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环境哲学
13835100000020

第20章 生态文明(2)

第二节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转型的最终归宿

人类文明是一个动态演化系统,在其几千年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文明类型的转换,从采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和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现在正面临向生态文明的新的转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转型的最终归宿。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道德的新要求,它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道德进步和道德完善,也标志着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与新举措。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界定

1.人类平等观

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由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危机引起的,但问题的解决却不能仅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赖于人类利益均等问题的解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它更强调平等。人们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人们应该以人类生存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

(1)代内平等观

代内平等观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在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在“只有一个”的地球上,由于空间、资源、能源、环境都是有限的,因此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维护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需要。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已把这一公平原则上升为国家间的主权原则,指出:各国拥有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2)代际平等观

生态文明还要求人们将代内平等观延伸到代际,即强调对后代发展的足够公平。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后代人需要什么,但后代人肯定还需生存在地球上,因此确立代际公平原则,是当代人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现在多消耗一单位的非再生资源,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将要少消耗同样多的非再生资源;我们现在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果超过其再生速度,就破坏了其再生性,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不能再开发利用了。联合国发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地球并不是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而是属于我们的后代。”给子孙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义务。只有确立代际平等的原则,才能克服人类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自然的再生能力相协调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生态价值大于使用价值的规律,努力做到“用”、“养”平衡,反对重用轻养。还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促进自然再生产能力的提高,以保证在相当长时期内物种的灭绝不超过物种的进化,土壤的侵蚀不超过土壤的形成,森林的破坏不超过森林的再造,碳的释放量不超过碳的固定量,捕鱼量不超过渔场的再生能力,等等。这样,生态平衡就有了保障,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比较和谐了。

(2)对自然资源的消费要与自然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生态文明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资源的状况决定了我们的消费只能是可持续的消费,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与生活必不可少的原料和一些消费品,是补充生产力发展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源泉,而且它还是生产系统、消费系统释放无用能量和废物的场所。自然界并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资源宝库和垃圾场,人类活动的范围或对自然界破坏的程度一旦超过其恢复的能力极限,它就会反过来报复人类,最终会强制限制生产的能力与消费的能力。

(3)对污染物的排放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相协调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的基本原因。自然界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污染物就会在大气、水体、生物体内积存下来,继续对生物造成危害。因此,要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把排污量控制在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之内。

(4)人口数量要与环境的容量相协调

自然规律使得世界上的任何物种只能保持一定的数量,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也概莫能外,因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增长会造成人均占有资源降低,导致人类对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求量增加,需求量增加必然使自然环境的压力增大,压力增大必然造成生态失衡,生态失衡则必然造成人类生存危机。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多数科学家估计110亿人口可在地球上维持健康、合理的生活;1982年世界观察研究所则认为地球的资源可以保证60亿人过健康、合理的生活;大多数学者以地球上植物能量的总生产为基础,测算出地球最多只能容80亿人。世界现有人口已达60亿,若不加控制地继续增长,2050年将达100亿,即超过地球人口环境容量的警戒线。

(5)人类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协调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责任在人。因此,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关键也在人。要重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类必须真正认识和掌握生态运动的规律,把自己改造自然的行为严格地限制在生态运动的规律之内。例如在规划大的工程建设的时候,不要违背生态运动整体性的规律,要考虑到它对周边生物群落可能造成的影响;在进行生产开发的时候,要遵循生态运动的区域性变化的规律,注意分析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态特点,等等。只有人类真正懂得了自然规律,并在自己的活动中自觉运用这些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会和谐。

二、生态文明是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扬弃

1.变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模式

传统的经济增长观是一种无节制的单一增长模式,它通过成本、利润、产值等要素来分析人类生产活动的得失,重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增长的内容,而衡量增长的尺度只是以人类的利益为依据,只考虑人类自身如何发展,人类应怎样向自然索取,视自然为具有无限容量的人类资源,很少顾及经济增长导致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人们只看到财政赤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看不到“资源赤字”、“环境赤字”对人类发展的危害。然而遗憾的是,目前人类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都是保护和鼓励这一模式的,发达国家就是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实现经济繁荣的。

而生态文明则要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增加一项新的指标——生态指标,要求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纯粹服从经济目的,必须合乎生态的要求,必须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权利不被剥夺。生态文明并不否认经济的增长,尤其是穷国经济的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经济的增长,使经济的增长具有可持续的意义,即建立能够保护、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模式,将生产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有偿估价,变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