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13834100000037

第37章 传者与受众地理(4)

第四节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与地理

受众除了作为社会群体和信息消费者,还是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社会公众,享有一定的基本权利,如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等。媒介是社会与地理的反映,自然也是人类认识和掌握社会与地理的中介。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传播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网络空间成为新的空间形式。受众的媒介接近权随着网络空间开辟被极大地实现了,社会公众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全新的传播媒介发布信息、发表言论等。在世界范围内,社会媒介正在演变为城市媒介,大众媒介正在发展为市民媒介。市民新闻的兴起是受众媒介接近权的重要体现,当马特·德拉吉率先向全世界传播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时,新闻传播不再是专业记者的特权,而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

一、市民新闻与市民新闻学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新闻传播主体的悄然变化改变着传统新闻学的面貌,“市民新闻学”这个概念开始浮出水面。市民新闻是指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最近几年,这种通过各种媒介由市民发布的新闻又称为市民新闻或参与性新闻、开放性新闻、草根报道,已初具规模,并有颠覆或重塑传统新闻学、逐步做大的态势,在社会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口号的诞生,意味着市民新闻学的正式亮相。韩国记者吴延浩成立了自称为“新闻游击组织”的网站,以“市民新闻学”这一全新理念为标榜,目的是在主流媒体之外发出自己的声音,充分调动每一位市民的潜能进行新闻报道。它已经由一个四人团体发展为拥有53名全职成员的集体,为该网站写作的“市民记者”由700人增加到大约26700人,每天有200万人上网收听收看oh my news的新闻。吴延浩认为,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不满意和不信任程度的增加,使人们表达自己的愿望日益强烈。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市民成为记者提供了现实条件。新问世的所谓“合作型报纸”红纸网站,其目标是通过提供给个人以出版有价值的作品的能力,创造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可供选择的出口。作为主流媒体之外的一种延伸,它们使每一个个人拥有了发表自己作品的权利。

oh my news和红纸网站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传统新闻学的定义,也是对记者概念和报道概念的一种颠覆和重建。从理论探讨与实践意义上讲,市民新闻学正试图通过对生活原生态接近真实的记录,让市民从记者和编辑的视角去观察习以为常的生活或惊天动地的事件;市民新闻学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少数垄断者手中的传播权力发起挑战或进行革命;市民新闻学进一步强化和推动了新闻自由,因为它无视控制、抛开压力,强调个性化表达和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的关注;市民新闻学也是具有民主功能的社会丑恶的监督者,是一种实现权力监督的工具,罗德尼·金被警察殴打的图像和伊拉克美军虐囚照片等都是明证。同时,市民新闻学也显示出市民在处理和报道突发性事件中的神勇和眼线多、来源广、少遗漏的优点,这让主流媒体自叹不如。

二、市民新闻学出现的原因与背景

1.基于个人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随着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网络博客、移动博客、移动电话、短信、图像电话等传播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市民提供和发布新闻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持,使任何一个想成为编辑或记者的人可以随时将自己在突发事件现场所获取的新闻传播出去。大众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少数的新闻记者不可能成为绝大多数新闻事件的目击者。2004年2月,Lisa Rein女士到旧金山和奥克兰市的街道去,手里拿着数码摄像机,恰好碰到了群众和平示威,她给游行者和发言者拍摄了录像片断,把这些录像资料贴到了她的博客上,配以完整生动的评论,提供给观众一个比通过看地方新闻所能得到的更具深度的新闻事件的报道。这正如资深新闻记者兼创意总监及网络出版人Jeff Jarvis所说:“在某些场合下当重大新闻发生时,差别在于越来越多身处其中的目击者可以有工具来捕捉和分享这些影像和新闻。”今天,很多参与性新闻已经取代了传统新闻的外缘,那些曾要向记者描述他们所见所闻的人,现在越来越多地进行了自己的尝试,以证明他们现在有能力直接由自己来提供可信的新闻。

2.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和欲望空前高涨

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与公众相信什么之间存在着日益扩大的信任鸿沟。近年来媒体资源数量的爆炸警告人们,他们在报纸上读到或在电视上看到的现实并不总是反映他们所知道的现实。新闻同质化、表层化,有效信息贫乏化、虚假化,迫使受众从被动地阅读、收听和观看媒介提供的信息,变为主动地去寻求信息,追逐信息,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交流中去。

当代新闻传播技术允许普通人成为新闻的发现者和传播者,鼓励市民或受众积极、主动地向媒体提供新闻或亲自出马发布新闻。一方面,公众不再那么信任传统主流媒体告诉他们的事实,另一方面当代新闻传播技术不仅给了他们获得和查明事实真相的能力,而且还给了他们一试身手的机会,这使得公众经由自己的渠道来发布新闻成为一种需要。

Dave Winer提出,新闻事务是通过瞄准最低程度的普通公众关注内容而加速其水准下降的,因此强迫着那些需要更复杂信息的消费者关注其四周。在2004年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大大超过了10年以前。随着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运营成本不断提高,迫使媒介精简机构、压缩编制、解雇员工,压下一些有争议的影响生意的新闻,这使得信息更加匮乏、新闻饥荒加剧,媒介组织不得不拓宽资源取向,包括鼓励市民提供新闻和向市民购买新闻。于是,新闻不只是一个商品,现在它更是一种赐予。正如Dave Winer所说,市民新闻学因为满足了一种需要而正在兴起,这对于新闻传播历史的发展可说得上是革命性的。

3.新闻报料人和网络的崛起

新闻报料人是指通过发现自己周围生活中具有报道价值的事件和新闻线索,主动地提供给相关媒体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奖励或心理满足的非新闻专业人士。

目前国内有的城市出现了一些专门靠提供新闻线索养家糊口的人。当然,也有一些市民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不是为了获得报酬和奖励,而是为了伸张正义、揭露腐败和弘扬正气、揭示真相,是出于某种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网络博客、播客、晒客等各类文化现象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博客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倡导思想交流和共享的博客通常不计报酬,只是出于对新闻事件的兴趣和热忱才主动提供新闻资料的。他们选择有价值的新闻,使用有趣的标题编辑功能,或者会加上自己的分析、展望和评论,有时候他们会提供关于一个事件、一种趋势或一个主题的第一人称报道。2001年“9·11”事件最生动、最真实的描述不是出自《纽约日报》,而是在幸存者的博客日记里。博客给公众讲坛带来了新鲜的声音和可供选择的观点。通过更加开放、透明和民主的新闻制作过程,博客也对新闻行业有一个积极的影响。

三、市民新闻的特点

1.突发性

由于市民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眼线众多,尽管没有受过专业新闻训练,在报道的质量上与媒体专业记者存在差距,但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优势明显。很多灾难性事件都具有突发性,从记者接到报料,组织采访队伍,赶往现场,到报道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而市民记者人数众多,只要手中有一定的工具,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现成的新闻记者,很容易避免新闻事件的报道遗漏。

一家日本的新闻站点最近瞄准了由市民报道者提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致命事故的现场报道。一个卡车司机碰巧遇到一个沉船事故,便用手边带着的可拍照的手机将沉船事故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新闻网站。新闻专家预测,由于可以拍照的手机在全世界变得随处可见,将有更多破坏性新闻来自于市民记者的报道。

2.遭遇性

遭遇性是市民新闻的又一特点。很多突发性事件转瞬即逝,谁能遭遇到、捕捉到,谁就是最大的赢家。闲暇时间和户外活动的增加,有利于市民接触和遭遇新闻事件。伊拉克战争期间,国际互联网上最神秘的人属Salampax。这个化名由阿拉伯语和拉丁语中的“和平”组成。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登录互联网搜索他的网络日志,因为那儿记载着战火之下、围城之中的巴格达最真实的生活。从西红柿价格到炮火的威力,他从巴格达家中向世界发送的鲜活报道,既鲜明地批判“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也强烈反对美英对他祖国的这场战争,几乎所有的世界主要媒体都在转载他发布的消息。

3.开放性

对市民新闻的另一种称呼就是开放性新闻,或者参与性新闻。由于其信源的开放性,不受固定传播者的限制,也是其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任何占有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BBC新闻开辟出一个由读者自己拍摄的反战示威者的照片长廊,有一个标题为“很快拍一张好照片”的照片小专栏,用的是全世界读者自己拍的并通过E-mail寄过来的照片。

4.非正式化

相对于受过正规的新闻训练的媒体专业新闻人员来说,市民新闻的报道主体市民扮演的是业余新闻记者的角色。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其传播主体、报道手法等都具有非正规化的特点,是传统新闻报道的一种补充和延伸。

四、建立健全应对市民新闻学兴起的机制

相对于传统新闻领域,市民新闻学仍然只是刚刚浮出水面的新兴事物。由于传播主体的固定地位受到挑战,一方面使传统主流媒体开始警觉,反思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市民新闻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和谐音,需要建立起应对市民新闻学兴起的健全机制,以避免新闻传播领域的“失控”和风险。

1.建立规范传播科技使用机制

传播科技的普及为市民新闻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博主们正通过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成为主流媒体的延伸。作为民意表达的新途径,博客在过去几年中对于政治民主进程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一方面,市民新闻学的出现使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衡,公众有权选择传播什么、相信什么;另一方面,科技的普及也使得相应的负面问题开始出现。由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网络道德秩序的保证就成为一个重大的难题。有一些人开始利用手中的传播科技,出于自己的利益进行“网络审判”。这都是传播科技使用上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2.传统主流媒体应持正确的心态

有人提出,很多新闻记者出于对博客和新技术的负面反应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即有时候读者知道得比他们多。新闻记者认为,他们已经被训练成向人们报道、过滤和阐释新闻的特殊精英,因此很难接受这样的观念:普通人也能够运用我们工作的工具来报道新闻。因此,在市民新闻学兴起的同时,传统主流媒体应保持正确的心态。一方面,要认识到博客不能替代传统媒体或者新闻组织,但市民新闻会给传统媒体提供有价值的补充。当一个主要的新闻事件未被市民新闻充分报道,大多数的读者将继续向主流媒体寻求新闻补充,这时博客等于给新闻记者提供了新的机会。博客上的新闻记者正在做他们在传统角色中不能做的事。另一方面,新闻记者不应当将博客看作是一个威胁。对读者来说,这不是一个二元的、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不应该把博客和传统新闻看成是竞争对手,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们在互相补充、互相交叉、互相竞赛。这样,才能使传统主流新闻与市民新闻都得到良性的发展,获得双赢。

3.市民记者也应尽力提高自身素质

市民新闻的缺点在于未必有人愿意长期提供新闻,或者都有遇到好新闻的机遇,也不是每个市民都接受过新闻传播训练,能写出有品质、符合要求的新闻。这与市民记者非专业人士的自身素质有关。因此,要使广大民众看到更多更高质量的市民新闻,市民记者本身也应该尽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传统新闻媒体与市民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对传统新闻媒体而言,设立新闻热线,大力收购重要新闻,或者定期不定期地搞市民新闻作品评奖活动,举办新闻写作知识大众讲座等都有利于推动这种合作,并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而对市民记者来说,这也是提高新闻专业素养的良好机会,也为自己获得更多传播乐趣提供了基础。

但是,用百花齐放、生态平衡的观点来看,我们希望市民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同台竞争、各展所长,它可以被传统新闻学认可而不应该被同化,可以被主流媒体接受而不应该被收编。对于它的未来发展和最终命运,我们虽然难以预测,但继续保持其草根本色和天真追求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