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13832500000070

第70章 后工业社会的广播电视艺术(2)

二、广播电视艺术越来越倾向于游戏化、娱乐化、无深度

后现代首先是以大众文化的方式出现的,大众文化代表的后现代的性质(平面、拟像、拼贴、戏拟)强调了游戏性质和解构性质。近些年来火爆荧屏的是游戏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如《幸运52》、《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美人关》等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游戏类节目中,被普通市民视为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各类明星受到种种‘虐待’,他们被迫喝冷水、遭棒打、被推下水池,当众尴尬甚至出丑,观众从中获取的娱乐在于这些行为宣泄了普通人既羡慕又嫉妒的心态;在于普通人通过展现自己与某一名人相类似的特点(形象、声音、举止等),而借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满足个人实现的‘幻梦’。”“各种知识竞赛的娱乐在于使平民阶层的日常技艺登上全国视野所及的屏幕,带来高度参与感与权利感”;“各种综艺晚会和体育节目的娱乐则来自大众的参与性观看”。这些娱乐节目和一些戏说类、言情类、搞笑类题材的电视剧一起,脱离了影视艺术长期存在的宣传教育功能,不再追求某种意义,不为宣扬某种真理、理想和道德而存在。

如一段时期在荧屏热播的《春光灿烂猪八戒》、《东游记》、《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等,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通俗电视剧和都市言情剧、游戏娱乐节目占据了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成为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当代人们的情感困惑、情感纠葛甚至情感闹剧,街里街坊的喜怒哀乐,警匪剧的杀人、侦破过程,无厘头的搞笑,婚姻速配游戏,各种选秀选美、“真人秀”充斥着荧屏,强烈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让人们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观众不想从这些娱乐节目或者通俗电视剧里学到什么,受到什么精神的感召和洗礼,甚至对那些稍有道德说教色彩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充满了厌恶和排斥感,人们排斥在电视机前思索和感悟,影视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被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于是,为了迎合受众的这种心理诉求,追求节目收视率和卖个好价钱,电视节目及电视剧制作者不断地在娱乐和游戏上下工夫,主题被淡化甚至无主题,电视文化的通俗性形态进一步得以延伸和发展。

电视通俗文化是适应现代都市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的需求,有强烈的商业性,其文化以时尚流行的“快餐”形式出现,用来满足人们短暂的精神消费。它往往具有娱乐化、商业化、批量化、泛大众化等特征。而且,电视文化越来越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和特征:拒斥和取消电视文化所透射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排斥、取消思想和理性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有时也取消感情的、审美的深度和力度。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消解精神跋涉,强化对世俗的认同。

在一些节目中,意义和价值被逐渐淡化以至不见了,所提供的只是轻松、娱乐、荒诞和黑色幽默等“能指”的无尽狂欢。

其二,夸大影视文化的图像作用,消解了人们的再创造能力。

电视媒体客观上把电视画面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出现了以感性消费代替理性消费,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的倾向。电视向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常年推销简便廉价的“文化快餐”,如近些年来大量改编拍摄的系列电视剧就很典型,或把历史游戏化,各种戏说剧、荒诞剧、轻喜剧大量出现,青少年观众和文化启蒙初期的观众在看了这些经典的形象化节目后,谁还再去精读文本呢?它导致观众把其他文化欣赏时的静观细思变为瞬间即刻的感性直接反应,结果画面、声音等能指的电视符号和所指的对象是直接同一的了,是一回事,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审美距离消失了,意义价值生存空间被挤压成一个个平面。

其三,节目的模式化。

无论好莱坞的动作大片、港台的言情剧,还是海派电视剧的“婆婆妈妈、弄里弄外”的家庭化倾向,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都是一种俗套、旧瓶装新酒,都有自己成功的被观众熟悉认同的固定模式。观众在这种模式下制造出来的节目里,很快能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找到契合点,满足自己习惯的趣味,并被这种模式所征服。

其四,自我的再度迷失。

当今时代,受众获得了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高度选择权和参与权,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并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

三、广播电视艺术创作多元化,且极具个性特色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崇尚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文化思潮,它有效地解构和消解了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高度政治化的文化专制主义。因此,后工业化社会的影视艺术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们打开电视,发现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应有尽有,电视节目突破了以前传统的新闻、专题、文艺的固有模式,出现了许多新的电视艺术种类和节目。观众变得越来越挑剔了,他们的欣赏口味也五花八门。首先从性别来看,不同性别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不一致。据《2003中国电视收视年鉴》调查显示,2002年男性观众在体育、专题、新闻、电影、动画节目上付出的收视时间要多于女性观众,而女性观众在电视剧、音乐、娱乐节目上付出的收视时间则多于男性观众。其次,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也各不相同,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倾向。为迎合这种需求,电视节目分类越来越细化,逐渐呈现出“小众化”趋势,频道专业化渐成规模:如中央电视台的体育频道、电影频道、电视剧频道、新闻频道、戏曲频道、科教频道等;湖南卫视打造的娱乐特色频道,湖北卫视打造的公益特色频道,江苏卫视打造的情感特色频道,重庆卫视打造的公信特色频道,广东卫视和浙江卫视打造的财富特色频道,等等。

朱光烈先生在《飞在前面的“凤凰”》一文中提出,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离散?整合,这个总趋势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规律。离散就是多元化、小型化的发展。“文革”之后,中国电视逐步分化为中心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文化、高雅文化和大众娱乐文化,这对过去来说就是一种离散。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形成合力,进行一定阶段的整合。按照朱光烈先生的这一论点,中国电视的多元文化并存发展,包括生成各种新的节目形态,以及不断吸收外国电视文化中的新的优秀元素,就是一种充分的电视文化离散过程。它为今后不断的电视文化重构做准备,是文化重构的材料。文化离散不充分,文化重构就不能进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作为后现代文化的标本,它本身就是多元文化重构的产物。它也只有以多元文化和多层次文化的面貌出现,才能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需求,才能实现更高层面上的整合。而多元化和个性、特色又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没有特色的节目很难在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中求生存。

四、广播电视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交融、冲突与发展

杰姆逊在自己的文章中一再指出,后现代的时代就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全球化,是由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的“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引起的。文化学家们认为,文化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世界文化市场的这一现象。后现代时代表现为:以电视和电脑为主导的新的信息方式导致的信息全球化;以资本跨国流动为其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以消费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趣味全球化;以网络、电影、电视、录像、歌曲、服装、饮食、旅游、广告等形成文化工业和流行模式的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私有化、解除管制和科技汇流,造就了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著名的媒介集团。在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索尼、TCL、环球和日本广播公司等九大传媒巨头的带领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西方大型传媒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加快了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步伐,千方百计抢占新的市场。外国传媒集团看好中国的广阔市场,纷纷落户中国,如星空传媒、华娱电视等,使中国原有的传媒业格局将面临调整。

近些年来,电视文化全球化趋势已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特别对电视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在不断交融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冲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继续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同时,在文化领域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它通过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电视节目向全世界传播美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形成世界范围的主流文化,而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则被挤压到非主流的“边缘文化”境地。1993年,美国影视片对欧共体12国的出口额是37亿美元。当年法国影院上映的美国影片的票房额已占60%,而法国影片在美国的票房额只占0.5%。海外电视市场对美国电视节目的需求又给美国电视业注入了活力。据有关方面估计,由于数字电视台的开办,将需要更多的电视节目。国际电视节目市场正以每年30亿美元注入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

参加戛纳电视交易会的人士说,欧洲对美国电视节目是很欣赏的,一些主要广播公司在黄金时间安排播出美国系列剧,如《纽约蓝警》、《X档案》、《辛普森一家》和《谋杀》、《好友记》等。美国各制片、发行公司的游戏节目、谈话节目等发行量也日益上升。一小时的行动剧在海外每集可售50万美元;高层次的情景喜剧每集可售25~30万美元。仅华纳和特纳两家公司,约销售3.5万小时节目,占美国在海外电视节目总销售量的25%。总之,后工业时期的广播电视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交融、冲突与发展,“不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在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乃至主权国家与跨国公司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要防止文化保守主义,积极参与到世界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当中去;另一方面又要警惕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既接纳现代性又保持民族性的文化整合,既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又维护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