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网络传播实务
13833700000008

第8章 网络传播原理(6)

首先,节点是通过数字互动媒介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用户,具体是指在网状结构的媒介平台上,每一个使用这一媒介并利用媒介本身的互动、联结功能的网络用户,他既是网络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再次传播者,能够按照自己的信息组织、处理和发布方式,遵循网络媒体的技术规则和传播规律参与网络媒介的内容生产过程。以节点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形式就是节点传播。在这种传播形态下,传播者和受传者具有平等的地位,二者之间的身份转换极为容易。集传播者和受传者双重身份于一体,这是网络环境下传播节点最为重要的特点。

其次,节点是参与信息互动的用户及其呈现给其他用户的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在基于互联网这类可以实现双向传播的技术媒介里,每一个用户既是节点的实体,用户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活每一个节点;同时又是节点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其他节点的互动生产新的信息,因为在后麦克卢汉主义看来,人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互联网的内容。

节点传播在以互联网运营商为信息发布主体的Web1.0时代就已经存在,如果用户对于某些内容感兴趣可以通过复制文本或链接的方式转发给其他人甚至对讯息做出评论,但在这种以门户网站模式为主的网络环境下,用户的自由度和传播空间受到很大限制。真正让节点传播以规模化的形式呈现其在传播方式上的特点的则是在Web2.0时代,对这种传播形态的典型描述就是“用户生产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s)或“用户创造内容”(UCC,user created contents),即用户自发生产或创造的内容,或者是基于网络媒体既有内容而生产或创造的新内容,论坛、维基百科、博客、微博等是几种比较典型的节点传播形式: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言,都可以发表评论,都可以成为关注者和被关注者。在信息的纽带作用下,信息网络不断地扩大和延展,显示了这种传播方式的无穷生命力。博客以博客页面为载体,以博主的个性化表达和博文的群体化传播很好地诠释了节点传播的意义和价值,是实践节点传播理念的典型产品。经过垂直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合力推动,博客在今天依然呈现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它的对于传播主体观点的完整化表达和围绕博主观点讨论文本的结构化呈现以及若干作为补充功能可任意添加的插件,都使其具有了微型网站的架构,博客因此而被称为是个人网站。微博客从2006年开始运营,用户可以通过PC和手机终端传输精练文字(一般限定为140字)到微博客网站上,吸引追随者与其互动,形成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用户参与的低门槛和信息呈现的即时性,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方便地追随他人,也容易吸引其他用户追随自己,彻底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是节点传播最为典型的形式。

而由节点形成的传播网络,是一个与传统媒体的“中心-边缘”模式截然不同的无绝对中心的发散网络,即“去中心化”网络。

在这张由用户相互连接和互动所组成的网络里,每一个用户都成了信息交织的复杂网络上的一个个节点,既接收信息,又发出信息;既与相邻的节点发生联系,又可以与无限远的节点实现沟通。这个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在结构上非常相似,但与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这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网络,驱动网络运行的是以人为主角的节点。

2.节点传播的传播学分析

结合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一传播方式带来的新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1)传播者。传统媒介的传播主体是大众传播媒介,即电视机构、报刊社等,一般都是具有垄断身份的集团或政府机构。这些集团或机构将精心制作的内容通过大众媒介向受众传播,是典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而节点传播的主体是每一个有能力进入网络媒介平台上的个体或组织,是媒介的用户。他们依靠的是个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将自己主动创造或受其他节点激发而反馈的内容传播给其他人,尽管也存在向多人传播或多人向一个节点传播的情况,但通常体现为直接的“传播—反馈”过程,属于“一对一”的传播。

(2)传播载体和渠道。传统的传播渠道是指大众媒体与受众沟通的物质形式或物质渠道,如电视机、报纸或者杂志等,节点传播的传播渠道尽管也必须依赖沟通的物质载体,如电脑、手机等,但由于这种传播形式最大的特点是“互动”,因此,得以互动的装置及互动界面是必需的。电脑除了要有主机外,还必须有与界面互动的输入设备——鼠标(或类似于鼠标的其他装置)和键盘。手机的输入设备为键盘或手写笔或触摸屏。同样,目前正在积极发展的数字电视,作为互动界面的电视机除了具有传统电视机的基本功能外,还必须有可以点击发送信息的按键,这在新出厂的数字电视机遥控器上已经出现。所以,节点传播在渠道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要有双向传输的通道,这是新的界面传播机制形成的物质基础。

(3)传播内容。传统传播媒介的内容是经过专门的机构层层编辑制作完成的,特别强调媒介的“把关人”角色,传播的内容代表特定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相比之下,节点传播的内容则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每个节点传播的内容只代表单个节点的价值取向。参与传播的每个节点自己对自己的内容负责。这种没有传统媒介传播机构经过层层把关后传播的内容似乎缺少责任意识,因而显得琐碎、凌乱甚至低俗,但在节点传播网络里自有一套筛选和过滤机制,这种机制与传统媒介不同,它不是事前的过滤和把控,而是事后的纠错和制约。在以反馈作为衡量节点传播能力和范围的网络媒介环境下,过于琐碎、平庸、低俗的内容注定不会受到太多的关注和支持,反馈质量自然会受影响。和任何传播形式一样,节点传播也同样会受到社会伦理和平衡机制的制约,绝不会像保守人士想像的那样混乱不堪。受传播机制所限,节点传播的内容总体上难以达到传统媒介那样条理清晰、逻辑严整并有很强的形式感,但恰恰是这种自由的方式更容易产生有创造性和新鲜感的内容,而这常常是传统媒介中所缺失的。总体上,节点传播的内容更加繁杂,既有朽烂的鱼目,又有鲜亮的珍珠,是相对于传统的宏大叙事内容的“微内容”,即用户上传到网络媒介上的任何数据。

(4)传播对象。传统媒介的传播对象是媒介传播机构主观设定的目标受众,因为传统媒介难以有效识别媒介接收对象,往往以受众群体最大化为传播目标。所以在信息传播上最大的特点是“强迫式”传播,不管受众是否需要、是否接收媒介传播的信息,传播机构强行将内容推送到受众面前。与此相反,互动媒介的传播对象相比起来要精确得多,它不以受众群体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追求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节点传播的信息到达的往往是相关群体,强调信息的关联性。这与信息传播的方式直接相关。一个节点向另一个节点主动传播信息时,往往会在了解接收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尽量避免打扰对方。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传播前往往会去征得对方的许可,这样就能极大提高传播信息的有效性,这是节点传播的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下一个节点主动向上一个节点索取信息,即如果甲节点的信息符合乙节点的要求,乙节点会主动获得信息。数字媒介的发展为这种“牵引”式的信息采集方式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搜索引擎”就是这样的技术,它在理论上能将网络媒介中所有与某个主题相关的信息都搜索到,这样,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标签”都有可能被其他节点识别并发生关联。概而言之,节点传播的受众界限很难划分,节点与节点之间互为受众,这也是节点传播网络越来越密集的重要原因。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无法笼统表述,要根据每一个传播行为的具体传播过程来做判断。这在大众传播领域更是千差万别。但在节点传播领域,由于强调信息传播的关联性,传播行为追求的是有效性并有相关的识别技术做保证,因此,节点传播相比于传统的媒介传播而言更有效果。

三、界面传播

在了解界面传播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界面。“界面”(Interface)泛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汉语大词典普及本》2000年版),在物理、化学领域广泛使用,表示不同质物体间的接触面,如液体/固体界面。后来应用到信息科学领域,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信息源面对面的交汇处”。在信息传播领域,“界面”可以界定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关系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接触面,包括呈现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件(硬界面)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软界面)。具体到互联网界面,在硬件上包括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显示设备(电脑显示器)和输出设备(打印机),软件上则包括用户所能直接感知到的软件系统(主要是浏览器以及其他可视化软件)。事实上,我们对于计算机、互联网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其界面的认识,因为我们对于它们的体验几乎全部来源于这一赖以互动的界面。界面的存在是网络传播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人类基于互联网所进行的传播决定了网络界面的特点。

所谓界面传播,就是借助网络终端的硬件设备,在互联网软件系统支持下,用户基于互动界面传播、接收信息的行为。这与人类历史上既有的各种传播形态有很大差异,是一种全新的媒介传播行为。对于界面传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界面传播是充分体现以用户为核心的传播形式

网络界面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从互联网出现时的文字用户界面到稍后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再到今天的多媒体用户界面(Multi.media User Interface),每一次界面的升级都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技术的进步带给用户的是实实在在的效果,而其内在的逻辑则是对用户需求的满足,最大的变化主要不在硬件层面上,而是体现在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上。通过与电视机对比,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电视机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改变的只是电视屏幕的外观(黑白到彩色、模拟到液晶、凸面到纯平等),而在软件层面上的进化上却鲜有改观。互联网在软件层面的更新和完善时间虽然很短,但在巨大的技术能力支撑下,网络界面的进化方向就是不断缩小其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距离。

上图表明,当人类以击键、指点、触摸等动作通过多媒体人机界面向计算机发出指令后,高度智能的软件会从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库里调用与人类需求匹配的有用信息,以二维或三维的形式作用于人类的多种感官,不断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未来的网络界面将向多通道用户界面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界面方向发展,持续优化的界面将带给用户更优质的体验,用户也将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

2.界面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和作为受传者的用户之间在传受关系上是不对等的,报刊、广播、电视这几大类传统媒体都是以专业的媒介内容生产机构为中心,用户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无法有效地向媒介组织反馈。在整个媒介传播体系中,媒介组织始终处于传播网络的核心,用户则是散布于传播网络外围的边缘角色。而互联网界面不只是在技术层面上有进步,它还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户进入媒介流程的门槛,让用户拥有了媒介控制的手段,将使用媒介的主动权交给了用户。在传统媒体中,电视是进化程度最高的媒介形式,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与电视相比,在界面上存在着诸多比较优势,从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互联网界面的进化程度及用户控制权的提高。

比较可以看到,互联网互动界面的存在确实改变了用户在媒介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尤其是在用户参与互动上,人信互动、人际互动、人机互动三种互动方式不仅大大扩展了互动的范围,而且在互动的深度上也得以拓展。在这种传播环境下,传受关系的变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用户在面对专业媒介组织所传播的大众化的信息上有了更多反馈的机会和更多选择的空间,改变了被动的地位,传受关系趋于平等;另一方面,用户在与其他用户传收信息时,可以更多地进行互动,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定位在转换上非常容易,传受关系不再固化。无论是哪种情况,传播者和受传者由于联系渠道的便利而有了更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信,这有利于传受关系的和谐。

总之,界面传播为我们研究网络传播乃至泛媒介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使得我们能更好地以技术视野来透视网络传播的未来发展空间。界面所包含的不只是作为物质载体以呈现媒介内容的显示器(屏),还包括重新界定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软件,正是后者大大拓展了信息传受的范围,开拓出更大的空间,将人类的传播行为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

【思考题】

1.互联网的基础技术有哪些?

2.Web2.0的相关技术有哪些?

3.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系统包括的硬件有哪些?

4.网络软件系统包括哪几种类型?

5.计算机网络有哪几种类型?

6.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7.请描述一下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

8.我们通常所说网络传播中的互动包含哪几种类型?

9.应如何理解节点传播这一概念?

10.应如何理解界面传播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