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13833300000039

第39章 参考资料(1)

[1]周星:《电影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出版.

[2]周星:《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出版.

[3]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出版.

[4]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出版.

[5]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出版.

[6]周安华:《现代影视批评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出版.

[7]姚晓濛:《电影美学》,东方出版社1997出版.

[8]朱辉军:《电影形态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出版.

[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出版.

[10]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出版.

[11]罗冈、顾铮:《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出版.

[12]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当代电影分析》,吴佩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出版.

[13]布鲁斯·F·卡温:《解读电影》,李显立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出版.

[14]丹尼斯·谢弗、拉里·萨尔瓦多:《光影大师——与当代杰出摄影师对话》,郭珍弟、邱显忠、陈慧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出版.

[15]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出版.

[16]金天逸:《电影艺术的科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出版.

[17]周月亮、韩骏伟:《电影现象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出版.

[18]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出版.

[19]王迪、王志敏:《中国电影与意境》,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出版.

[20]克里斯丁·麦茨等:《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李幼蒸译编,三联书店2002出版.

[21]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出版.

[22]斯坦利·所罗门:《电影的观念》,齐宇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出版.

[23]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出版.

[24]蒲震元、杜寒风:《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出版.

[25]张凤铸等:《影视艺术新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出版.

[26]高鑫:《影视艺术欣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出版.

[27]陈默:《影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出版.

[28]胡克、张卫、胡智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出版.

[29]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安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出版.

[30]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出版.

[31]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2003出版.

[32]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出版.

[33]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出版.

[34]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出版.

[35]劳拉·穆尔维等:《电影与新方法》,张红军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出版.

[36]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的意义》,刘森尧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出版.

[37]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富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出版.

[38]安德烈·塔科尔夫斯基:《雕刻时光》,陈丽贵、李泳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出版.

[39]张卫、蒲震元、周涌:《当代电影美学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出版.

[40]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出版.

[41]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出版.

[42]王逢振:《网络幽灵》,宁一中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出版.

[43]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出版.

[44]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1989出版.

[45]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刘有元、罗选民等译,三联书店1991出版.

[46]鲁道夫·爱因汉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出版.

[47]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出版.

[48]谷时雨:《多媒体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出版.

[49]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出版.

[50]王岳川:《发现东方:西方中心主义走向终结与中国形象的文化重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出版.

[51]庞朴:《一分为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出版.

[52]毛峰:《神秘主义诗学》,三联书店1998出版.

[53]C·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蒋梓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出版.

[5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4出版.

[55]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出版.

[56]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

[57]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出版.

[58]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出版.

[59]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郜元宝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出版.

[60]安德烈·马尔罗:《无墙的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

[61]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出版.

[62]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出版.

[63]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出版.

[64]郜元宝:《人,诗意的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

[65]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思想概论》,三联书店1995出版.

[66]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三联书店1996出版.

[67]彭富春:《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三联书店2000出版.

[68]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1994出版.

[69]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97出版,第二版.

[70]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出版.

[71]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出版.

[72]刘小枫:《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学林出版社1997出版.

[73]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出版.

[74]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出版.

[7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76]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出版.

[77]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