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13834500000082

第82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体育报道选材研究

李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体育报道以其娱乐休闲特征,成为当今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体育报道,如何最大程度吸引受众,也成为业界学界研究的热点。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一张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60年的办报历史是我党办报历史的一个缩影。人民日报非常重视体育报道,邓小平、邵华泽等都对《人民日报》体育报道做过重要批示。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日报》也是最早一批开设体育板块的媒体。它是宣传性和服务性高度统一的,这是它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特殊地位、当今时代的特征、体育的特殊性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而言之,《人民日报》报道体育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是我们深入研究体育报道选材的极好范本。

一、《人民日报》体育报道选材的成功之处

(一)大报风范、宏观视角

1.从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入手

体育不是孤立存在的,体育报道扎根于深广的社会现实当中。《人民日报》体育报道不仅仅是从体育的角度报道,它还站在全局的高度,把体育作为中国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点,以点带面来反映大局。

比如:2005年6月9日第12版《赛会经济为城市带来了什么》:“赛会经济是指围绕各种单项体育比赛或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产生的各种经济活动,属竞技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选取近年来举办体育赛事比较多的城市,来管窥赛会经济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文章从观念转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来反映赛会经济给城市带来的变化。

2.为体育内部改革献计献策

从1979到2008年的30年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体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化。《人民日报》也紧跟体育改革进展,发表评论或者深度报道,为改革献计献策。例如:1986年7月23日第3版《体育社会化的新信息体育改革的新鲜经验大企业办高水平运动队引人注目》、1988年5月29日第3版《体育改革随想》、1992年12月4日第4版《足球:中国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等。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把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窗口

体育人物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能够激励读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荣辱观,陶冶读者高尚的情操,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例如:2003年11月26第8版刊登的《亚洲的骄傲(运动·人生)———记泰国网球好手斯里查潘》。文中说:“问到他(斯里查潘)记忆最深的事情时,他说:‘快10岁那年,为了看法网决赛而熬夜至凌晨,看到矮小的张德培是如何坚持不懈,最终击败对手夺冠。我当时还不太懂网球,但我知道他看上去很像我,他是亚洲人,我也是;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催人奋进的事例,给读者以力量。

2.宣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和关注度低的项目

在赛事运营发展和媒体报道倾向的双重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奖金、排名、积分,追捧规则明晰的“规定动作”。那些不易一决高下,或者观赏性不强的项目渐渐被人抛弃。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无人,很多技艺成为绝学。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与市场化媒体以赢利为目的不同,更加重视社会效益,肩负起了促进各体育项目共同发展的责任,更加重视对冷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报道。例如:1990年2月20日第3版刊出《成功在努力之中——记国家藤球队主教练刘鸣军》,在1987年12月28日第3版上刊出《跟斗王——记安徽技巧名将冯涛》等。

3.塑造国家形象

当前中国的国家形象基本上是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的,这明显不利于我国良好形象的展现,甚至有时被妖魔化。中国迫切需要学会用国际社会接受的媒体与传播方式来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体育是国际化最深广的一个领域。《人民日报》体育报道对于塑造国家形象意义重大。首先,它宣传群众体育,改变西方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的片面看法,例如,2008年12月12日第12版《长春冬泳爱好者不畏严寒开心畅游》。其次,报道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比如:2008年8月17日第6版《中国男排韧劲十足》中写道:“双方实力上的差距,注定这是一场无法取胜的比赛。但面对夺冠大热门美国队,中国男排小伙子表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观众长时间热烈掌声。”再次,报道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反映中国国家发展蒸蒸日上。例如:2003年12月30日第8版《健身产业大有可为——记十六位数码电视健身器发展历程》,2003年12月23日第8版《我国户外运动前景看好》《国产荧光保龄球道问世》等。最后,报道中国积极筹备奥运会,反映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比如2008年7月8日起,《人民日报》要闻版刊发连续性专栏《北京践行承诺》。

(三)贴近性、专业性、人文性

1.报道群众体育,宣传全民健身计划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群众体育是我国重要的方针政策之一,虽然群众体育的观赏性远远逊色于竞技体育,但《人民日报》对群众体育高度关注,促进全民健身思想的推广。例如:2007年2月9日,《松花江畔,用冰块砌成的露天泳池里,哈尔滨的冬泳爱好者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我们笑对挑战》的通讯,配了两幅图片,放在了头条。在同一期中,“动感2007”栏目选择的是一幅轮滑的照片,这张照片宽约三栏,是整个版的视觉亮点。

2.适度的专业性

邵华泽曾经给《人民日报》体育版的编辑记者这样的批示:“体育专版要有分析的通俗易懂的文章”。《人民日报》体育版真正做到了适度的专业性。这点在同行业的报纸中算是非常突出的。

纵观30年来的《人民日报》,既有对大家熟悉的体育项目的深度分析,又有跳出赛事谈赛事,在宏观角度把握体育的核心报道和评论。而且,《人民日报》体育报道,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体育报道在逐步深化,《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在同读者一同成长。

3.人文关怀

《人民日报》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于比赛失利的选手给予情感支持,不以成败论英雄。2008年8月13日第4版《拼搏了,就值得尊重》(人民论坛)写道:“但是,奖牌和锦标并不意味着体育比赛的全部,体育运动当中蕴涵着比奖牌和锦标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参与了,拼搏了,竭尽了全力,纵然失利也应获得掌声、获得鼓励,得到理解、得到尊重。”另一方面,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我们在《人民日报》上鲜见对运动员的婚恋等事件的报道,充分给予每个运动员空间。

二、《人民日报》体育报道选材的可以完善之处

(一)利用地方纵深触角,在新闻来源上独占鳌头

从纸质媒体的角度讲,北京奥运会使得报纸的影响力在这场空前的媒体较量中受到了严峻考验。报纸尤其是党报强化了危机意识,明白了要想在以后的媒体竞争格局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要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就要依靠它大批资深编辑记者,发挥传统优势,从专业的角度挖掘信息背后的故事,在深度报道和弘扬中华文化价值观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有72个记者站,现在记者站改为分社,增加了人力和财力,扩大了《人民日报》的报道范围。《人民日报》体育报道要立足本国,立足地方,立足实际。这样做,一方面,能够第一时间挖掘到独家新闻。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为人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技艺也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

(二)重视报网互动,用最新武器武装自己

从报纸的时效性不足、版面不足的先天弱势考虑,人民日报很早就搭建其网络平台人民网,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流畅的互动体系。奥运期间,《人民日报》记者将100字内的短信发手机报,300字左右的消息供人民网,分析性报道给自己的主报,使新闻原创力最大程度地辐射出去,将新闻生产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被誉为“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栏目是人民网创办的我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时事评论。北京奥运会期间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受到了好评。它配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出色地完成了舆论引导和反映民情的任务。

《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报网互动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报纸应该及时反馈网络上的民生民情,发挥群众的智慧优势。比如:在网络上,很多的球迷堪比专家,或诙谐幽默,或精辟犀利,报纸都可以采用。另一方面,在报纸上可设立网站重要专题的导读,扩大报纸的信息量,为读者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最短时间找到有用信息提供帮助。

总之,《人民日报》的体育报道的选材,一方面,要坚持大报风范宏观视角,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切实服务读者。另一方面,要从多种途径完善自身:实现报网互动;利用地方的分社记者,延伸自己的触角。在平衡舆论引导和服务读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细节,《人民日报》体育报道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李莹:中国传媒大学2008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