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13834500000027

第27章 报纸新闻标题的简单与才情(2)

二、关于新闻标题的才情

新闻标题要严谨,也要生动;制作新闻标题需要科学态度,也需要才情与文气。新闻及其标题,来源于事实,任何一点虚构都会损毁其新闻价值。新闻又不是事实的简单复制,从事实到新闻,要经过报道这个环节;而报道需要判断和选择。所以同样的事实,记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新闻标题也是这样,一条新华社通稿,几家报纸的标题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提示重点和感情倾向。制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炼内容,锤炼语言。一个好标题,必定渗透了制作者的思想态度、感情意愿和审美追求。

(一)新闻标题要不要抒情

这个问题似乎不需回答,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抒情。关键在于如何抒情。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标题,像标语口号一样,看上去激情澎湃但缺少审美的味道。而有些标题,本应充满感情,却又平平淡淡。一个感情充沛的标题,未必直白欢呼,却能让人受到感染。

1997年11月7日,新华社发布新闻,长江三峡大坝即将于8日实现截流,这是国内外都非常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国内几乎所有综合性报纸都采用了这条消息和新华社的标题:

长江三峡大坝即将在明天实现截流

这样的标题当然没有错,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大多数报纸的标题几乎大同小异。只有一张刚刚创刊不久、名气不是很大的报纸《中国资产新闻报》的标题与众不同。该报做的标题是:

几代人梦想无数次论证

近三年奋战跨世纪工程

大江截流就在明天

相比之下,其他报纸的标题客观,但平淡;而这个标题不仅客观,而且有激情。其激情又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同样是未来时,“将”是单纯的客观叙述,“就”则表达了编辑和读者主观的期盼、兴奋和急切心情。“将就”,“将”还是“就”,可以成为推敲标题的一个经典案例。

(二)新闻标题要不要想象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想象不是虚构,所以新闻标题不拒绝想象。相对于具体的事实,新闻是抽象的,编辑制作标题的时候,面对的不是事实而是抽象了的文字。编辑经过想象,可以变抽象为具象,形象地表达新闻内容。

1998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有这样一条消息:

记者从今天召开的中国林科院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将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林业科技的主攻重点是为生态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高生态工程的科技贡献率。

《人民日报》为这条消息做的标题是:

林业科技登上生态建设大舞台

筑绿色长城还月明风清

一条平常的消息,标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并不仅仅是语言表达问题,而是形象地把握了新闻内容,变抽象为具象。消息报道的是林业科技今后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标题则形象地描述了主攻的结果是什么样子。月明风清,来源于消息内容,也是编辑的生动想象。这种想象不仅没有影响新闻真实,反而增强了新闻的可信程度。

(三)新闻标题如何新和奇

新闻最忌陈旧,标题同样忌讳重复,包括重复别人和重复自己。新闻报道的内容虽然不会完全一样,但免不了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标题又有一定模式,制作标题的路数也大致上差不多,避免重复实在是很难的事情。记者永远在寻找新闻,编辑则在不停地探索有新意的标题。特别是那些相同题材的新闻,出新最难。大家都知道,报道名人逝世的新闻标题,很容易概念化。而1995年2月7日夏衍同志逝世的新闻,《人民日报》等三家报纸的三个标题,却无一重复。

《人民日报》的标题是:

夏衍同志逝世

这个标题庄重、规范,《人民日报》使用最合适,任何报纸采用都没有问题,只是感觉像《人民日报》。我们不是说《人民日报》没有新意,而是说《人民日报》的标题,其他报纸未必合适。另外两家报纸就做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新闻标题:

《文汇报》的标题:

夏衍终年九十五

《中国青年报》的标题:

夏公驾鹤西去

后两个标题,可谓推陈出新,因为独一无二,所以不容重复。

新闻标题不仅要新,而且要奇。所谓奇,不是离奇、猎奇和怪异,而是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我们来看新华社1990年9月25日一条消息的导语:

今天,当健壮的中国姑娘徐良美登上最高一级领奖台时,历时三天的亚运会女子举重赛便落下了帷幕。参赛的九名中国选手,胸前都闪亮着一枚金牌……

多家报纸在报道这条新闻的时候,都有自己独特的标题,其中不乏新鲜有趣之作。而《人民日报》的标题,不仅新,而且奇。请看:

九顶桂冠重不重?

中华巾帼轻轻举起

这个标题包括了主要新闻事实,九项冠军和中国女子运动员。最新奇的是并没有出现举重这两个字,而是通过“重不重”和“举起”含蓄地表达出来,所以它与众不同、出奇制胜。

(四)新闻标题怎么样才算巧和妙

巧,是一种创作方法,例如无巧不成书。巧,也是一种审美评价,比方说,巧夺天工。新闻标题也经常运用巧,创造巧。

提到巧,大都想到巧合。偶然之中有必然,必然体现于偶然之间。有些标题,看似自然巧合,实际上是精心创作的结果。标题要巧,构思必巧。如这样的标题:

质量之年抓质量

东风集团鼓东风

编辑巧妙地运用消息内容,每一句首尾相接,上下句恰巧对仗,既强化了“质量”、“东风”这两个重点,又显得非常轻巧。

巧的反面是拙,是笨。有些标题,似乎也想巧,恰恰弄巧成拙。

比巧更高一级的,是妙。

妙,是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我们经常说,美妙、奇妙、巧妙、高妙、精妙等等,在中国传统诗论和画论中,“妙”比“美”出现得更多,阐述得更精辟。诗文有妙品,报纸新闻标题锤炼到一定程度,也有妙笔,如这样的标题:

蛙鼓三更不惊梦

月下清影是我师

上句是以动悟静,蛙鼓声声,反衬月夜之幽静,学生睡梦之甜美。下句以静写动,月光似水,清影悠悠,老师的形象朦胧而真切。蛙鼓、明月、清影,既是客观描述,也是作者所感、所悟。伴随着这些形象的产生,一种情感也产生了。什么样的意境?什么样的情感?弥漫于心中,又难以描摹。其实作者也好,读者也罢,都不必像分析议论文那样非得找出论点、论据。只要心中有,不必一定要言传。

妙,更讲究妙在不言。话说90年代某日傍晚,湖南某市公安局突击检查市区所有公园,名曰抓流氓,见到谈情说爱的男女统统带回派出所“审查”,当事人稍有辩解,就拳脚相加,有的联防队员言语猥琐,甚至对女当事人动手动脚。这种粗暴行为引起了当地群众强烈不满,但公安机关的解释却理直气壮,说是为了甄别谁是流氓。

《中国青年报》为这条消息做的标题非常简单:

谁是流氓?

标题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但绝不是直白无味。标题的微妙在于,明明是正面叙述,说的却可能是反话。一句平常的话,却可能有弦外之音;一字之差,可能含义全变。说什么,是一种态度;不说什么,也是一种态度。妙就妙在不说,妙在不用说。

(五)新闻标题如何运用对仗和组合

对仗或者对偶,在诗文里面最为常见,最典型的对仗形式当然还是中国的对联。报纸在同一版面上,两条内容相近或者有比较意义的消息并列编排,做成对仗式标题,比人们常说的“同题集中”更有韵味。

《中国特产报》有两条消息,内容差不多,分量也不是很重。编辑精心修改,使之字数完全一样,一对称形式组合排列,横文竖题,标题以及走文方式完全一样,再勾线加框,使区域得以强化。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还是一般意义的“同题集中”,只是形式上的捆绑,发生的只是物理变化。《中国特产报》的创意在于,对称式组合之后,制作了对仗标题,使得平淡无奇的两条消息境界大开。请看:

益阳竹编竹增色

变廉价卖竹子为发展竹编业效益翻番

惠安石雕石生财

年产值超过五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益阳”与“惠安”,地名相对;“竹编”对“石雕”,工整合理;“增色”对“生财”,概括新闻事实,对应准确。“竹”与“石”的巧妙重复,运用对联和诗歌的典型手法,增强了标题的韵律性和节奏感。

既然对仗式标题要运用诗歌和对联的对仗手法,追求诗歌和对联的艺术效果,版式就要强化对称感,题区和正文都要一致,最好是竖走标题。如果标题不能对仗,就不要采用对称版式,也不要硬去对称,否则像大门上贴了一副字数不一样或者平仄不对仗的对联,那将非常别扭。

(六)新闻标题怎样增强音乐感

编辑在斟酌标题的时候,往往很自然地默读一遍甚至反复默念,看是否上口。好的标题,不仅内容好,而且读来上口,有音乐感。所谓音乐感,主要体现于节奏和音调。节奏,就是合乎规律的重复,在一定意义上说,诗歌和音乐就是节奏的艺术。节奏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使差别得到协调,散漫得到集中,因此能给人以美感。好的标题,由于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不仅可阅读,而且可诵读。刚才我们研究过的对仗式标题“益阳竹编竹增色惠安石雕石生财”,之所以读来上口,就因为它富有节奏感。特别是“竹”和“石”的重复,趣味就在这一停一起之间。

有的标题,由于语义容易混淆,读起来很难自然停顿,缺乏节奏,读得困难又反过来增加了语义的含混。

曾经有一条新华社通稿,标题是这样的:

国家语委发布汉语常用字次常用字表

这个标题有很多毛病,很费解,主要问题出在没有节奏,不好阅读。后来《中国教育报》重新制作标题,问题就解决了。该报拟的标题是: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字表

常用汉字三千六

次常用汉字两千五百个

这个标题简化了主题,使阅读变得轻松容易,主要新闻事实又表述得清清楚楚。

还有一个同样的例子,也能说明问题:

三位农村教师研究得出结论

异色瓢虫变种有八十二个

这个标题就不好读,编辑改过之后,情况大不一样了:

异色瓢虫变种知多少?

不是五十几而是八十二

三位农村中学教师研究得出新结论

相对于第一个标题,主题断开之后,读起来上口了,语义也通顺了。

所谓音乐感,除了节奏,还有音调。新闻标题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双行主题、对仗式标题和组合标题最能体现音调之美。我们来看当年《经济日报》的一组简讯,它报道最新发现的四处旅游景点,标题是:

幽深莫测太乙洞

坠而不落石上石

花开两季海棠树

峰回路转天外天

四句话体现了十个平仄关系,具有抑扬变化的音乐感,和谐律动,朗朗上口。

我们讲才情,并不是说每一个标题都要华美,朴实无华同样也需要才情;我们讲才情,也不是要求所有标题都要形象。标题并非一种类型和一种作用。有的标题只叙事,讲究的是明确、清楚;有的标题要评论,重点在提炼思想;有的标题要抒情,要有诗情画意。叙事也好,评论也罢,同样需要才情。有才情就生动,没才情就枯燥。我们讲才情,与强调简单并不矛盾。标题是选择的艺术、删减的艺术、放弃的艺术。舍弃一些内容,目的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为了集中笔墨,更充分地表现更重要的内容。在取与舍之间,才情和文气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杨明森:中国环境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