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13831500000065

第65章 元明清至今的文艺理论(3)

在叶燮看来,才、胆、识、力四者是不可分割的,是交相为济的。“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等作者之坛。”不过,四者之中,以识为核心。他说:“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鲁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若在骚坛,均为风雅之罪人。唯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安有随人之是非以为是非者哉!”叶燮认为,才、胆、识、力对于作家,“虽有天分之不齐,要无不可以人力充之”;即以他最看重的识来说,也可以通过道德修养和学习经书——“其道宜如《大学》之始于格物;诵读古人诗书,一一以理、事、情格之”——来培养和提高,以补充先天的不足。

上述叶燮关于艺术家创造力的学说,有几个显著的优点:

第一,他不是把艺术家的才孤立出来,加以绝对化,等同于艺术家的创造力,而是要求才要和胆、识、力结合在一起。这充分说明了艺术家的创作力不仅仅是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传达能力,还包括辨别是非、自由创造的能力。

第二,叶燮承认人的天赋有差异,但不能完全把艺术创造力归结为天赋。另外天分虽不济,但可以人力来弥补。

第三,叶燮的才、胆、识、力之说,处处贯穿着对于传统封建诗学那种把艺术创造禁锢在封建礼教、诗教的规范之内的教条主义、蒙昧主义的强烈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也就是李贽的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理性主义的精神。

第四,叶燮对才、胆、识、力的分析,最后归结到对客观理、事、情的创造性的真实反映。这就把艺术创造力的概念和艺术真实性的概念统一了起来。

【刘熙载】

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清文学家。有美学著作《艺概》一书,辩证地探讨了诸多的美学范畴。

咏物与咏怀

在艺术的再现与表现关系问题上,刘熙载强调咏物(再现)与咏怀(表现)的统一,要求艺术家应该力求做到亲知亲见、体物入微、事理曲尽、物我无间。艺术家对所描写的生活,必须有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而且要有情感体验、情感交流,做到物我无间,以至物我同一,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作品中把再现与表现统一。

按实肖像与凭虚构象

刘熙载把“象物”分为二,一是按实肖像,即模仿,一是凭虚构象,即虚构。刘熙载认为:首先,凭虚构象在艺术创造中有特殊的重要性。他说:“赋以象物,按实肖像易,凭虚构象难。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这就是说,凭虚构象,艺术形象的创造才是无穷的,无限多样的,而不是有限的、单调的。其次,按实肖像和凭虚构象一样,也需要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他说:“赋家之心,其小无内,其大无垠,故能随其所值,赋象班形,所谓‘唯其有之,是似似之’也”。这里,“其小无内,其大无垠”的赋家之心,实际上就是指艺术家的想象力。有了这种活跃的想象力,才能真实地再现艺术家所见到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形象。

真实与玄诞

刘熙载十分强调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他所说的真,一是要求主体方面的性情真,一是要求客体方面的物理真。他说诗可数年不作,但不可一作不真,并赞赏陶渊明与杜甫之真。

同时,刘熙载也不否定玄、诞、怪、奇的艺术,并不否定庄子、李白、苏轼这样一些浪漫主义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但他认为,浪漫主义的艺术其骨子里依然还是要有真,必须符合思想性的要求。

内容与形式

在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刘熙载的看法主要有两点:第一,形式不应该突出自己。第二,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一定的充实的内容而单独具有美,即所谓的文不能离开质。根据这种文质关系,刘熙载对文灭其质、情不称文、舍理而论文辞、离有物以求有章等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同时,他提倡艺术家应该尚实而不应该尚华,他说:“文尚华者日落,尚实者日茂。其类在色老而衰,智老而多矣。”这说明,注重形式的艺术家注定没有注重内容的艺术家有发展前途。

诗品与人品

刘熙载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的高低。因此他明确提出诗品出于人品的命题。他说的“诗品出于人品”,“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等,都是在强调诗如其人的这个观点。进一步说,艺术家首先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人品,才能写诗,这就是他所说的“尚才不如尚品”的解释。

用古与变古

在中国美学史上,正与变的关系一直是个激烈争论的问题,复古主义和反复古主义的斗争始终不断。刘熙载在这个问题上接受了叶燮的影响,强调“文之道,时为大”,强调“自我作古”、“自成一家”。

为什么艺术创作要因时善变?为什么要自我作古、自成一家?因为艺术所追求的是“真”,是“是”,为了追求真和是,就要敢于因时善变,要敢于自我作古、自成一家。这就要求在人类认识史和文化史上增添新的东西。所以刘熙载认为,不仅抄袭古人之说以为己有是陈言,而且识见一轮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也都属于陈言。

但刘熙载强调学贵实有诸己,强调自我作古、自成一家,并非可以忽略古人。刘熙载的主张是把学古、用古与变古统一起来。他说:“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典雅、精神,兼之斯善。”又说:“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这个关于继承与创新的看法,的确很有借鉴意义。

【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近现代国学大师。主要著作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等。

美在形式

王国维认为,美在于形式,“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所以,美是超功利的。他说:“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也。”“而以吾人之玩其物也,无关于利用故,遂使吾人超出乎利害之范围外,而倘恍于缥缈宁静之域。”他认为“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艺术的目的和人物就在于使人暂时超出利害的范围,脱离生活之欲带来的苦痛。所以他反对把艺术作为政治道德的手段,主张保持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据此,王国维认为,艺术美高于生活美。因为艺术美使人易忘物我利害的关系。生活中的美,必须审美主体摆脱利害关系来观照,这很不容易,非天才不能办到。但是艺术美就不一样,曹霸、韩干画的马,就是最贪心的人见了,也不会想占有作为自己的坐骑。所以王国维说:“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于是,王国维提出了艺术家观物的原则:“通古今而观之”。所谓通古今而观之,就是摆脱时空规定和利害关系,只观此物之种类之形式。

境界说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采用传统的词话的形式,其理论核心是境界说。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他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含义:首先,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其次,境界或意境,要求再现的真实性。最后,境界或意境,还要求文学语言能够直接引起鲜明生动的形象感。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做了各种区别,最有名的就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划分: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的这个划分,一直受人重视,也引起了很多的批评。最通常的批评就是:凡艺术都要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哪有纯粹的以物观物?哪有无我之境?

朱光潜也说,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实就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所以王国维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而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但是,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不如说是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

造境和写境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还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的观点。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这里,其实指出了王国维对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隔与不隔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又从审美鉴赏和艺术评论的角度,提出了一对重要的概念,隔与不隔。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王国维认为,作家所用的语言能把作家头脑中的意象充分、完美地表达出来,并能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如“池塘生春草”,就是不隔。作家所用的语言不能充分、完美地传达作家头脑中的意象,也不能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如“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便是隔,不隔才能有境界,隔就不能有境界。

【梁启超】

梁启超,近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有《饮冰室合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熊十力】

熊十力,近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冯友兰】

冯友兰,近现代著名哲学家。著作有《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宗白华】

宗白华,原名宗之櫆,字伯华。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等。

【朱光潜】

朱光潜,现代著名美学家,著作有《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谈美书简》《无言之美》《美学和中国美术史》。另外还翻译了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柏拉图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徐复观】

徐复观,现代著名美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精神》《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等。

【李泽厚】

李泽厚,现代著名美学家,代表作有《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中国美学史》《论语今读》《世纪新梦》《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