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13834100000032

第32章 尺度:媒介传播的本土性与全球性(4)

在新媒介时代,尤其是网络所营造的虚拟时空,使人们产生一种强烈感觉,即媒介影响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因为它们制造了一种虚拟的地理,正在改变对地方的认识。而城市,一直是具有鲜明地方感的物质象征,但全球媒介对于地方性的解构,制造出另一种城市空间形象。乡村与城市的边界进一步被消解。现代城市早已告别古代城邦用围墙来标示领地范围的历史,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双向进程中,道路与汽车等交通媒介改变了城市边缘的物质地理,但这远远不够。因为通信技术、传播科技所带来的变化更为巨大显著,物质的边界已经被弱化。在媒介地理中,真正的边界体现为接触与使用媒介的频率与程度,而不再是由现实的地理条件来决定。

一部分城市的兴起是因为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但如果物质资源耗尽,这些城市将会逐渐衰败。但在新媒介时代,仅仅依靠物质的资源与地理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开发相应的媒介资源,这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更是关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各种在场的交易需要消耗时间和资源,而电子与网络媒介使得这种交流方式得以根本改变。全球化媒介塑造下的城市会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多样性,社会交流则在更多的可选方式中寻找平衡。

伊托邦中城市的面目是流动的,依靠在电子空间和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交流来打造自己的形象。城市的碎片由新型的网络和电子媒介来连接,我们了解城市的视角,也逐渐由实质的地理接触,转为依靠各种沟通与传播的系统。当然,伊托邦并不完全是虚拟的存在,它仍然需要借助物质的地理资源来充实和建造流动的空间。所以,实质的地理布局、社会组织和人群关系,对于这个存在于媒介网络中的城市地理而言十分重要。正是这些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结合,才将城市形塑为一个更为生动的新地理样本。而这样的空间,也被卡斯特尔称为流动与地方纠缠而成的“混血城市”,它是由科技与通讯网络所串联起来的一个复合体。一部分人可以实现在虚拟世界中工作与交往,但另一部分人还需要在现实的人际网络中完成日常生活与交流。人们在作为新型媒介集中地的城市中,依靠电子连接构成的空间积累实质性的城市经验。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依托于城市而存在的媒介工业往往跨越了国际和地区的界限,将地方化和全球化结合起来。城市成为全球性媒介工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并由此发展出了“全球性媒介城市”(the world mediacity)。城市与文化之间的联系由媒介来完成。而全球性媒介与全球性城市之间,又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因为二者都是地方与全球化交融的产物。斯蒂芬·科拉特克(Stefan Kratke)等人对坐落在284个城市的33个全球性媒介产业的地理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全球媒介的中心,尤其是纽约、洛杉矶、慕尼黑、柏林、伦敦和巴黎等城市,它们被认为是全球性媒介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大型媒介集团的成长会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这便是城市、文化与媒介之间的地理逻辑(geography logic)。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全球性运作的媒介产业与其他产业对于城市而言,同样具有影响力,因为前者进行文化生产的同时,还制造出了全球性的文化市场,这个市场就将大量城市集结在一起,形成壮观的文化地理网络。

“全球化的历史还在不断的演进之中,因此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如果可以像哈迈什·麦克雷那样将经济上全球化区分为“旧式全球化”和“新式全球化”,那么以中美电影生产和经营为例就是:媒介旧式全球化是美国媒介用自己的平台和技巧讲自己的故事,或者用自己的平台和技巧讲中国的故事,而媒介新式全球化则是两国媒介在外来投资的基础上用最经济的平台和最适合的技巧向对方讲述最感人的故事。

这可能有点理想化,事实可能正如詹姆逊所说,全球化导致了一种传播的幻觉:世界范围的差异被抹杀,空间的同质性必然胜过根据全球空间所想象的一切异质性。人们往往认为全球化便意味着同一性,人们对资源能够公平地掌握,所有地区都可以平等地实现现代化或者后现代化。实际上,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构建的是政治、经济、文化与媒介的新秩序。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观念上和实践上的现实。对于城市而言,全球化是一种模式的重构。当今的城市发展被现代化的通讯与高科技所支撑,传统的城市概念逐渐发生变化,城市的边界和城市生活的意义开始消解。城市本身的物质性质与功能,被新的传播科技所构筑的幻象所取代。

当城市的差异逐渐被淡化,边界也逐渐消逝的情况之下,如何突显本土性,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城市人群仍然是依赖城市的地方文化与地域特征来寻求心理归属,进行身份认同的。除了那些蕴含历史痕迹的古老建筑之外,城市地方感的塑造还通过城市媒介以及方言等方式来加以强化。新型媒介在消解城市物质地方感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媒介本土性。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

在世界范围内,媒体和文化产业占全球生产总值的7%,约为1.3万亿美元,这大约是全球旅游业收入的两倍,旅游业收入估计为6800亿美元。在美国,“从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真正的全球商业媒体市场的出现,国家媒体业发生了戏剧性的重新组合。控制全球媒体新系统的是30至40家大型跨国公司,而雄踞全球市场顶峰的是不到10家媒体公司,且其中大多数集团公司都把基地设在美国。”随着信息经济勃兴,媒介经济全球化浪潮将扑面而来。面对媒介全球化的强劲挑战,中国媒介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正视现实、迎接挑战,主动适应并服务于经济全球化和媒介全球化,争取生存空间、谋求快速发展。

1.媒介全球化与媒介竞争力

媒介全球化所指的是在媒介生产、传播和销售领域的实践行为,是一种对媒介经营活动应该是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媒介全球化对媒介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经营的跨国性。媒介全球化一方面是指国际媒介集团主导下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的大规模跨国性聚集和流动,另一方面是指各种文化和新闻、信息、娱乐等媒介产品的大规模跨国性聚集和流动,供应链日趋全球化,跨国贸易迅速扩大。通常,一家媒介公司可以为全球各地的媒介公司提供某种经常性文娱节目,而一家电视台播出的任何一天的电视节目又可能由全球各地的媒介公司生产和提供。

第二,媒介管理的开放性。科特勒(Philip Kotler)反复提醒美国企业:“全世界企业都在快速全球化,因此处于全球性产业中的国内企业就应该在机会丧失前迅速应变……审时度势在世界市场上确立自己的位置。”面对全球贸易人为障碍的逐步消除,中国媒介当然需要首先固守本国市场,但也应密切关注全球媒介经济,积极接纳各国社会文化,主动参与全球媒介经济竞争。

第三,时间管理的快捷性。新的传播技术已成为全球化的黏合剂,使跨国联系更快、更便宜,摩擦越来越小,世界的结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媒介管理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全球客户传递信息。同时,信息和知识的无国界性、无限传播和复制无损的特点,以及媒介即刻即知即传的速度,使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产品价格的制定变得十分灵活,满足受众需要的方式也更有针对性了。

第四,经营地点的全球性。媒介全球化是将世界看成一个市场、一个车间、一个商场。跨国公司走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媒介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活动,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式和贸易格局。媒介产品在最适宜的地方生产和销售产品,也有利于压缩成本、增加效益、减少风险、提高媒介运作水平。

第五,媒介竞争的凶猛性。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德·斯马亚说:“规模空前的全球化已使经济活动变得有点像一场战争。”未来的大众媒介中公共领域和社会大众服务的空间、意识会逐步缩小、淡化,媒介内容的娱乐化、世俗化、粗鄙化倾向将日益严重,社会成员中的“文化贫困”、“信息鸿沟”的现象可能更加严重,同时也对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了解公共问题、享受民主权利构成威胁。对此,赫尔曼和麦克切斯尼(Herman and Mc Chesney)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很大程度上,全球媒体网的特征是它以广告业作为财务支持以及彻底的商业化。”金钱至上可能导致众多媒体涌向几个最有前途的商业领域(如新闻、体育、音像等),结果“任何一家公司提供的节目内容与其他商业媒体所含的内容毫无区别。”事实已经证明:“媒体控制权的集中化导致出现了媒体集团及其所推行的消费文化的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