单方面的。在一些新闻中还会比较人性化地告知观众在类似的危急时刻应采取的紧急对策。

在《人与虎合影安全谁来保障》的新闻中,主播的结语非常有总结意义:“目前我国法律虽然对与猛兽合影还没有明令禁止,但这并不能成为放任惨剧一次次发生的借口。老虎毕竟是野兽,就算驯化程度再高,它还是有兽性的。在不能完全保证游客安全的前提下,公园和马戏团不应仅仅为了赚钱,就将游客置于险境,同时游客也应该提高安全意识,不要相信最温顺的老虎的承诺,因为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武松。”这条新闻不只给观众展示了新闻的现象,还从背后较深的层次辩证地剖析了这一问题,使观众更理性地认识这一问题。

(四)赞颂动物智慧与品质的新闻

达尔文早在《人类起源》一书中就承认了动物具有某种判断力。他认为“人和动物在智力方面的差别尽管看起来如此之大,是完全来自于逐渐进化的特质,而不是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生物”。也就是说动物与人一样是具有主体性的,二者的主体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在程度和量上有所不同。“人类文化史的实例昭示我们,人类与动物之间并不存在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人类的社会准则实际是从动物的生物准则发展变化来的;而且人类的准则并不一定完全优于动物,人类可以而且应该从动物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以完善人类自身。”赞颂动物智慧与品质的动物类电视新闻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很少涉及。在当时,相较于电视新闻,对于动物智慧的赞颂更多的是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例如很多幼儿故事中,具有优秀品质的主人公往往是动物。此类故事通过电视这种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时,就有了更强的感召力。例如在一则名为《美国大猩猩疑挖地道逃离动物园》的新闻中讲述了黑猩猩版本的越狱故事,谋划多年、现场未露出丝毫马脚、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都显现出了超人的智慧。类似于《研究发现大象能从镜中认出自己》这样的新闻中,从科学的角度向人们讲述了动物的思维与智慧。这使人类意识到不能总是趾高气扬地将动物视作没有灵魂的玩物,但却不容易有说教的倾向。

(五)抢救、保护珍稀动物的新闻

由于珍稀动物的生存与延续面临更多的险境,所以自然吸引到了更多关注的目光。这一题材的新闻包括人们所熟知的打击盗猎藏羚羊、抢救大熊猫等事件。从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入手,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绪扩散到对野生动物的爱护上。

可以发现这一题材的新闻中,总会有一些画面起着明显的警示作用,警告人们不要再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动物的生命。例如配合着动物受到伤害后的悲惨画面,间或传来动物凄惨的叫声。这让人们充分反思:到底是为了怎样的利益而忍心让这样的画面发生。此时掂量孰轻孰重已一目了然。在这一题材的新闻中,解说词大都简短地表达出了对于猎杀、偷盗珍稀野生动物者的谴责,或是反思了人类过去对动物的生存空间所做的破坏。这一题材的新闻更容易让观众铭记所提倡的“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例如新闻《法国里昂打造非洲大陆呼吁保护濒危动物》等。

近几年来,有不少该题材的新闻都在告诉观众:抢救、保护珍稀动物并不只发生在遥远的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学家们的实验基地,而是近在我们每个人身旁。例如在新闻《珍稀动物被撑死扎堆投喂不应该》、《动物也得了“假日综合征”》中,都讲到了游人在动物园无节制地投喂所造成的珍稀动物伤害事件。而在新闻《东北虎被杀,涉案动物园今起停业》中,也深刻反思了由于动物园的管理漏洞而造成园内动物的死亡。国内多家电视台对于该惨剧都进行了跟踪连续报道。此外还有一些电视新闻呼吁民众不要把濒危动物当做宠物来饲养。

(六)有关防护病虫害的新闻

此类题材的新闻与动物伤人类题材相似,其中的内容都包含一些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与以前的降龙伏虎式的新闻不同,现在的有关防护病虫害的新闻更加科学、理性。例如在《白蚁潮下周达高峰市民还须尽早防患》的新闻中仔细描述了病虫害的灾情,并且说明了病虫的特性以及其出现的环境和防治方法,提醒市民注意。

当今动物类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

过去动物园里介绍动物的标签上会写着“味美可食用”,但现在则不会了。人类观念的变化导致电视新闻编辑中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不是单凭嘴上说:“要珍惜、要和谐”来体现的,它是在题材选择之后,通过声画语言的良好配合体现出来的。所以动物类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直接影响着其传播效果。当今较集中的几种报道方式如下:

(一)通过镜头语言给予动物充分的尊重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平等的垂直角度、丰富的景别、水平角度和充满重视的用光上。

在过去的动物类电视新闻中,多用俯角度的摇镜头来展现动物,这给人以轻蔑、随意、居高临下的感觉。在当今的电视动物类新闻中基本达成了共识,即拍摄动物时采用平角度拍摄,这体现出人类放下了一直以来端着的高姿态,从画面上营造出平等、友好、尊重的交流氛围,缩短了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这也许只是摄像师蹲下的一个小动作,却大大地改变了报道中所表现出的人类所持的态度。

另外,在原先的动物类电视新闻中,因为动物主体不易配合,出现了很多长镜头。这些长镜头的质量较差,并没有完整全面地展现现场的环境氛围,而是更多地消解了时间。当今的动物类电视新闻中采用了多景别、多水平角度的方式来全方位地展示动物主体。这样的分切镜头与长镜头搭配利用,丰富了画面信息,也使观众从视觉上得到了更多的信息。这体现出编导们确实在这类新闻中下了工夫,提高了对动物主体的重视程度。

此外在很多室内拍摄的动物类电视新闻中,在一些光线条件足够的情况下,编导仍为动物主体添加上一束人工光,凸显出动物的造型感。从侧逆方向拍摄动物主体时,轮廓光勾勒出动物的一圈绒毛,形成很好的视觉效果,更体现出了新闻焦点人物与新闻焦点动物的待遇相同。例如在《“沙漠米老鼠”长耳跳鼠录像首次公布》的新闻中始终为主角长耳跳鼠打着一束人工光。这说明电视新闻工作者们不只是注意到需要多拍动物类电视新闻,而且已经在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拍好动物类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