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13832500000011

第11章 广播电视艺术学方法论(5)

具体说来,接受美学基本的理论主张包括:其一,把艺术研究的注意力从作品文本转移到接受者的接受和反应上,聚焦在接受者对作品文本的内容系列的复合解说的反应上;其二,艺术作品的文本并非是一个已完成的封闭结构,而是开放性的,它向所有接受者开放(艺术作品的意义其实是众多的接受者个人的“产品”或“创造”);其三,艺术作品文本不存在某种“唯一正确的含义”,没有唯一正确的接受理解。某些对于作品的一致意见或解说的一致性,只存在于特定条件的某些接受者当中;其四,接受美学着重分析的是形成接受者反应的主要因素,文本提供的内容与接受者个人主观反应之间的关系等,如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其五,接受美学还以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概念为工具,分析读者的反应,如用“抵抗机制”分析读者如何抵制作者对他的影响。

将接受美学的方法运用到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不仅仅是简单地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研究广播电视艺术,而是从根本上将研究的立场与观念转移到受众的接受当中来。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抗艺术研究的现有秩序与立场,特别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艺术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接受者的积极的、参与性的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艺术的创作和接受,诸如此类,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无疑都具有积极的启发价值。这一方面显示出在西方科学主义、结构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人文主义思潮的又一次抬头;另一方面,也是对广播电视艺术研究中的技术至上、文本中心立场的一次有效的解构。事实上,由于广播电视艺术对于其受众有着非常高的依存度,尤其是广播电视艺术的特殊的接受方式,使得从审美接受的立场和角度上来研究广播电视艺术显得尤为必要,从而有效地借鉴接受美学的方法,拓展其研究界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其中,有些涉及广播电视艺术接受研究的领域,比如,关于广播电视艺术节目(栏目)的收视(听)率调查,关于广播电视艺术节目(栏目)的受众反馈统计,关于广播电视的接受过程以及受众心理研究等,无疑都需要接受美学的观念和方法的有效支撑。

同时,应该说明的是,虽然接受美学的研究影响广泛,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接受美学研究的一个前提就是受众至上;与此相关,广播电视甚至不可避免地形成“收视(听)率崇拜”,以至于漠视甚至取消了广播电视艺术所应该具有的引领人们精神、提升人们情趣的职责。因为接受美学所回避的是艺术审美的本质、艺术的创造属性等基本问题,在注重接受者的接受与反应的同时,却又不免贬低和否定艺术作品文本的地位和意义,表现了它的局限性和理论弱点。因而,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中接受美学方法的借鉴无疑应该力求避免这种种缺陷与不足。

五、比较艺术学的方法

在艺术学研究当中,比较研究方法(comparative method)乃是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的文学艺术形态类型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就是所谓“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因为,比较原本就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然而,比较研究又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对象进行形态类比与异同评析,而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辨别其优劣。同一和差异是在各种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联系,这种同一与差异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

那么,什么才是比较研究呢?《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辞典》解释说: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方法作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早期是古典进化论学者的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他们不仅利用这一方法在不同的区域印证了文化的进程及结构,并且总结出比较研究方法的一些基本的原则与路数。

一般来说,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实质上乃是追求“同中求异”及“异中求同”,即要发现表面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或表面上似乎有明显差别的事物在本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事物的“求同”、“求异”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而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也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找出具有某种相同性质和类别的现象或事物;2.按照比较的目的将同类现象或事物进行编组,列举各自相对应的属性与功能;3.在此前的基础上,根据比较的结果而作出进一步分析论证,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此外,根据比较目的的不同,比较研究的方法还可分为历史比较法(historia comparison)与类型比较法(type logical comparison)两种。历史比较法在研究文化特质的分布及文化史的重建等方面广泛采用,在这些研究中,有人把比较范围限制得很窄,往往在一种文化形态之内,也有人把比较范围延伸得很广;类型比较法则需要同分类与归纳工作一齐进行,同时还要建立起一般的法则及规律,以探求文化现象的变化幅度。

确实,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这种比较研究方法有助于对各种类型文化异同的认识,有助于对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认识,但其主要缺点在于把文化要素和整个文化割裂开来(文化要素是属于整个文化的,也只有在整个文化中才有意义),并多少有点牵强附会,把一些表面相像但发生背景截然不同的文化要素放在一起。

与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相关联,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则是一门建立在比较方法之上,历史地分析、阐释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类同或差异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探究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强调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和内在联系。早在1827年,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Uilemain,1790~1870)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使比较研究的方法得以在文艺学研究领域确立下来。随着比较艺术学的发展,它已经形成了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在内的比较严密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