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13834200000042

第42章 尴尬之境,农村小学何以自处?——以安徽绩溪南都希望小学为例看农村小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1)

刘亭妍、蒋钊

研究背景及对象

2009年9月1日,中国传媒大学绩溪实践团到达安徽省绩溪市南都希望小学开展以“科学发展在绩溪,爱国教育到南都”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原南都希望小学校长(现中心小学校长)对小学近几年的情况进行了概要介绍,“南都希望小学近几年生源流失严重,人数由原来的100多人,锐减到现在的不足60人”。老校长话语中满含对学校生源流失的惋惜和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担忧,这一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南都希望小学生源流失如此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小学生源减少标志着它将承载的希望越来越少,还是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这样的生源流失问题是个别情况还是农村小学的共性?当地农村小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现状,究竟该何去何从?

安徽省绩溪县南都希望小学的前身是庄川小学。庄川小学有着近70年的历史,早年为黄家祠堂,后改成“翚阳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又改称“庄川小学”,后经历所在的庄川村与临近的上团村合并,但校名仍继续使用。

2004年底,《南方都市报》捐献加报社出资共30万元,捐赠给当时的庄团村庄川小学。地方政府同时配套出资20余万元,共同建立了这所希望小学。其占地总面积1680平方米,主教学楼于2005年破土动工,当年9月竣工,新建两层教学楼和办公楼,改进硬件设施,更名南都希望小学。庄川小学原属徽州,现划归宣城。我们从和南都小学老师的交谈中了解到,2004年学校奠基时,除南方都市报投资30万筹建,之后还有过两次募捐。一次在2006年,南都报社和深圳企业代表募捐了一批电脑和学习用品;另一次是在2007年,深圳某企业捐款15万元。

在支教活动第一天的启动仪式上,老校长提到的生源流失现象严重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行政区划建设。2005年规划之前,现庄川镇由庄川和上团两个行政村组成,两个村有各自的住户和学校,那是的庄川小学规模较大,还曾经开设过初中班。规划之后,即两村合并后,生源开始流失严重。本身行政规划也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民工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带到打工子弟学校,或者跟着爷爷奶奶住转到其他村读书。南都希望小学的学生数量也随之从原来的100多下降到如今的不足60人。

相比较当地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100%的入学率,南都希望小学这样的就学情况究竟产生自什么样的原因?除了以上提及的行政区划的影响,如此严重的转学现象的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计划生育推行20多年生育情况的基本稳定,适龄儿童数量基本稳定,为何农村小学的生源还在持续减少?基于此疑问,我们决定进行相关调研活动。

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

为了对南都希望小学及当地其他小学的基本情况有真实、翔实的了解,我们于2009年9月4日到8日,在南都希望小学、中心小学进行了参观和实地考察,并且与学校领导、老师及学生进行交流,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房舍、师生情况运用观察法、询问法等方法进行了实际测量和了解。

2.深入访谈

为了深入探究南都小学的生源变动情况及背后原因,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由两名志愿者负责,对南都小学六个年级的55名学生运用系统抽样方法进行了家访。

此外,我们还对南都希望小学、坦头小学的老师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作为农村教师身处农村小学的感受。

3.查阅文献

除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老师给予的资料,我们还到教育部官网、安徽省政府、安徽省绩溪教育网等,参考了关于打工子弟学校的资料。学校及生源现状分析为了挖掘出生源流失的原因所在,我们首先对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观察其硬件设施。同时向南都小学的老师了解学校目前的师资和教学活动,咨询本村的生源现状。

学校现状分析:硬件不可忽视,软件重中之重

相比较教育部2005年发布的《农村小学生活服务用房面积指标有哪些规定》,要求农村的完小应具备食堂和学生宿舍,这一规定是从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农村学生多是父母在外打工或者务农,而且居住地多离学校较远,这使得建设食堂和宿舍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而教学用具相比较教育部2005年发布的《农村小学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指标有哪些规定》,应设置相应的自然教室、图书室、活动科技室等基本教学教室。

学校的教学用具中虽有两台电视机,但置于活动室中不但不用来日常教学,反而只是被当做喇叭用来给学生播放课间操音乐。四台投影仪只能对透明胶片投影而制作一张透明胶片将消耗更大的精力、时间,这完全有悖于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学校本身缺少英语老师又没有录音机这样的辅助设备,使得英语教学被迫长期停滞。

师资力量

全校讲课老师共有6名,均为绩溪本地人;

没有师范生,其中两名为大专生,其余均是中学毕业,只是教龄长,教学经验相对丰富;老师平均年龄偏大,最年轻的31岁,大部分老师年龄在50岁左右;师生比例严重超标,相比较国家规定的师生1∶3,当地的师生比例可以达到1∶0;学校老师常年有调动,除庄川小学原有的三个老师,2007年调换三名老师,2009年调换一名。没有新进老师,都属于学校之间的教师互换。

教学活动

仍使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师资有限,每个班级都由班主任全天代课,不分学科;另一方面生源匮乏,如学生人数最少的四年级只有四人。其中幼儿班和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合班上课,六个年级实际上合计只有四个班级。后期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由于生源少而形成的复式班教学在现有的农村小学中相当普遍,某些地方甚至有10人以下的“学校”(实称临时教学点)。由于南都现有老师对英语、计算机等知识的缺乏,最初学校没有英语老师,也未开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现阶段四年级以上的高年级开设有英语课,由镇上的老师代上。据了解,南都报社和深圳企业代表于2006年曾向学校捐赠过数十台电脑,但因为没有老师懂得计算机教学,都送往镇头的学校。南都现有的两台坏电脑也无人懂得维修,因此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前往镇头的学校学习相关课程。音体美等课程在低年级没有开设,高年级有音乐、美术课本,但是老师不进行相关的备课,上课时内容也很随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校很少有运动会、书画比赛、征文比赛这样的学生活动,学生课余生活单调。教学楼二层有一间很小的图书室,两书柜的书。但数量有限,长期没有更新,书籍类型不全面,现有图书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

生源现状分析:忧喜参半,尴尬初现

由此表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2009年本村适龄儿童进入南都希望小学就读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54.02%,在本镇其他小学、外镇和县城小学就读的学生为28.7%。本村很大一部分比例的生源并不选择在上学方便就近的南都小学就读。另外2009年南都转走六个学生,我们从校方了解到了这些转学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入学及转学选择是不是和生源流失的现象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是我们想要了解的。

转走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1.父母外出打工,家里无人照顾孩子,将孩子带到打工地的打工子弟小学就读;

2.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外村的爷爷奶奶生活,转学到别村方便照看;

3.学生学习成绩好,父母看重孩子的学习,将孩子转入县里读书寻求更高质量的教学;

4.家庭经济情况或家庭关系(如亲戚在其他学校当老师)允许,将孩子送到教学水平高的学校。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初步情况和目前绩溪的整体发展水平,可以初步观察到一些现象和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

2009年本村适龄儿童进入南都希望小学就读的只占总人数54.02%,本村很大一部分比例的生源并不选择在上学方便就近的南都小学就读。这是南都生源日益减少的重要原因。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教学情况和本村的生源现状来看,学生数量持续减少的客观原因在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和计划生育的实施。我们从相关部门和近年的报道了解到,本村近年严抓计划生育,新生人口减少,低出生率是学校入学适龄儿童减少的客观原因之一。我们初步推断,学校师资的匮乏和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缺陷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但此推断还有待考察。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家庭能提供给孩子更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家庭教育支出更充裕。随着经济发展,农村教育意识普遍有所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愿意为孩子的未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因此有部分学生家长在学生成绩好或者是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孩子转到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就读。

学校生源减少一方面使学校处于低效的运转之中,硬件设施无法利用。学生竞争力小、读书积极性低,难以吸引高质量的教师,形成恶性循环。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种情况也是农村社会对于教育日益重视的结果,是农村教育意识进步的体现。

案例研究报告

我们按年级分组,前往各班有代表性的学生家庭了解情况,进一步补充背景资料及定性材料,充实研究结论。对学生家长或祖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开放式访谈,了解其想法和态度,并依照其家庭构成分为两大类。在家访中,虽然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无所谓的态度,但是随着本村村民对于教育问题的日益重视,我们基本没有遇到认为“读书无用”的学生家长,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可以读高中甚至大学,有个好的未来。但有了教育意识并不代表就有能力或者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孩子的教育环境。

(一)和父母居住

以程凡、黄伊敏、冯维和黄小乐为例。从黄伊敏家的居住条件以及谈话内容来看,他家里的情况还是不错的。爸爸在外工作,妈妈在家主持家务和农务,典型的农村家庭。姐姐出去打工也减轻了家里的负担。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过让孩子转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去学习,也没有想过为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创造有利条件,对学校的情况基本上一无所知。由此可见黄伊敏的妈妈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同样,通过访谈可以看出,程凡的父亲对于程凡的学习状况和学校环境更是完全不了解。这也是普遍存在于农村家庭的现状。如何能引起这部分条件允许但是又不关注孩子教育问题农村家庭的重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冯维和黄小乐则是另一部分学生的代表。这两个家庭对于孩子的学习教育较为关心,并且在有能力的时候会辅导孩子的功课。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只能选择在南都小学继续读下去,且初中都计划在镇头的初中就读。

从和家长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对南都的不满意基本都是出于学校在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方面的匮乏,以及英语、计算机和音体美教育的缺失。冯维的妈妈说,我们来之后小冯维对她说来学校的大哥哥大姐姐对他们很好,教他们唱歌。

阿姨听冯维唱歌觉得很开心。小乐的母亲说香港有人给学校捐了电脑,可是学校的老师不会教,电脑就被送到镇头中心小学,很可惜。现在只有高年级的学生隔一段时间会坐汽车去镇里上一次电脑课。学校的英语和音体美教育根本就没有。小乐的妈妈还建议利用捐款的物资对老师进行一些培训,我们觉得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她同时还提到希望学校能设立奖学金,鼓励学习认真的孩子,也为贫困的家庭减轻些负担。

从冯维和黄小乐身上还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南都的老师们很多都很严厉,脾气急躁,不注重教育方法,有时候会因为学生不听话甚至是上课反应慢而打他们。很多孩子因此变得个性内向,如冯维、黄小乐还有三年级的黄霞等。就我们对老师的了解,他们也很想教育好孩子们并加强自己的教师素养,但有时候处理的方法不尽如人意,并不能如愿达到预计的效果。有部分学生家长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差,老师批改作业马虎,经常只改一名最好的学生的作业,然后让这个学生改其他同学的作业。南都原来还有三年级和幼儿班的学生一起上课,幼儿班的学生听不懂,在教室里乱跑,影响三年级的学生听课。

从学生家长的反馈我们得知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确是南都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而复式班的教学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听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