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13834400000021

第21章 试析“在”字介词结构全句修饰语的语义虚化(3)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比赛中”在例(34)中表示时间,而在例(35)中则表示范围。

由此看来,研究“在”字介词结构全句修饰语的虚化首先要确定它属于哪一个概念域,之后才能确定其虚化的程度。

当然,每一个范畴内部的虚化也有程度上的差异。在表示处所、时间、范围和条件的全句修饰语中,每一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字介词结构不含有代词,二是“在”字介词结构含有代词。前者在语义上的虚化程度要低于后者。例如:

(36)在内蒙古大学,1000多名学生手持彩旗和横幅,英姿勃发,以接力赛的形式迎接新千年的到来。

(37)在当时,美国遗产被我带到她家里,就在她的卧室,她关上门,她的哥哥在楼下开了门进来,找了一件东西后又走了出去。

再如:

(38)在彩蝶异样的神色里,森林似乎看到了什么,可他一时又回想不起来。

(39)那人名叫许亮……许亮那天是下午四点左右出去的,而许亮自己说是五点半到河边。

……

……显而易见,在这个细节上他是在撒谎。许亮已经成了这桩案件的重要嫌疑犯。

上两例中画线的部分都表示范围,例(38)中的“在彩蝶异样的神色里”脱离上文的语境也可获得明确的指称范围,而例(39)中的“在这个细节上”需要借助于更大的上下文语境(跨段)才能获得明确的指称范围。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在同一概念域内,含有代词的“在”字介词结构的虚化程度要高于不含有代词的“在”字介词结构,即

不含有代词“在”字介词结构〉含有代词“在”字介词结构

代词在虚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前面的分析也部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的确,代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所指非常复杂,既可以指代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指代谓词性成分,还可以指代小句或命题,甚至可以指代篇章(如段落)。“在这里”和“在此之前”分别表示处所和时间,在虚化等级序列中我们却没有将其分列在处所和时间的范畴,原因在于,在(37)中虽然也有代词,但都有表示相应语义内容的名词性成分,而“在这里”和“在此之前”完全由代词和方位词构成,没有确指的语言成分,只能在篇章的上下文中才能获得所指。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明确,即句子的各个成分都存在着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性质。上面对全句修饰语的分析都是基于现实的自然语言,如果离开了各自的语境,这些句子就变成了语言研究上可分析的抽象的句子,句中的任何成分,哪怕是实词也可能是无所指的。

五、结论

就“在”这个词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兼类词,有三个词性:动词、副词和介词,可以分布于句子的谓语、状语和全句修饰语位置上。在这些位置上,“在”所处的线性位置越往前其虚化的程度就越高(胡壮麟2004:176)。由于在句子的线性序列中,全句修饰语的位置是虚化程度最高的地方,这为全句修饰语最大限度地发挥语用、篇章功能提供了可能。

充任全句修饰语的“在”字介词结构除了表达概念功能(处所、时间、范围和条件)以外,还可以表示篇章的回指功能,甚至还表示语用上的人际功能,它们在共时平面上呈现出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渐虚化的过程,这种语义虚化呈现出连续体的状态。

概念功能篇章功能人际功能处所时间范围条件篇章回指行为主体在茅屋背后的天空中;

在四层的右侧;

在人力车来回跑动的大街上

……在过去的一年里;

在阅读这些枯燥乏味的书籍的同时

……在掌声里;

在汽车最后四分之一的行程里

……在亭外辉煌阳光的衬托下;

在一代伟人的影响下

……在这里;

在那里;

在他们中间

……在我这儿;

在我的眼里;

在她的心里

……

“在”字介词结构的语义虚化与认知域的转移有关,同时也受到句法、语用和篇章等因素的影响。

附注:

[1]有关内容详见沈家煊(1994)。

[2]张琪昀在《“在(……下)”与“在(……)下”》(1986)一文中详细地比较了二者的不同,“在党的旗帜下”与“在党的指导下”这两个短语,以线性角度看,二者组合形式相同,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在+党的旗帜下”,可标记为“在(……下)”,后者是“在……下+党的指导”——标题里记作“在(……)下”。并认为“在(……)下”是特殊的介词“在……下”,称之为构造成分不连续的复合介词。

[3]我们对于内部构成成分不再继续切分,除非有分析的需要。如“她的呼唤”还可以继续切分。

参考文献:

Diehl,Lon.Space Case:Some Principl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Concerning Linear Order in Natural Language.Working paper 19.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1975.

Halliday,M.A.K.“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In John Lyons ed.New Horizons in Lingu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0.

Heine,Bernd.,Ulrike Claudi,and Friederike Hünnemeyer.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Chicago:University of Hicago Press,1991.

Langacker,R.W.“Syntactic reanalysis”.In C.Li ed.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57-139.1977.

Traugott,E.C.“From Propositional to Textual and Expressive Meanings:Some Semantic-pragmatic Aspects of Grammaticalization.”In W.P.Lehmann&;Y.Malkiel,eds.Perspectives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45-71.1982

丁维莉、陈维昌:《介词结构全句修饰语研究》,北京市语言学会第八届年会,2008年。

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史金生:《“毕竟”类副词的功能差异及语法化历程》,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琪昀:《“在(…下)”与“在(…)下”》,《汉语学习》,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