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13834400000034

第34章 法语跨文化教学的输出与引进(2)

2.《法语全景》外文原版教材使用策略

为更好地适应“3+1”办学模式,我校法语教师从2005年起即大胆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法语全景》(panorama I et II),该教材由法国巴黎的Cléinternational出版社出版。基础阶段使用第一和第二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初步掌握法语的语音、基本词汇、句法结构等基础知识,尤其注重丰富学生的法国文化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在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这套原版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文化内容贯穿于语言学习的点点滴滴。尽管每课内容均由语法、词汇、文化三大主干支撑,但在讲解课文背景、词汇用法时无不渗透着法兰西文化的方方面面。应该明确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不了解这些文化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另一方面,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也就无从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不能算作掌握了语言知识。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学习文化知识,在经过对我校法语专业近百名学生使用原版教材教学长达五年的探索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学生在各类测试及竞赛中表现出较强的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佳绩频出,从而有效抑制了本国学生在接触一门新的外语时所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

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一致感到的突出困难是对文化知识的讲解。《法语全景》原版教材在每课课文后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法国的文化概貌,这些知识包括了法国的历史、地理、文化遗产、政治制度以及现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和风俗习惯,如法国的问候礼仪、行政区划、法国人的医疗体系、巴黎的名胜古迹及法国时尚等。现任老师尽管语言能力较强,但缺乏在法的长期生活背景,对文化知识中涉及的包括人文、宗教、历史、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内的民族潜意识的内容拿捏不准,备课时遇到很大困难。为保证教学效果,根据原版教材文化内容贯穿始终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了如下策略:

(1)注重词语文化内涵教育

语言词汇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着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词汇教学不能脱离词汇文化而单纯探讨词汇的语音、语法和句法特点。因为词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对词汇进行认知,而且更侧重于在实际环境中交际使用。

词汇的意义受到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意识的影响,因为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使词汇符号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含义。如《全景》教材第二册第一课当中,出现了“bizutage”这个词,如下图所示: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到如下信息:“bizutage是指对正式入学前的新生进行的刁难和戏弄,是某些法国医科大学或高等专科私立大学组织的一种迎接新生的仪式。老生趁每学年开学迎新之际,让新进校的同学备受刁难,如让他们全身涂满面粉或鸡蛋黄,或是让新进校的同学做一些使其丢脸的行为,或者让他们半裸着身子穿过城市等等。刁难和戏弄新生的仪式通常都是在一种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但有时也会导致一些过激行为,所以原则上当局是禁止进行这类活动的。”有趣的讲解使曾经也是新生或者也曾有过上述经历的学生产生共鸣,取得了良好的互动效果。而根据我校“3+1”办学模式,学生在九月份前往对象国里昂二大留学时,亲眼目睹了法国新生之间进行的这种“bizutage”,从而对课本词汇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从中体会到独特的异国文化。

由此可见,通过词汇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不失为一种简单且可行的弥补手段。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拓宽他们理解多元文化的视野。通过学习外语激励学生以更加开放、宽容、平和的心态审视本族文化和外国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依托学校传媒背景特色实施灵活的文化创新教学

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法语教师以原版教材为载体,使法国文化与法语教学相得益彰,并根据我校传媒文化熏陶的背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及自主创造能力。如以panorama I 第16课广告语“plus proche pour aller plus loin”(banque CIC)为例,此广告语从字面上可直译为“CIC银行更近是为了走得更远”,行文充满矛盾,难以理解,通过逐步引导,学生最终明白,此处主要是为了赞扬该银行善于倾听顾客意见,并给予最恰当的意见以帮助其走得更远。伴随着学生满足而快乐的表情,这种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获得语言知识的方式深入人心,并促使学生活跃思维,勇于对比,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进一步提升,在各类专业大赛及求职中获得了很好的反馈效果。

在具体分析广告语言的同时,教师还注重逐步引导学生去发掘并体会其中蕴涵的法国人的思维创造模式和广告语言的独具匠心之处,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兰西文化的奥妙之处的体会,并在课后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目的语创造广告,实现知识的迁移,并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经过几年实践,我们发现学生非常热衷于这种创造活动,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其作品每每使老师及外籍专家惊叹,如学生用法语创造的中国经典名著《牡丹亭》,在广告中融入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实现了以外语为媒介,宣传中国“国粹文化”的目的,与目前外语教育要求培养合格的外宣人才的目标巧妙融合在一起。

(3)注重课堂阅读及课外阅读的文化内涵教育,使两者有机结合

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堂外的文化教育是课堂内文化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紧跟社会现实,丰富文化内容的外延,如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和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建立在语言艺术之上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故事等,是了解法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同样能生动具体地反映法兰西文化。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全面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结构,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加强中法文化差异比较,形成独特的个人思维

中法两国均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其散落在语言背后的各种文化现象,就像沧海遗珠,凌乱庞杂,我们教师就必须做一个寻珠人,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收集、认真归纳,在课堂上营造生动的法国文化空间,将它们和语言结合起来,穿成一串珍珠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学会分析对比。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印有其所处社会的文化烙印,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语境中才能被理解。因此,法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还应当把与所教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恰当地、灵活地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比较事物的能力,丰富文化内容的外延,为中法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贡献智慧,增光添彩。

结论

外语教学不能只教外语不教文化,这可以说已经是外语界的一种共识。但文化应教什么,则是见仁见智的。我们认为,教师教学中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在帮助学生建立法语思维模式的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两种语言包含的不同思维模式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做到跨文化交流的“请进来、走出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正确地运用语言,大方、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把学生培养成牢固掌握语言技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并最终实现让学习者能运用法语传播其本国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D’autres voies pour la didactique des languesétrangères(R.Galisson,HATIER-CREDIF,2004).

Les dimensions culturelles des enseignements de langue(BEACCO,Jean-Claude,Hachette,2000).

Marion Williams,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王笃勤著:《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魏永红著:《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顾嘉祖著:《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束定芳、庄智象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