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13834400000032

第32章 心理词汇的组织及提取模型探讨(2)

这个模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激活扩散理论。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型想象成一个电网。当一个概念被激活时,“电力”就向其他被连接的概念扩散,从而激活了其他概念。在词汇提取作业中,如果通过输入刺激,“vehicle”的概念被激活了,那么就像电路一样,其他与“vehicle”相连接的概念都将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如“car”,“bus”,“truck”,“wheel”,“movable”等。所以,人们可以对句子“A vehicle has wheels”很快地做出句义的正误判断,而对句子“A vehicle is red”却不能做出较快的判断。因为一旦“vehicle”被激活,“wheel”将一定程度上被激活,然而“red”却没有被激活。同样的,“A vehicle has wheels”应该比句子“A vehicle has motor”更容易被做出判定,因为“wheels”和“vehicle”有较紧密的联系,也就是在网络结构中,它们之间的距离更近。

在该模型中,网结之间的距离代表的概念之间的联系程度可以在语义判定作业中用来解释类别效应和典型性效应。同样,激活扩散模型也可以用来解释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在词汇决定作业中,如果“patient”一词跟在“doctor”一词之后,那么“patient”一词就会被很快地认出,然而如果跟在“lawyer”之后,就需要较长的辨认时间。因为当“doctor”一词出现时,其他与“doctor”有关的词汇将会被激活,其中包括“patient”这个词。

尽管Collins和Loftus(1975)提出的激活扩散模型克服了一些阶层网络模型的不足之处,但仍然存在着自身的不足。激活扩散模型没有注意到词汇的语音(phonological)、句法(syntactic)和形态(morphological)的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模型可以称作是概念的模型,而不是词汇的模型。例如从“cat”的概念,可以联系到许多其他与“cat”有关的概念,看起来似乎也是从“cat”这个单词引出其他的单词,所不同的是,这个单词是一个自由的语素,是由[k]、[ε]、[t]三个音素组合而成的,如果不包括这个单词的语音、句法和形态,任何关于“cat”这个单词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

最近,Bock和Levelt(1994)对扩散激活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使这个模型包括了词汇和概念两个方面。

Bock和levelt(1994)认为:我们关于词汇的知识存在于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概念层面”(conceptual level),包括词汇的本身概念和与词汇有关的其他概念。在这方面,该模型有些类似于Collins和Loftus(1975)的模型。第二个层面被称为“Lemma”层。“Lemma”是指词汇知识中的词法或句法。英语单词“sheep”是一个名词,法语单词“mouton”也是一个名词,同时也表示句法性别中的雄性。同样,单词“goat”是一个名词,而法语“chèvre”是一个表雌性的名词。动词的句法区别比名词还要复杂。例如,动词“eat”需要有一个主语(我们可以说“Johe ate”),但“hit”需要一个主语还有一个宾语(我们不能说“Tom hit”,而应该说“Tom hit Mike”)。最后一层,也就是第三层是“Lexeme”层,指的是单词的语音特征,或者说单词是怎样发音的,就像单词“bed”包括三个音素[b]、[e]、[d]一样。

将词汇知识分为三个层次是有用的。例如,在我们研究“唇边现象”,即TOT(tip—of—the—tongue)时,我们发现处于TOT状态时,人们不能说出正确的单词,却往往可以想起一个发音近似的词。根据Bock和Levelt(1994)的模型理论,讲话者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也就是概念)和句法类别(lemma),但记不起语音特征(lexeme),至少不能完全记起。

三、心理词汇的提取模型

在讨论了两个模型之后,我们对心理词汇的组织情况有了一个较清楚的了解,知道心理词汇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我们的记忆中,而是有一个组织有序的网状结构,正是这样系统的组织结构让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对话中能够及时、迅速而且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又是如何在瞬间从众多的心理词汇中提取最准确有用的词汇呢?下面我们就要讨论一些与之相关的具体的模型,了解词汇提取的过程究竟是怎样进行的。

1.搜索模型(Search Model)

Foster(1976)提出的自动搜索模型(the Autonomous Search Model)是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词汇提取模型之一。在这个模型中,词汇的认知系统被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一部分用于认知拼写特征,另一部分用于认知语音特征。比如,当我们在阅读时如果遇到了一个单词,我们就会在储存的词汇中搜索,判断出这个单词是否是一个拼写无误的单词,然后提取与这个单词有联系的相关知识。Foster(1976)认为,词汇的使用频率会对词汇的提取产生影响,使用较频繁的词往往能很快被搜索到,而不常用的单词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搜索到。

2.词汇发生模型(Logogen Model)

词汇发生模型是由Morton(1969)最早提出的,也是最早的激活模型之一。在Morton(1969)的这个模型中,词汇中的每一个单词都代表着一个发生器(Logogen),这个发生器储存着这个单词各个不同的具体特征,如词义、拼写、语音等。

发生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被激活:感知输入和上下文信息。首先在感知输入时,也就是当拼写或语音刺激输入时,这些刺激信息与相应的发生器相匹配,这时发生器又充当着记录板的作用,记录下所有输入的信息,直到信息达到一定数量后,此发生器就会被激活,从而单词以及相关知识被认知,然后再被提取。

关于上下文信息,句子的句义和结构会对一个单词的发生器的激活产生影响,看一下例句(A)

(A)Her closest relative was appointed as her legal guardian.

我们对单词“guardian”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句子的意义的理解,前面单词的激活影响了最后一个单词发生器的激活,所以在上下文中认知“guardian”这个单词要比孤立地认知这个单词容易些。

这个模型中虽然有两种激活方式,但这两种方式是平行进行的,也就是指在感知输入的同时,情景信息也在对发生器的激活产生作用,两种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不仅缩短了激活发生的时间,加快了认知效率,而且还使认知变得更为准确。

3.交股模型(Cohort Model)

交股模型是专门为词语的听觉辨认而设计的。Marslen-Wilson(1987)和他的同事们注意到口语认知不同于阅读认知的几个方面,他们认为口语的词汇提取有不同的模型。首先他们发现听者认知单词的速度非常快,认知一个单词只需要200~250毫秒的时间;其次,听者对一个单词的认知点非常敏感,认知点就是这个单词区别于其他单词的特征。

根据Marslen-Wilson(1987)的理论,口语单词的认知有三个步骤。首先在听觉语音分析输入信息的基础上,激活一系列候选的单词,这些单词被称为词语最初列队(word initial cohort)。然后在候选列队中挑出一个单词进行分析,最后确定所选的单词并应用到正在进行的语义和句法中。

第一步,交股理论认为最初的激活是按照由下至上(bottom-up)的方式进行的。例如当听到“Angela misplaced her ba...”时,“bag”、“bat”、“bath”、“bar”等许多单词都会被激活以备挑选,然后进入挑选过程。这个过程对所有的信息很敏感,包括语音、词形和上下文情景。最初的交股模型理论认为候选列队中的单词都将被完全激活,最近Marslen–Wilson(1990)重新修改了这一说法,认为不是所有的候选单词都能被完全激活,而是根据输入的信号,候选单词有不同程度的激活,所以激活的程度有强、有弱。被较强激活的单词保留了下来,而较弱的则被淘汰。

淘汰候选单词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第一,口语表达句子的上下文缩小候选列队的范围。第二,随着更多语音信息的输入而淘汰掉不合适的单词。在第二种情况中,往往由于更多口语单词的认知,列队中只剩下一个或几个可能的被选对象。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在听到“ba-”之后又听到音素[g],那么只有以“bag”开头的词(如“bag”和“bagpipe”)才会被留下,其他的候选单词则会被排除。随着更多连续信息的输入,最终只有一个候选单词被保留,最后这个经过层层筛选留下的单词也就是最适合的单词。

交股模型吸取了搜索模型和词汇发生模型的某些优势。像发生模型一样,交股模型认为所有候选单词的激活都是平行进行的;与搜索模型相同的是,交股模型的进行过程是按照从下至上的方式进行的。

结语

以上对近几年国内外较流行的心理词汇的组织和提取模型作了简单的回顾。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模型都做到了无懈可击,而是多少都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较快的学科,而心理词汇的研究是心理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这门科学的快速发展,相信还会有更有说服力的模型出现以解释人类神奇、奥妙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Aitchison,J.(1978).Words in the Mind: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Oxford:Basil Blackwell.

Bock,K.&;Levelt,W.(1994).“Language Production:Grammatical Encoding.”In M.A.Gernsbacher(Ed.),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pp.945-948).San Diego:Academic Press.

Bransford,J.D.(1979).Human Cognition:Learning,Understanding and Remembering.Belmont,CA:Wadsworth.

Collins,A.M.,&;Quillian,M.R.(1969).“Retrieval Time from Semantic Memory.”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8,240-247.

Collins,A.M.,&;Loftus,E.F.(1975).“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Psychological Review,82,407-428.

Conrad,C.(1972).“Cognitive Economy in Semantic Memo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92.

David w.Carroll.(1999).Psychology of Language(Third edi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rooks/cole/Thomason Learning Asia.

Forster,K.I.(1976).“Accessing the Mental Lexicon.”In R.J.Wales&;E.Walker(Eds.),New Approaches to Language Mechanisms(pp.257-287).Amsterdam:North-Holland.

Marslen-Wilson,W.(1987).“Functional Parallelism in Spoken Word-recognition”.Cognition,25,71-102.

Marslen-Wilson,W.(1990).“Activation,Competition,and Frequency in Lexical Access.”In G.T.M.Altmam(Ed.),Cognitive Models of Speech Processing:Psycholinguistics and Computational perspectives.Cambridge,MA:MIT press.

Morton,S.(1969).“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 in Word Recognition.”Psychological Review,76,165-178.

Rips,L.J.,&;Smith,E.F.(1973).“Semantic Distance and the Verification of Semantic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2.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黄希庭:《认知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