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13834200000029

第29章 密云县穆嘉峪镇沙峪沟村失地农民生存状态调查报告(1)

张莹、孙洁、乔超、陈小令、云泽、何树晓

一、背景

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在全国13亿多的人口中,农村人口的比重约为56%,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失地农民”这一新生弱势群体的出现。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正使得农民的失地现象逐渐加重。资料显示:现在我国的失地农民约四千多万,正以每年新增2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

党和政府一直注重三农问题的发展与解决,对失地农民也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以确保人们的正常生活。然而,面对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剧的新形势,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着实令人担忧。为了解北京郊区失地农民真实的情况,课题小组深入到密云县穆嘉峪镇沙峪沟村进行失地调查。

沙峪沟村的规模较小,享有一些农村政策的照顾,在京郊农村中具有代表性。

于2007年11月开工的京承高速公路三期正始于该村,并占用村中部分农用耕地,而且在调查过程中,征地补偿的相关工作正在进行当中。选择沙峪沟村作为调查对象具有时效性,便于我们在奥运临近、物价上涨的新形势下作分析,同时,对正在进行的补偿工作,以及其他情况相似农村的补偿工作也有着借鉴意义。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实地观察法、访谈法及文献法。

调查小组深入到沙峪沟村中,通过实地观察、询问等方法对该村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对现场进行了影像记录(由于沙峪村中失地农民所占村民比例很小,样本基数小,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价值不大,于是我们放弃了问卷调查方法)。

随后,对一些失地农民、未失地农民及村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了随机走访,并在村中十几户的失地农户家庭中,选取了10户进行深度访谈,同时详细记录了受访家庭的相关信息。访谈的问题,在问卷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发散和深入。

由于所调查的问题较为敏感及其他原因,我们未能得到政府部门及开发商方面的支持协助,未得到官方的数据资料。仅在沙峪沟村委会工作人员处得到了一些说法,并通过各种手段,从一名政府部门工作的知情人员处询问到了一些情况。

为弥补缺憾,我们采取文献调查法。通过网络搜集了相关文献,从中借鉴了一些二手数据资料作为此次调查的指导。并对相关的影像、声音、数据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三、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1.沙峪沟村的基本情况

沙峪沟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县的东北方向,地属密云县穆家峪镇,处于101国道和正在建设中的京承高速公路三期工程之间。该村总计700余人,200多户人家,规模较小。

经观察发现,该村房屋多为砖瓦房,且多户人家房前均停有机动车辆。可见该村的经济条件略高于平均水平。询问后得知,沙峪沟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改造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即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型农村。在建设过程中,政府为每户都添置了太阳能热水器、抽水马桶,并在村中主路两侧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极大地改善了该村的整体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准。此类政策的优待,使得沙峪沟村拥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及保障。

2.沙峪沟村民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沙峪沟村民具有以下特点:

(1)村民不以耕地为主要生活来源。

由于村中耕地面积较少,按人均分配得到的耕地,只能作为口粮田,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也就是说,村民种地所得的粮食主要供自己消耗,若有节余会用于交换些其他食品及生活用品,很少用于售卖。

(2)村民的收入消费情况。

该村农民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以农业外的经营性收入为主,农业收入退居其次。其中,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人多到外地上班,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则外出务工为主,也有条件较好的村民选择从事运输业,少数老人仍然依赖种地。

消费多用于日常生活消费、子女的教育开支及医疗开支。在如今物价上涨的背景下,他们有限的收入难以保障其生活质量。

(3)村民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较高。年轻人多以外出务工、上班等方式离开了村庄,到外地寻求发展。而老年人多留在家中以种地为生。

(4)村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调查发现,该村常住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以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为主。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家庭或者因为经济原因,或者抱着“如果考不上大学,还不如早早退了,去找工作”这样的想法,使其子女提早辍学——这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5)沙峪沟村民中,存在着一部分经济水平偏低的“外来户”。据介绍,他们是几年前因受洪灾迁移到村中的,不仅没有经济基础,而且也没有口粮田,只能靠外出务工为生,生活水平欠佳。

(6)少数富裕村民已经到县城、市里居住,其村里的房屋、耕地则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他们偶尔会回到村中照看一下。

3.沙浴沟村的占地情况

沙峪沟村位于京承高速公路第三期起始处,村民的失地主要由三期公路的修建而占用。

京承高速公路是连接北京至河北承德的一条高速公路,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段的四环路至密云为高速公路。其中,四环路望和桥至六环路高丽营为京承高速公路的一期工程,全程约21公里;从六环路至密云为二期工程,全程约46.7公里;而三期将由二期的沙峪沟连接到市界,并同河北段连接。现正在建设中,预计将在2009年10月1日竣工。我们从现场的工人处了解到:这段路从2008年7月1日正式开始修建。目前,整个三期工程,仅剩下沙峪沟至古口北路段仍在修建阶段,其余路段都已完工。

基于公路本身的路宽,所处的位置,它在沙峪沟村中只占用了少量农民的部分耕地。据介绍,在全村200户中,被占地的不到20户。而且由于各家耕地的分布情况不同,占地情况也甚为不均——最少不过几分地,而最多则几乎占用了一户人家的全部耕地。

占地时间:从村民处了解到,虽然这条路几个月前才开始修建,但是占地的画线早在年前就画好了,他们失地已有半年之久。

征地赔偿工作:土地补偿安置费仍未落实,而青苗费已经全部发放。养老保险等仍在办理中。没有组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

4.沙峪沟村失地农民特点

沙峪沟村的失地农民,除上述情况外,还具备以下特点:

(1)失地农民基本分为两类:原来不依赖土地为生的农民和依赖土地为生的老年人家庭。前者比重较大,他们有着其他方面的收入来源,失地对其影响不大。后者则一直依靠土地谋生,失去土地后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们难以找到其他谋生方式,失地对他们的影响极大。

(2)对失地的态度:大部分表示支持,少数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并不情愿。

在沙峪沟失地农民中,大部分人认为因修建京承高速公路三期征收自己的土地可以接受,并且表示支持。一方面,修建公路属于国家建设,他们可以理解,也支持国家工作。另一方面,大部分村民并不依靠土地的收入为生,失地对他们的影响不大。对他们来说,现在的地不好种,水也不好浇(村民介绍说他们耕地用水需要从远处引来,而且还要花钱)。挣钱少又很辛苦,还不如征地后转为一笔补偿金,增加收入。而失地换来的补偿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大的收入,对其关注度不高,所以对于补偿款发放时间的早晚并不是特别在意。

但是对于少数依赖土地收入为生的老年人家庭,失去土地虽不情愿,但是无可奈何。他们只求早日能得到征地款,或者存起来,或者作为投资。对于还未发放的全额补偿款,他们很焦虑、不满,甚至担心自己可能得不到补偿金。

(3)心理方面:对大多数村民来说,失地对他们影响不大,自然在心理上也没有太大改变。受影响最大的是原来靠土地为生的老年人家庭,失去土地对他们意味着失去了心理依靠和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心理上难以适应,对未来生活产生了不确定感和畏惧感,物价的上涨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生活压力。失地使他们产生了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