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主持人采编播训练教程
13834000000004

第4章 音乐总体形象感受能力训练(3)

三、巴洛克音乐

从大约1600年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指体大且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原用于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人们用它来形容当时一些新奇、怪异的建筑风格。这一时期,教堂和宫廷众多的节日庆典要求音乐家们为之创作数量巨大的各类体裁的音乐。

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繁荣,产生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器乐作品。这一时期器乐类音乐体裁主要有:奏鸣曲、大协奏曲、组曲、赋格曲。其中,大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器乐体裁之一。代表人物是维瓦尔第。巴洛克音乐两位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是巴赫和亨德尔。

1.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1)生平介绍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8-1743)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自幼从父学习音乐。15岁加入圣职,25岁成为神父。因为天生一头红发,人们叫他“红发神父”。

在他一生中,大约有40年的时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任职的修道院专门收容那些无家可归、逃学或者是受到虐待的少女。修道院成立了一个乐团、一个音乐学校——慈光音乐院。维瓦尔第训练这些少女,让她们发挥艺术潜能。他不仅当老师还创作作品,他们是当时威尼斯最受欢迎的乐团。维瓦尔第还带领乐团在欧洲巡回演出,风靡欧洲。

从文艺复兴开始,音乐从宗教转向多元化发展,维瓦尔第正是潮流的引领者。他勇于大胆实验和创新,改变了协奏曲的表现手法,一直影响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甚至是“音乐之父”巴赫。

有一个故事在维瓦尔第生前就流传着,说有一天他正在主持弥撒,突然一个音乐主题在大脑闪现,他立刻走下祭坛,进入圣器收藏室将旋律记下,然后回去再继续做完弥撒。因此,他被提报到宗教裁判所,被认为是疯子,从此禁止他再做弥撒。

晚年的维瓦尔第声名已去,穷困潦倒,一病不起。1743年,维瓦尔第客死在维也纳。他死去的当天就被草草埋葬在圣查尔斯教堂贫民公墓,与他同时埋葬的人中还有被处决的罪犯。几十年后公墓废弃,后人再也无法找到他的遗骨。

20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洛克音乐。当人们注意到维瓦尔第对巴赫耐人寻味的影响时,音乐界开始关注这位大师,他的音乐魅力也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

维瓦尔第不仅被称为“协奏曲之父”,还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创始人,还是优秀的小提琴家。代表作有《四季协奏曲》、《金翅雀》。

(2)代表作《四季协奏曲》和《金翅雀》

《四季协奏曲》(1725年)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是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春、夏、秋、冬每一首协奏曲均由快、慢、快三乐章组成,各曲均附有14行短诗,用音乐描绘出诗中的意境。《四季协奏曲》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音乐的特色和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最为著名,音乐旋律轻快愉悦,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茏;《夏》则出乎意料,表现夏天的疲乏;《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景象;《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

《金翅雀》(1729-1730年)是维瓦尔第一部非常令人喜爱的作品。他在作品中充分挖掘了长笛的潜能,以长笛的声音形象地模仿了金翅雀的啼鸣。金翅雀身上黄橄榄绿的羽毛、粉红色的小嘴,极其可爱。每当它迎着阳光鼓翅飞行时,翼端便发出黄色的光泽,宛然一个小精灵。

协奏曲的首尾两个乐章都是快板速度,音乐清新、活泼、可爱,长笛演奏出的轻盈而婉转的乐音,让人不由得想到叽叽喳喳的鸟儿,正在树梢间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2.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生平介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的一个著名的音乐世家。自他的始祖磨坊师父维特·巴赫在磨坊旁一边随着磨盘节奏,一边拨弄琴弦算起,到巴赫为止,31位家族成员中,有28位从事音乐工作,可以组成一个管弦乐队,因此“巴赫”这两个字等同于音乐家。

巴赫10岁时失去双亲,随后由他的大哥抚养。他的大哥是教堂管风琴师,教导巴赫弹奏管风琴和大键琴,为他打下了演奏键琴乐器的基础。此时的巴赫已经表现出对音乐的酷爱和天赋。

巴赫的一生比较平稳,有过两次婚姻。21岁时,巴赫与他的叔伯二妹结为伉俪,他们一共生了7个孩子。但是,当巴赫35岁时(1720年)妻子不幸去世。翌年他再婚,他的第二任妻子又给他生了13个孩子。他共有过20个孩子,11个死于孩提时代。巴赫终身埋头于职务、演奏、创作和教育,但因为他追求完美的性格不易与人合作,所以常换工作。有时为了听别人演奏,他要徒步400公里,可以说他为了音乐到处奔走流浪。

他先后担任过宫廷和教堂乐手和乐长,最后在莱比锡教会学校任职直至逝世。巴赫一生写了大量乐曲,有着惊人的创作力,有200多部康塔塔、2部受难曲、5部弥撒曲、23首协奏曲、17首钢琴曲、2册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经文歌、清唱剧、管风琴曲、室内乐和管弦乐曲等作品。在吸收欧洲其他国家音乐风格的同时,努力发展德国音乐的传统,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民族所经历的痛苦、磨难以及对宗教的虔诚的深刻的哲理性的思索。同时,巴赫又将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带入精致成熟的境界,所以,他的音乐又有着典雅、恬静、高贵的风格特色。他作为虔诚的新教徒,通过宗教体裁抒发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和同情,对和平、幸福的渴望。

巴赫在世时并不引人重视,作品也没有广泛流传。在其去世后,其作品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贝多芬见到巴赫手稿后,说:“这哪里是小河,这是大海啊!”巴赫在音乐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后人从他的作品中得到的启迪是无法估量的。在他死后多年,特别是19世纪初,他的祖国才像发现了新的珍宝一样,重新评价巴赫,称他为“德国民族的骄傲”、“近代音乐之父”。

他的代表作有《勃兰登堡协奏曲》、《圣母颂》等。

(2)逸闻趣事

①巴赫与数字14

18世纪,人们非常喜欢智力游戏,重视数字的代表意义。巴赫对此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从1740年起,巴赫就想加入一个音乐研究院,但当亨德尔成为第11个会员时,他还是没有参加,因为他想成为第14名会员,就又等了两年。巴赫的名字Bach,在英文字母中排列为B:2、A:1、C:3、H:8,加在一起是14。他的全名Johann Sebastian Bach,全部加起来也是14。他的印章上镶着14颗珍珠,声乐曲好几个主题是14个音符。由此可见,巴赫与数字14关系密切。

②《郭德堡变奏曲》的由来

古代,失眠一直困扰着贵族们,那时没有安眠药,只能用催眠曲,而且还要现场演奏。

郭德堡是巴赫的学生,10岁时就接受巴赫的训练。后来他成为当时驻萨克森宫廷的俄国公使凯撒林的宫廷乐师,伯爵请他委托巴赫写一首安眠曲,巴赫欣然接受并很快完成。之后由郭德堡到伯爵卧室演奏,没想到伯爵躺在床上没一会儿就酣然入睡。这首价值300个金币的安眠曲,日后以郭德堡的名义发表,所以叫《郭德堡变奏曲》。它的原名为《有各种变奏的抒情调》,被誉为巴洛克时期变奏曲的巅峰之作。

③《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问世

巴赫在柯登宫廷担任乐长时,随亲王出游温泉,见到了亲王的表兄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侯爵。他对巴赫非常推崇,两人一见如故。侯爵请巴赫创作一首曲子,结果巴赫完成了6首著名的协奏曲献给侯爵。后人把这些协奏曲称为《勃兰登堡协奏曲》。当时巴赫36岁,他一生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魏玛时期、柯登时期、莱比锡时期。1717-1723年是柯登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峰。《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据说,音乐指挥家卡拉扬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听《勃兰登堡协奏曲》。

西方古典音乐中,有“3B”的说法——巴赫、贝多芬、布拉姆斯,而音乐之父巴赫的音乐更让后人赞叹。

在莱比锡宏伟的圣托马斯教堂外,耸立着巴赫的铜像。巴赫仿佛在思考问题,右手拿着乐谱,左手按向琴键,而左边口袋翻出在外,代表巴赫当时身无分文。教堂内有巴赫的坟墓,坟墓上总有鲜花摆放,教堂外的巴赫博物馆回荡着巴赫的作品,馆内展示着巴赫的手稿和生平介绍,以及古铜琴、大键乐器。在教堂内,还可以买到不同音乐家演奏的巴赫的作品。

1977年,美国发射的宇宙飞船“旅行者二号”携带了一封给外星人的“信”。这封“信”是一张120分钟的镀金铜质唱片,名为“地球之声”。唱片中收藏了一些代表人类文明的影像和声音,其中就有巴赫3首作品。

3.乔治·弗里德利克·亨德尔

(1)生平介绍

亨德尔(1685-1759)出生于德国的哈勒城,他违背了父亲盼望自己成为律师的愿望,成了一位音乐家。他在意大利结识了很多音乐名流,还广泛学习了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的音乐文化。后来他就职并定居于英国,当时英国的各项殖民事业达到顶峰,但缺乏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家。

亨德尔很重视英国社会新的艺术趣味,创作了大量歌剧。他的作品结构宏伟,风格简洁、明快。他在英国组建了皇家歌剧院,其歌剧多取材于古代历史和神话,曾一度轰动英国社会。后来,英国的舞台上出现了一种针砭时弊的用英语对话、并配上流行曲调的歌舞剧。加上英国人对意大利歌剧的厌倦,亨德尔屡遭失败,剧院濒于破产。亨德尔受到嘲讽和挖苦,但其德国人的坚强的意志力使其在清唱剧中获得了新生。他从《圣经》中吸取营养,选用的题材广受英国民众欢迎,配上气势雄伟的领唱、合唱,以前所未有的英雄性与史诗性,引起民众的强烈共鸣。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等大型管弦乐合奏曲,也都有其雄浑、强劲的特点。

亨德尔是德国人,但其在英国的创作生涯长达50年,英国人称他为“篡位者”和“大协奏曲之王”,他被英国封为民族音乐家。遗憾的是他晚年双目失明,死后被隆重葬入英国名人墓地——伦敦西敏寺大教堂的南耳堂。代表作有管弦乐曲《水上音乐》和《焰火》等。

(2)代表作《水上音乐》

《水上音乐》又称《水乐》、《船乐》,是一首管弦组曲。传说,是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为新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乐”的美名。《水上音乐》共有20首小曲,现在我们演奏和听到的《水上音乐》已经不是亨德尔的原作了,那是后来英国曼彻斯特的哈莱乐队指挥哈台爵士为近代乐队所改编的乐曲,共有六个乐章:快板、布莱舞曲、小步舞曲、号角舞曲、行板、坚决的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