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13833300000036

第36章 电影作为艺术的存在(4)

(3)性的解放与精神的迷乱成为影片的重要内容。二战后欧洲文化面临反思阶段,在文化上逐渐进入后现代时期。欧洲青年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抛弃、对未来的迷茫、对身体的发现和解放成为其主题,“要做爱,不要战争”在冷战时期成为响亮的口号,解放身体和性自由成为青年的反文化运动的极端反抗方式。法国“红五月”文化运动把这场青年文化运动推上了高潮。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如萨特、加缪、波伏瓦、福柯等走上街头支持青年的文化解放运动。砸毁教室、焚烧教材成为反传统文化的象征性行为。反对僵化的教育系统以免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之墙的一块规范的砖。《迷墙》的文化意义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彻底颠覆,这与当时的青年文化运动的主旨一致。一直到今天,性与身体依然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身体与文化运动连接在一起,平克少年时对女性进行窥视,青年时和妻子陌生相处,与妻子分开后性自由带来的空无感最后导致歇斯底里的情绪爆发,性自由导致身体的解放却使得精神更加虚无,精神危机仍然存在。压抑导致的歇斯底里最后以极端的形式爆发,在毒品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迷幻,破坏一切,砸碎一切,穿着类似党卫军的服装,剃着光头走向街头,进行暴力的法西斯宣泄,结果遭到“蠕虫”法庭的审判。荒谬的是,判决的结果是被处以撤除围墙。一切美好归于平淡,一切激情变成绝对的虚无,一切变得像鸡毛一样无意义地纷飞。

(4)《迷墙》展现了欧洲青年孤独、迷惘的精神存在。影片中诸多细节表现了人的存在的荒谬性,平克的妻子来见平克时对他说:“我是(婚姻)登记处派来的。”这表现了夫妻之间陌生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墙”造成的隔膜以极致的方式表现出来。作为摇滚歌手,平克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的困惑无法解脱。虽然在毒品的刺激下精神值得一提的是,“精神”的含义是双重的:生理性的精神和身体之间相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其实诊治的是生理上的精神,精神在这里其实和心理在一定意义上雷同。真正的精神是一种超越身体的人的灵魂的一种状态。毒品带来的亢奋其实刺激的是人的身体和生理意义上的精神,最后却导致真正的精神的进一步堕落。可以获得亢奋的快感,成为幻想的“精神领袖”实施暴力,最后仍旧要陷入一地鸡毛式的虚无空洞的精神存在之境。欧洲当时宏大的社会文化时空结构形成强大的压力造成境中之人的极大危机感。所以最后砸碎高耸的围墙成为共同的心声,当围墙倒塌的时候,不同肤色的小孩在一起玩耍,他们倒掉了瓶子中肮脏混浊的水,意味着隔阂的消失和新的生存场景的产生。

同时,《迷墙》的结构是想象时空按照内在的激情作诗性的跳跃剪接,平克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在影片中混合剪接在一起,过渡时按照动作、灯光、情绪的相似性进行连接,在想象中让意识自由流动,从而建构了能够带来强烈身心体验的电影审美四维空间。影片主体是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富有文化哲学意味的摇滚歌曲,按照歌曲组合画面和连接时空,形成狂放、激情四溢的审美四维空间,一般认为《迷墙》是MTV的鼻祖,《迷墙》导致一门至今影响深远的艺术形式的产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身心体验。内心的激情成为艺术形式狂欢的推动力,激情导致想象的爆发,从而组合画面和音乐。片首父亲战斗沙场的场面和学生运动的场面交叉剪辑在一起,两者形成对比,父亲与法西斯敌人战斗,而儿子与警察战斗,场面相似,父亲战斗的意义和儿子战斗的意义却完全不同,从而消解了当权者控制的意识形态的意义,虽然父亲战死得到国王的嘉奖。片尾少年的平克在刚刚结束战斗的战壕中寻找父亲的遗体,为父亲整理衣装,后来走到灰蒙蒙的教堂大厅中遇到了痛苦不堪的青年平克,魔幻的手法建构了诡异的艺术空间,时空结构完全摆脱现实时空的逻辑,自由地按照想象无缝融合时空,战争导致的伤害情绪和青年时期的迷惘情绪充盈电影时空。

电视画面成为电影中的一部分,交代了当时处于核战阴影、越战、民族矛盾等社会的宏大话题和时代气氛,社会时代的宏大时空进入个人的空间,电视——现代传媒文化的代表对个人的生存构成压力,平克在深夜里砸碎宾馆的一切,把电视扔下了高楼,在高楼上呐喊,表达了个人对宏大时空文化气氛的反抗。动画也成为影片的一部分,成为内心思想情绪的能指,诗意地表达了平克对战争、女性、父亲、母亲、强权暴力的体会和理解。影片中的现实时空随时跳跃到精神时空之中,电影中的影像发生种种诗意的变形,现实与想象的交叉产生了迷幻的艺术效果。个人的生存时空和宏大的社会时代时空结构诗意地融合在一起,建构了《迷墙》独特的时空结构。

最后,《迷墙》带来一场艺术形式狂欢,其电影语言成为音乐/诗歌电影的典范。《迷墙》是以音乐为主体的电影,音乐是情感语言,结合充满哲理意味的歌词给人以纯艺术的体验。贯穿始终的摇滚音乐给人美的享受和哲理的领悟。全片没有一以贯之的情节,没有现实时空的长段事件。现实只是作为精神的引导存在,现实影像、想象影像交叉出现,从而导致一场电影影像的狂欢。极端情绪化的结构方式使得影片结构复杂多变,按照想象的逻辑呈现影像,展现电影作者的精神世界:形象、情绪、意念、冲动、潜意识、本能等。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达到极致,远、全、中、近、特景别变换多样,仰、俯、平视根据艺术气氛渲染的需要进行选择,剪辑的节奏符合音乐的内在节奏,过渡采用动作、情绪、画面相似连接,自然流转吻合精神时空的想象逻辑,音乐与画面的对应结合形成巨型的音乐电影结构。《迷墙》的电影语言完全根据艺术表达的需要进行选择,从而有效地构建了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电影的语言成为精神的想象能指,从而成就了一部艺术电影的高峰之作。

第三节真理之境的电影:电影的本真存在

电影可以展示人类存在,此在是世界中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通过这种存在方式可以展现整个世界的存在。所以,电影能够向人类展现世界的本真存在。此时的世界是此在的在世之界,也就是反映于人类的世界。由此,电影就获得了展现真理之境的能力,因为真理之境是人类的智慧之光照亮的奥妙之境。电影与真理也就建立了关联。

电影的真理之境指的是通过展现生存之境和想象之境的电影呈现出来的人生本相和世界本真存在。这样电影就能获得一种“传道”作用,电影此时去除了人生遮蔽、世界假象,进入一种融和、本真的状态,观众从中得到人生启迪和至美享受。超越了在世之界和疏明之境的电影此时超越了有限的时空进入到无限的真理之境中,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带来人生体验的自由,这是一种高峰体验。

真理之境是一种自由状态,真理之境是人类正确把握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迷误的本真之界。奥秘之境有物有象,人类在“恍惚”之中凭借感性和理性的光明抵达真理之境,在现代,电影作为光影艺术,在表现真理之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可以深层次地震撼人类的灵魂,启迪人类的智慧。

语言之本质就在道说之中,道说就是显示:既澄明着又遮蔽之际开放亦即端呈出我们所谓的世界。

电影作为海德格尔所谓语言之一种,有着极为丰富的语言方式和手段,它是人类有史以来的语言最为丰富的艺术。世界中的各种物质都可通过影像、声音的方式进入电影,获得一种艺术的存在形式。而且,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还可以用电影语言表现自己的审美精神。电影世界是一个在世之界和疏明之境共同构造的艺术境界。在这种艺术境界中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都能够展现出自己本真的存在,展现出审美特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通过声音和影像展现世界万物的奥妙。“天地与立,神化攸同”,在这种至美之境中,天地正气屹立,天地之神韵贯穿其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电影展现的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按海德格尔的说法,此在进入客观存在又退出客观存在,在进入之中把握领悟世界的玄妙,在退出之中不参与事物之存在,让事物如期自然地存在。这与“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一个道理,“有欲”就是有理解世界之妙的愿望,“无欲”就是不参与此在的意志以求反映事物本相。在电影审美四维空间中,世界以其本来面目呈现在人类面前,道的呈现以无名的状态进行,因为世界中一切在电影中都是按照其本相出现的,观众可以观照现象但是不参与事件的进程,不影响事物本身的存在,透过时空幕墙在场但不进入。这种观照的态度与海德格尔和老庄倡导的把握领悟世界的方式相通。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开篇《原道》中仔细论述了道与文之间的关系: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像;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相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为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典文论之集大成者,开篇《原道》阐释文之缘由,这第一个自然段可以说是整个著作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国古典文论的最重要章节之一。对于电影美学而言也极有启示。

刘勰的“文”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可以指文章、文采、文化、学术和事物的形状、颜色、花纹、声韵、节奏等表象。首先说明了天、地、人、文之间的关系,文是与天地并生的,有天地即为有文,天玄地黄即为文,玄和黄是天地的颜色,是天地的表象,也是天地之文。天圆地方、日月叠璧和山川焕绮等自然景观都是世界的表象,在这里理解为道之文,也就是道的外在的表象。于是,自然的表象和人文艺术的表象便建立了一致性,都是属于“文”,都是属于与天地同生的文。所以,文就具有极大的价值,文在世界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自天地生便有文。山川焕绮是自然之文,文化艺术是人之文。在天地之间,人作为第三个元素出现,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天与地构成宇宙,形成人所生存依赖的世界。天地孕育了人,人是天地的精华,是万物之灵、天地之心。天地万物的表象都展现在天地之心中,人摄取万物,构成心灵世界,万物的表象融会在人类心灵中生成新的表象。“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这阐明了人之文的产生程序,在天地风云际会所在——心灵中,人的神思运行,然后言语产生,因为言语是心灵运思的工具与媒介,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反映在心灵中也同样如此,语言产生后,文章辞彩于是衍生,这是一个自然的流程。天——地——人的三元结构运行,文是天地在人心中的反映从而形之于语言,再通过文章辞彩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