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13834900000039

第39章 浅谈高职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2)

缓解艺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办法与对策大学生就业是综合性的工作,我们认为,高职艺术院校如果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就有可能缓解上述矛盾。

1.扩招“减速”,调整专业结构,做好人才预测培养社会亟需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是高职院校最根本的任务。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环境下,艺术职业教育更应认真深入地去研究市场,开发市场。

原有的以资源为导向的观念要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树立正确的艺术高职教育人才观,一切服从市场的需求。

同时,一定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或“品牌”专业,这是立足之举。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加强同类甚至边缘学科的课程建设,开拓视域,避免专业建设上的小而全。

另外,需根据当前高职的实际情况,有必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这样做,既有利于集中必要的财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又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逐步解决当前高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整合共享资源,建立合理的“职业性”课程教学体系职业艺术教育要突出其“职业性”,重视其“实践性”。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在加强学生艺术理论修养的同时,更加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切实做到产学互动。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践行职业艺术教育的“职业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塑造人格,挖掘潜能”的教学理念,把握学生的艺术水准,因材施教,走出一条“分层分级,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路子。注重“以多元化模式培养多样化、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应防止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现象的发生,切忌生搬硬套,一条路走到黑。

把生产一线的实践操作融入到基础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着眼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结合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要求,培养更多的技术型、应用型并适合企业生产一线的艺术设计人才。

3.树立先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首先要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抓知识更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要与社会需要接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知识更新极快,对学生要求的是能力,是综合素质。

当前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新世纪的学生特点、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都要求高职教师的知识素质趋向综合化。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又要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的精华,形成纵横交织的“T”型知识结构,真正做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现阶段就业观念的更新和变化必然导致“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教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主动涉猎学科前沿领域和最新成果,以满足社会需求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不同的教学方法、择业方法明显地反映不同的教学思想和就业观念。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以及就业观念进行教学与就业指导,收到的将是明显不同的教育教学与就业效果。

4.加强艺术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高职毕业生“预就业”工作体系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将决定人才素质、能力及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生存竞争力,关键是实践教学环节。

在当今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严峻的形势下,实行毕业生“预就业”制度,加速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增强教育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预就业”就是把毕业生就业后的试用期前移至顶岗实习阶段。在学生离校的前一年,有意识地把毕业生组织到用人单位,边顶岗实习,边完成毕业设计,边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这样,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学实训基地(EPB),提供功能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创办“事务所”、“工作室”、“演艺公司”等。

加强校企合作,打通艺术院校与演出院团之间的阻隔,加强沟通,联合办学,衔接学历,建立培养联盟和演出联盟,实现人才资源共育共享。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进生产第一线,切实去感受第二课堂的生活,学会实际运用能力,了解社会的知识。

5.更新毕业生就业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上要花大气力,要让学生意识到文化素质对择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测定职业兴趣,提高求职技巧,分析求职情况,做好职业规划,培养正确的求职观念。

在观念上帮助毕业学生弥合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间的认识裂缝,同时对学生的就业作出前瞻性指导。大城市容量有限,而在中小城市、西部地区还有着大量的职位空缺。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就业,让学生具备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观念,让毕业生开始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事实证明,这些从大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6.向学生灌输就业软技巧,加强高校职业拓展培训和行业认证艺术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有一定欠缺,尤其在创新意识、就业心理、社会知识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拓展培训,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及规划,使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具备必要的职场知识以及基本的工作能力。培训内容包括提高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国际礼仪等就业“软技巧”。

建立人才资格认证与能力评价服务体系。鼓励学生尽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并且报考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让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多一点“砝码”。

7.加强职业教育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及区域文化服务意识加强和发展民族艺术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民族艺术人才,是发展民族文艺事业的关键,也是提高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

我国部分民族地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态发生变异,衍化为纯粹的表演和旅游节目。许多民族手工技艺,如某些刺绣工艺、蜡染技艺、雕刻技法等,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替代。相当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如口头文学、民歌、古歌、乐曲、曲艺曲目等在原流传地区因无人继承而濒于失传。

学校教育应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不再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其历史和传统剥离,让民族民间艺术负载其原生态所蕴涵的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不会导致断层和传承的变异。

同时也要加强区域文化的服务意识。各艺术职业院校均属地方院校,不能因遵循普通本科的办学模式而忽略了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办学中要深入研究本土的文化艺术,深入考察当地民众的文化需求,积极地开发并培养当地的文化艺术市场,面对一定区域特色的文化市场要有敏锐的嗅觉与反应。

8.调动社会力量,建立艺术人才就业网络及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艺术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中,认为就业信息太少占24.7%。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问题,应该努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为莘莘学子的就业找到一条可行之道。

就业指导部门的主要的工作就是“为您提供永远的服务”:一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为广大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疏通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求职机会,最大限度地使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二是全心全意为用人单位服务,满足他们对人才的需求,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