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13831200000026

第26章 儿童剧(4)

(三)积极的成长观

成长,是一切生命根本的内在驱动力,而人的发展与成长,由懵懂无知的婴儿到成熟健全的社会人,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其间隐藏着诸多可能性。这就是说儿童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刻板式进行的过程,而是一个会被环境和教育等因素不断影响而变化的过程。儿童剧在表现儿童世界时,努力地表达出对儿童成长问题的思考,传递出一种积极的成长观主题,这才是对儿童的真正关怀和尊重。《好爸爸坏爸爸》是呐喊积极成长观的代表作:生为独生子女的点点包括点点的同学,放学后却最讨厌回家,因为回家没意思,要做数学题,背英语单词,弹钢琴……这群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气才稍稍冷一点,家长们就纷纷递纸条给老师,替自己孩子请室外体育课的假,生怕磕着了冻着了。可对于他们的精神世界,家长们却不假思索地视而不见。点点不愿意爸爸出差,爸爸却叮嘱他说:“你也不小了,该懂事了。”

点点去理发店理发,却总被理发师忽略,谁让他是个小孩子呢!爸爸的同事陈叔叔带点点去玩,却是去成人约会的咖啡馆。爸爸好容易回来了,点点因为在街边踢球将玻璃踢碎,毛衣被扣在那里,耷拉着可怜的小脑袋向爸爸跑去,爸爸却粗暴地责骂了他。这样的情节不令人愉快,却很真实并促人思考。于是,片尾的独白道出了创作者的心声:“点点闯了祸,可他怎么也不明白,偌大的世界,怎么都是属于大人们的呢?让我们所有的大人都为他们想一想吧,别让孩子们的欢乐只能停在进入梦乡的时刻。”尽管《好爸爸坏爸爸》中爸爸殚精竭虑的设计稿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但在接受电视台的访问中,在无数羡慕的眼光下,爸爸没有谈论自己的工作成就,而是诚恳地向点点道歉。这道歉是真挚的,虽然建立在点点“58分”过后的苍白之上,但有毕竟胜于无。

其实新时期以来的儿童剧在发轫伊始,很多富有才华的编导都在其中传递了积极的成长观,《爸爸妈妈和孩子》通过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折射不同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太阳有七种颜色》反映了独生子女壮壮的成长历程。实际上,儿童世界的核心就是成长:成长的坎坷、成长的见闻、成长的喜悦、成长的烦恼、成长的困惑、成长的得失等等,优秀的儿童剧不就是儿童一幕幕成长的万花筒吗!

需要指出的是,于儿童来说,成长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人类活动最深刻的倾向都是向着平衡状态前进的。表达最高平衡状态的理智乃是智力与情感的重新统一”。因此,以上三大类主题在儿童剧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将其分类阐述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剧的思想价值,事实上儿童剧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和情感意义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说,主题具有多义性。展示良好的操守是为了儿童更好地成长,这其中又蕴含着浓浓的爱,只是不同的儿童剧在表达时各有侧重罢了。

三、儿童剧的儿童形象

如果说题材是电视剧叙事的内容,主题是其叙事的灵魂,那么人物则是电视剧叙事的核心。一部儿童剧成功与否很大的关键便在于是否能塑造出鲜活生动、真实感人的儿童形象。所以对儿童剧人物主体进行分类阐述,能更好地理解儿童剧的叙事特征。纵观新时期以来的儿童剧,其人物形象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典型的榜样

榜样是指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而在我国学校德育评判体系中,多把榜样和榜样教育、榜样示范等同,“榜样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较之一般的教育更易于见效,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儿童剧中对儿童榜样形象的塑造既源于其承担的教育功能,也源于儿童的需要,因为儿童需要榜样,也离不开榜样。

新时期以来的儿童剧对于榜样的原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的榜样,即一些传记题材儿童剧中的主角,社会历史已经给予伟人、英雄等角色的肯定。如《少年毛泽东》中的毛泽东,《童年周恩来》中的周恩来,《少年英雄王二小》中的王二小,《赖宁》中的赖宁等等,这些英雄式的人物以崇高的行动和品德打动着小观众的心,也以生动的范例为他们指出具体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往往意志坚定,聪慧可爱,但又有着诸多的缺点,显得真实可信。如《小龙人》中那个幼小柔弱的小龙人,尽管还爱哭鼻子,但单薄的身躯里却蕴藏着坚强执著的优良品质;《水浒少年》中的虎娃,既莽撞又沉静;《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可又鲁莽、爱吹牛,几次三番的好心办坏事。而正是这些带有“缺陷”的非传统意义上的榜样,更容易引起少年儿童的共鸣。

(二)顽强的“苦儿”

儿童剧中所谓的“苦儿”形象多指那些弱小的,或受到精神上的摧残,或受到肉体上的折磨,或者兼而有之,本应处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美妙时光的儿童,却遭遇着颠沛流离等恶劣条件的摧残。如《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血色童心》中的楚楚,《小萝卜头》中的小萝卜头等等。“儿童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最容易受到伤害,塑造苦难的受伤害的儿童形象,最能将社会的苦难集中地表现出来。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说,幼弱、天真无助的孩子承受苦难、受到伤害,能醒目地揭露伤害的残忍性、非人道性,产生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而这样的孩子在逆境中,顽强地生存,其生命力也能激荡观者的心,从而引发从同情到钦佩的心理感受。还有一类苦儿形象是主人公不惧自身的悲惨遭遇,顽强地和命运的不公作斗争,如《无声的歌》中虽然聋哑却有着大山般情怀的元宝、《小小的我》中失去双手却坚持上学的栗欣等。这群身残志坚或者身世凄惨的儿童,他们有着斗士般的坚强毅力,具有不凡的人格力量。

(三)回归的“问题儿童”

我们往往将一些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儿童称为问题儿童。殊不知,在现今被扭曲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问题儿童”大有扩展趋势。《我们都是好朋友》中从大山深处来到浮华城市的曲光,因为不能适应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居然迷上了泡网吧、撒谎甚至偷钱,在父亲粗暴挥起的拳头下,迷茫而又消极地跑回山里去找爷爷,并表示不想再上学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中遭遇了与至亲至爱痛苦分离的孩子们,杰夫野蛮、环子倔强、孔臭蛋蛮横、李争冷漠、羊羊懦弱、玻璃美人疯癫,这些都是问题儿童。《女生日记》中的马加,因为父亲再婚带来了一个妹妹,母性亲情缺失与家庭地位不平衡而让他的性格内向而阴郁,于是他讲话结巴,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疏于与同学交流。这也是所谓的问题儿童,但谁知这是马加得不到爱、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呢。

“问题儿童”所谓的叛逆、发生不良行为,其实往往是他们受到现实社会的伤害后的一种本能的自我反抗。儿童还没有形成成熟而完整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挫折,遇到问题,更需要成人悉心耐心真心地指引与帮助。成人对于儿童所犯的错误,应该持有一种宽容之心,并努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世界各国的法律对于未成年人一般采取“教育为主、从轻处理”的原则也正源于此。因此,在儿童剧中,为了保证主题思想的向上性,价值宣传的正确导向性,问题儿童往往都会得到救赎,通过榜样或者周围人的教育走上“正途”,回归到现实社会所认同的正常轨道中来。比如曲光并没有被定位在一个弃儿、一个逃跑者上,周老师和同学们及时地将他找了回来,山清水秀的景色下,曲光终于敞开心扉,放下了不喜欢城市、不主动适应环境的固执,在与小伙伴们一起通过回收废品解决班费的过程中,蜕变得真诚大方。SOS儿童村孩子们的坏毛病在梦迪妈妈无私的关爱和伙伴们的帮助下慢慢痊愈了。马加也在同学、老师的帮助鼓励下,面对家庭的变故,勇敢地站出来挑起了抚养小妹妹的担子,并用自己弱小的双肩撑起了没有父母的家。

(四)解放了的顽童

所谓“顽童”,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调皮小捣蛋,也不是问题儿童,更不是劣童,而是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在顽童“顽”与“玩”的背后体现了儿童的生命冲动,是儿童心理能量与身体行为的释放方式。顽童的这种生机勃勃的活力给儿童剧带来了强大的自然吸引力,这种形象的塑造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儿童本真的一种尊重。《太阳有七种颜色》里的壮壮,《好爸爸坏爸爸》中的黄点点,《外国小孩中国爸》中的雅各布,《贾里的故事》中的贾里,《蜜里逃生》里的旦旦等均是其中的典型。《好爸爸坏爸爸》中一开篇就展现了一群顽童的形象,刚踏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因为点点的蝈蝈又叫又闹,跳上桌子,在教室里蹦蹦跳跳,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黄老师对这群脱缰的小野马束手无策。第二集《会飞的猫》中,点点和陈晨为了验证猫的确会飞,不顾丫丫奶奶的劝阻,真的将小猫咪从阳台上放“飞”下去。第三集《小小的世界》里,孤单的点点和陈晨龇牙咧嘴地吃着烤羊肉串,一边走路一边踢路上的易拉罐,对着公车上的小婴儿吼吼地大叫,将小婴儿吓得哇哇大哭……斜背着红书包,老是皱着眉头的点点以一种顽皮不驯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之上,但又是那么的率真可爱。

上世纪末播出的《蜜里逃生》,更是一曲顽童之歌。旦旦因语文期末考试没考到满分而不能出去旅游,既委屈又伤心的他无意间放走了爸爸实验室的蓝眼睛蜜蜂和试验培育的蜜蜂——WD蜂。在吃了蓝眼睛蜜蜂(蓝蓝)的一口蜂蜜后,旦旦竟然变成了一只自由飞翔的小蜜蜂,开始了他的奇遇:高兴过头,闯进云朵从高空摔下;遭遇了黑蚂蚁、大小螳螂等害虫的袭击;历尽艰辛找到了蜂巢后,遭WD蜂设计差点被判处死刑;获救后,旦旦和蜜蜂们一起劳动,也闹出了不少的笑话……旦旦看起来真是个惹麻烦的坏小孩,可他不过是个爱玩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他绝对是个善良、勇敢的好孩子。

顽童形象代表的是一种开朗乐观、敢爱敢恨、勇于反抗、不墨守成规的人生态度。顽童形象是儿童文艺创作中的宠儿,自然也应该是儿童剧创作中的骄子。它作为一类独特的形象,较彻底地体现了儿童世界的爱、狂欢、游戏、幻想等元素。机智灵活、恣意欢乐的顽童形象,代表着活力和理想,给观者一种情感的波动与震撼,一种激情欢快、酣畅淋漓的美的体验。

第三节儿童剧的审美价值

审美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求美”的活动,落实到价值上,便是落实到人类情感上,“审美价值与事物的物质功利价值相比,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审美价值简单概括为:人类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以作品形式反映世界的客观意义和存在功用,是一种通过主体审美体验所形成的精神价值,是对人的审美塑造。可以说审美价值是审美活动进行的前提,因而对儿童电视剧的审美价值进行概括是十分必要的。

一、童心童趣的儿童魅力

儿童的审美意识具有幼稚性,但是他们审美方式的单纯和感性化却能形成具有“儿童魅力”的审美形态。这种审美形态不仅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童心、童趣。

(一)“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纯真童心

儿童世界之所以不同于成人世界,在于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以一颗纯真质朴的童心去感知世界。早在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对“童心”就有这样的看法:“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童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最初一念之本心”这样的童心是一片尚未被异化的精神空间,是保存和生长着人类精神的希望之花。儿童剧所传达的这样的审美价值使其有着精神标本的意义,在审美上往往会给人一种超脱感。如《我要做好孩子》里金铃发自内心的善良与机智,孙磊的好奇心与不可遏止的创造力,都显示着未经雕琢的童心的清新。

再如《小小飞虎队》中一心崇拜飞虎队的虎子、大壮和小银,他们组建了一支小小飞虎队,第一个任务就是将日军头目野川的儿子喜郎骗出来饱揍一顿,孩子们用一条小黑狗果然将喜郎引了出来。但真正开打的时候,却个个面有难色,孩子的心灵里哪有什么你死我活的仇恨呢。而后来,小银和喜郎因为共同喜欢小黑狗,还成了好朋友,友谊超越了国别,超越了战争。这一切皆源自孩子们的拳拳“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