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13834200000015

第15章 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以朝阳区第一个流动儿童之家光明小学为例(2)

4.社会适应能力

民工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是存在两种情况:在本地小学中存在失望、不安和孤立感,但在民工子弟学校他们又找回了归属感,同时,坎坷的经历让他们比同龄的本地孩子要懂事独立很多。

下面就是我们在访谈过程中获得的几个较为典型的个案:

(1)爸爸一开始让我去本地的小学读书,到了学校,我和别人说话他们都不理我,我就不敢说话了。后来,我转到了光明小学读书,我还以为同学也不那么好相处,看来我想多了,他们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后来才知道这所学校全部都是外地人,老师也是。这个班上我有好多老乡,我跟他们说我在以前那个学校的事情,他们很同情我,说以前他们也是那样,所以才转到光明小学来的。

(2)我很喜欢现在的这个学校,老师生日的时候,我很想送老师一份礼物,但是没有钱,我就写了一封信送给老师;还有我每天早上要走了很多的路送弟弟和妹妹上学,爸妈工作很辛苦,我要照顾他们。

(3)有一次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去实验小学教书了,我们很难过,但我很快就想通了,我应该替老师高兴,实验小学比这里好,听说冬天还有暖气。我只是想,如果老师哪天要走了,一定要告诉我、龚婉玲、刘雪艳。(最后语文老师感动于孩子的懂事,决定留在光明小学陪这些孩子一起成长)。

(三)个案跟踪

民工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行为认知、情感世界都呈现出一种有别于本地学生的表现方式。对此,本课题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结合访谈、座谈和平时的观察,对个别学生展开了个案跟踪,记录如下:

个案一:

学生吴某,女,12岁,四川宜宾人。一二年级在老家就读,2003年跟随父母来到北京。先后去过两所本地小学,辍学一次,后转入光明小学就读。

在本地小学就读期间,经常受欺负,被孤立,曾一度自闭自卑,不愿和别人接触,每天几乎都是哭着回家。但她自己暗自努力,说一定要超过本地生。

后因经济原因辍学。据家长反映,吴某在辍学期间,饭也不吃,晚上也不睡觉,一直闹着要上学。父母被迫将她就近送进学费较低的光明小学。

一到这里,吴某就感到新学校的温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向父母多次表示自己一定会好好学习,并让父母安心打工,自己会照顾自己。

但是吴某也有明显的焦虑情绪,比如说她经常着急怕自己作业做不完,还有她很担心父母是否会让她继续读初中。

个案二:

学生杨某,男,13岁,河北人,在桐高村小学就读,两年前转入光明小学。

在转入光明小学前,也读过本地学校。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环境,小小的他,读出了很多,他说每次别人对他指指点点时,他越是挺起胸脯,大步走过去。

他告诉笔者一件他在本地小学读书时,让他永远难忘的事情。有一次,学校组织爬山。中午吃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从包里拿出鸡腿和蛋糕等好吃的东西,他黯然地走到角落去吃妈妈特意做的蛋炒饭,这时一个很有钱的同学笑话他,还说了句“你吃的还不如我家狗吃的好呢”。回家后,他把饭盒“摔”给妈妈,很多天没有和妈妈说话。

他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我永远记住了这一天,因为城里的孩子轻视了我,我要给外地的孩子争一口气,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外地的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是中国娃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个案三:

学生宋某,女,14岁,河南人。她长期和奶奶住在老家,上学比一般孩子晚,14岁了才上六年级。一年前父母把她接到北京,到光明小学,爸妈希望她能考入当地的中学。

因为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现在对爸妈总有一种陌生感。很多事情,她都不敢跟爸妈讲,总是一个人忍着,最多采用写日记的方式。

尽管小宋和父母的沟通很少,但她的父母告诉笔者,小宋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因爸妈晚上要加班,每天放学后,她都去菜市场买菜。精打细算的她,总能把价还到恰到好处。有时如果爸妈加班很晚的话,她就会自己先盛出一些饭菜来吃,然后做作业,一个人上床睡觉。她说她总是梦到奶奶,想快点回家看奶奶。

个案四:

学生杨某,男,12岁,黑龙江人。从一年级开始,他一直在光明小学学习。

1995年,他在北京出生了。虽然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是小杨每年年底跟爸妈回家一次。每次他回家,家乡的小伙伴就纠缠着他讲北京的故事。他曾经对笔者说,有时候他很苦闷,一方面他对老家的亲人没有感情,另一方面又感觉到北京好像也不是他的家。

除了上学,大部分时间他都一个人玩。因为本地的小孩不愿意跟他玩,连和爸爸妈妈一起工作的叔叔阿姨的孩子也是这样。有一次,他看见有人玩一种用绳子拴着的圆环,往外一抛,圆环就出去,绳子就变长,然后圆环自己又回来;他想一块玩,但那人不让他玩,他就把挂在脖子上钥匙拿下来,转着玩。

但一旦回到光明小学,他的秉性就又回来了。他对笔者说,他有时候都想把学校当家,不愿意回自己的家。在这里他主动和老师聊天,也经常和同学们打闹。他有什么为难的事和伤心的事时,他会用把自己的日记给班主任闫老师看,还让老师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上评语。

(四)小结

总结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民工子弟小学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自卑敏感与自尊自强并存。

在这些孩子的心中形成了太多矛盾冲突的心理。我们担心这样的心理会阻碍这些孩子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让人担心的是不良心理因素的积淀会让这些孩子承受的压力太大,总归有一天会决堤迸发,甚至给社会带来隐患。一朵朵祖国未来的花儿,我们期待他们的茁壮健康成长!

四、思考和建议

农民工子女因为其生存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其中一些人会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如果不及时调整,就有可能影响心理正常发育。此外,由于一直处于漂泊中,家长往往不能帮助他们树立长期的奋斗目标,因此很容易浮躁。但另一方面,艰苦的生活会培养他们的承受力,激发他们的责任感。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思考

思考之一:民工子弟有心理健康的需求

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深深感知民工子弟的心理处于亚健康。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边缘化的社会中,生活流动性较大,家庭处境不佳,因此出现了一些敏感、自卑等弱势心理。与本地小孩相比,他们感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和困惑,经常出现因社会对他们的不良态度而产生心理失衡,也经常因生活条件悬殊而产生心理反差,这些都表明他们有着强烈的心理健康需求。

思考之二:民工子弟需要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农民工对北京的城市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从事繁重的甚至本地人不愿干的工作,但收入低廉,他们的子女理应与城里的孩子那样享有完全等同的义务教育权利。

从一个人的命运浮沉来看,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教育的不公平。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即使是相对贫穷的人们,只要还有通过受教育向上发展的希望,哪怕忍饥挨冻也不会失去梦想,他们会以自己的勤勉进取去赢得自尊和成功。

教育的公平,对他们来说,应该是最大的公平,一位来自安徽的打工者说“我们是多么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孩子。”另一位来自湖北的打工者说“为了孩子,早出晚归,再苦再累都不怕,唯一的愿望是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思考之三:关注城市边缘的中国娃娃

“希望工程”把爱心献给了很多的老少边穷地区,但是人们忽视了生活城市边缘地带的一群需要帮助的孩子。但愿志愿活动、希望工程、爱心使者能够多多眷顾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同时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二)建议

1.学校——优化心理健康教育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民工子弟学校的心理教育匮乏,甚至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优化此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福音。

我们建议,首先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如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其次,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民工子女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同时,还可以强化民工子弟与社会群体的良性接触,提高社会适应性。

2.家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应加强对民工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鼓励家长关心子女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学校也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与民工子女家长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3.政府——政策制度上予以支持和帮助。

我们建议,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市民待遇,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第二,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使民工子女能与本地儿童共享城市文明。第三,联合街道、妇联、社区、学校等各方面力量,给予民工子女特别的关怀,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已有资源将民工子女组织起来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4.社会——最大的关爱不是同情而是尊重

农民工子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被平等公正地看待并尊重,而不是被当成所谓的“弱势群体”去怜悯。笔者一次又一次被学生们打动,就是因为在农民工子女身上看到了自然、质朴、真诚、热情这些现代社会稀缺的品质。实际上他们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复杂而艰难的经历,这些经历让他们比同龄人成长得更快,他们身上有很多潜能值得开发,我们的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让他们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

五、调查后记

2003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题词。

今年“两会”柴宝成委员也提出把流动儿童教育“放在心上”。关心随父母打工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维护他们生存、发展和受教育的权利,是全社会的重要责任。

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我们真心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公正、平等、无歧视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真心希望这些中国娃娃们能够真正享受到同一片蓝天下灿烂的心灵阳光!

真诚地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子牛杯”社会调查比赛提供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向更多的朋友传递对民工子弟问题的关注;更要感谢白岩松、柴静等传媒前辈以及雷跃捷、陈作平、丁迈、曾庆香、邓忻忻等老师的指点和把关,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社会纪实报告的形式传承新闻传播系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风气和传统。

因为时间仓促、调查手段的限制以及视角的稚嫩,报告难以尽善尽美,但是希望报告所体现的青年人的责任感和传媒人的使命感成为值得珍惜的亮点。

教师评语

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是中国大陆所特有的词语。“民工=农民+工人”,即指身为中国大陆特有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在民工这个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带着孩子一起进入到大城市的。民工的这种双重身份,给其子女也带来了双重困境:在农村,由于双亲的远离,使其被孤立;在城市,由于其身份是农民的子女,使其被歧视。对此,国家为了让民工子女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专门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那么在这些民工子弟学校,孩子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等等方面的心理状况怎样呢?艾诚、张常勇同学就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显示了作者们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调查文章采纳了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方法科学、合理。在调查报告的撰述中,作者们概述洗练、准确,分析深入、细致,文从字顺。调查数据、研究结果真实可信,对家长、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对政府相关部门都具有显著的参考意义。

调查报告稍显不足的是,由于学生的身份,导致调查对象只局限在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如果调查对象涉及得更广、更多,其社会价值将会更加凸显。

(曾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