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13831500000029

第29章 艺术功能论

我以为,不是艺术本身具有什么功能,而是我们认为艺术有什么功能。因为,艺术有何种功能,不取决于艺术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对艺术的认识。美学家朱光潜在《我们对一棵古松的三个态度》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实用、科学、审美的三个态度,以此说明不同的主体在看同一个对象时,总有不同的认识。

同样,对于艺术,政治家、商人、艺术家等不同身份角色的主体在谈及艺术之功能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这种艺术功能的发挥,实则乃是由其提倡者的社会实力所决定。因此,艺术发展的很大脉络乃是对其功能强调的不同。我们今天也并非只从审美上谈艺术功能,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人都分别依据自己的利益来取舍,音乐家要旋律、政治家要意识形态、经营管理者要利润,大家各取所需。因此,在艺术功能论上,才有不同的学说、观点出现,如净化说、文以载道、兴观群怨、文化产业、娱乐至死、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为生活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等,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艺术的功能。

一、艺术的认知功能

艺术的认知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物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孔子认为艺术不仅能够反映社会民风,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现象。读《诗经》可以了解古人感情的直白浓烈,可以直观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可以体察下层人民的恨恨心声;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形象化地了解北宋的民风;读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能够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清末的社会状况,这些都说明艺术的确在对社会认知上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艺术由于其形象性、修辞性等特点,往往能够比一般的记叙性的历史作品更深刻地揭示社会现实、阐述人生真谛和反映生活广度。马克思在评价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萨克雷等人的作品时就认为,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再如,读曹雪芹的《红楼梦》,从其中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宗教、道德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乃至饮食、医药、园林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堪称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形象的百科全书。

历史有时候迫于政治压力,在记录的真实性上会打折扣;而艺术反倒因为其虚构的真实、叙述的隐晦,形式的审美,反而能够别具一格地深刻反映彼时代的状况。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社会小说《人间喜剧》时,认为从这里所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列宁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看成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因为这些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可见,人们在认识社会真实的时候,经常会在历史无力的情况下,求诸于艺术。

二、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之教化影响从而发生思想的变化。正因为艺术形象有着让人模仿的感染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都很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大教育家孔子就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的是诗可以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数则能把这种感发变为一种行为的规范和制度,而音乐则能陶冶人的性情和德行,通过艺术的方式,可以把善与美两个要素统一结合起来。柏拉图也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他就明确认为《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因为这些艺术作品会使人的理智失去控制、情欲得到放纵,因之,要把这些诗人赶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情感、欲望和理智一样,都是人性中固有的内容,同样有得到满足的权利,所以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快感”,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可见,无论中西,对于艺术的教育功用之重视,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

由此可见,艺术在参与塑造人的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之大。在艺术教育功能之发挥上,需要特别注意艺术形式的问题,否则把艺术教育变得只见教育,不见艺术,效果则反而适得其反。艺术学家彭吉象曾提出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艺术教育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也是为了要摒弃那些干巴巴的说教却丝毫没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事实上,只是停留在口号的高呼之上其效果未必就好,但若用一些相关题材的艺术作品来让受众欣赏,把内含的主题思想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则更容易让受众在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所要教育的内容。

三、艺术的娱乐功能

艺术的娱乐功能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获得精神的享受和心情的放松。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有得到正当满足的权利,艺术应当使人得到快感。他说:“消遣是为了休息,休息当然是愉快的,因为它可以消除劳苦工作所产生的困倦。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认为不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在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人们都承认音乐是一种最愉快的东西……人们聚会娱乐时,总是要弄音乐,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确使人心畅神怡。”

古罗马的美学家贺拉斯明确提出“寓教于乐”,这说明了艺术要重视教育的功用,但也从另一个角度承认了快乐才是第一位的,若无快乐,教育便无从依托,成了干巴巴的说教。

先秦的音乐美学名著《乐记》就明确提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这里更是直接就说音乐的本身就是为着快乐而来。

综上所述,艺术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本就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娱乐功能是艺术最重要的一个功能,追求愉悦欢快的心情本就是人之天性,视娱乐为洪水猛兽,当不足取。但是,若肆无忌惮地以娱乐为终极追求,过度地追求娱乐功能,甚至走向了娱乐至死的地步,则又过而不及。最恰当的莫若“发乎情而止于善”,若能做到始于快乐、达于智慧,善莫大焉?

四、艺术的经济功能

艺术的经济功能是指文化艺术由于其本身所具备的使用价值在社会分工时代能够被交换,并由此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过往,艺术理论界对文化艺术的产业功能总是有所忽略,一来由于我国历来对文化作为宣传、教化的工具性之非常看重,二来也是我国自身的社会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模式的制约所致。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民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文艺的产业功能终于被提到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地位上来。

对艺术的经济功能之重视、之发展,首先需要破除旧思想、旧观点。艺术本体之首要属性是审美,这毫无疑问;但艺术的创作、传播、欣赏等整个环节都是在社会经济体制中运行完成,社会经济体制若是市场经济,那么这艺术的创作、传播、欣赏都必然要带有市场经济的痕迹,离开社会环境的艺术运行体制当然不存在。因此,艺术只有审美功能而不具经济功能在现阶段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西方发达国家早就认识到了艺术的经济功能,并由此衍生出了一大批概念和产业集群。英国叫创意产业,美国叫版权产业,日本叫内容产业,名字虽不同,但核心概念和实体经济形态都无异。文化产业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已经起到了支柱产业的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全球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版权产业已成为当今美国最大、最富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从1996年开始,版权产品首次超过汽车、航天业等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出口额已达601.8亿美元;2002年美国版权产业产值达125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2%。

就我国而言,香港和台湾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而大陆在这一块则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对较快。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按可比价值计算,比2005年增长17.1%,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

若将艺术的经济功能进行解析,我们发现,能够充分行使经济功能的艺术品要么具有稀缺性,要么具有大众性。

前者如鲁本斯的油画《殴打婴儿》拍卖到了7350万欧元,凡·高的《加谢医生》拍卖到了8250万美元,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拍卖到了1.41亿美元,我国近现代画家张大千的《爱痕湖》拍卖到了人民币1.008亿元,北宋黄庭坚的书法《砥柱铭》卷更是拍卖到了3.9亿元,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这些作品都具有一个特点,就是独一无二性,悠悠千古,只此一件。

后者如迈克尔·杰克逊的专辑《thriller》以1.04亿张的销量达到全球第一,不仅在歌曲风格、MV风格上引领了潮流,更在音乐产业上创造了一个神话。

上述艺术的经济功能的不同实现特点,和艺术本体的构成介质有关。依赖于可垄断性介质构成的艺术类型往往就具有唯一性,这以绘画、书法、雕塑等为代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罗丹的《思想者》,这些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就在于其稀缺、垄断、唯一。即使被模仿,也不能被超越。

相反,在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环境下所产生的艺术品,其所依赖的展现艺术本体的介质并不具有垄断、唯一的特性,这以摄影、音乐、电影为代表。卡西的摄影作品《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丘吉尔》、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这些艺术作品往往是依靠不断被复制、传播、欣赏来实现其经济功能。只有在不断的复制传播中,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如果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尚有母版和复印版之分(毕竟,音乐磁带在多次的复制之后会有损耗),那么在现如今,作为数字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则不再有母版和复制版之鸿沟了,艺术的复制经济由技术催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五、艺术的政治功能

艺术的政治功能是指艺术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典型代表,可以行使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实际上,在有政治的社会中,根本就不存在不受政治影响的艺术。艺术总归会或多或少、或正或反、或明或暗地为政治服务。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刘勰说“文以载道”,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文艺要为政治服务,要为工农兵服务”,法国学者贾克·阿达利更是直接说:“和声的本质是美化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阶级斗争强烈的年代,利用艺术粉饰太平或者利用艺术来反抗压迫的活动更为频繁。《马赛曲》《国际歌》《芬兰颂》《义勇军进行曲》《格尔尼卡》《自由女神领导人民》,这些作品直抒胸臆,有着很强的政治性。

而在阶级斗争不那么强烈的年代,艺术的政治性一般则没那么明显,但依然要以不能触犯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底线,即使含有政治色彩的颠覆,那也只能是一种引导发泄型的适度颠覆。因之,可以说,艺术审美功能本质上乃是要求人对某种秩序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