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13831200000011

第11章 青春偶像剧(4)

(三)绿色军营梦

军营,在西方影视作品中,多是表现男性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把军营作为青春偶像剧的故事环境,是中国内地特有的一种选择。以《幸福像花儿一样》、《士兵突击》为代表,故事都是以军营为故事大环境,因军队那种特有的封闭式环境与校园一样相对单纯,这类青春偶像剧中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与大学校园那种“同学式”的关系颇为相似。《幸福像花儿一样》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军队环境,虽然剧情也涉及社会的一些层面,但主要背景还是放在军营。军队有严明的纪律,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主人公的情感多半含蓄而压抑,像杜鹃和林彬一样,深爱对方却不知如何表达;但剧中同时一定会有像白杨一样朝气蓬勃、勇敢追求爱情的年轻人,这种简单的“三角恋”的故事情节,因为有军队这样特殊的故事背景,因而衍生出一种别样的美丽。而《士兵突击》则为这一故事类型提供了新的角度,在这里,没有一般青春偶像剧所共有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完全是男性世界里男人与男人之间阳刚为主且不乏柔情的友情,而“许三多”正是在这种类似校园一样的军营环境中,由各项成绩都不如人的“差下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等生”。其间,让我们见到了成长的力量、坚持的力量和友谊的力量,而“不抛弃、不放弃”也成了现代人一个新的语汇,许三多成了一个现代人眼中不多见的“青春偶像”。《士兵突击》摆脱了一般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青春偶像剧,它为观众树立了这样一种新的理念:“青春”不仅爱情,“偶像”未必光鲜。

虽然此类作品还不多,但我们完全可以从目前出现的这几部作品的成功,看到这一类型今后的发展潜力。

(四)女性“桃花源”

以《粉红女郎》和《好想好想谈恋爱》为代表,我们看到了类似美剧《疯狂的主妇》、《欲望都市》的情节构造方法:以几个姑娘的友情为表现对象,同时,让她们的爱情故事并行发展,借姑娘们的口表达她们对爱情对生活的看法。这类电视剧故事多发生在女生的“香闺”之中,她们所说的也都是女人间的“私房话”。在这种封闭环境中的女主人公独立、有思想,不嫉妒,不排斥,她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女性的桃花源”,为女孩子塑造了可供模仿的青春偶像。《粉红女郎》改编自朱德庸漫画,因此,人物表演和故事情节都相当夸张,但我们还是能看到性格迥异的四个主人公各自的成长,以及在其中所彰显的友情的力量。“万人迷”、“男人婆”、“天真妹”和“结婚狂”虽然性格都显得很极端,但因为她们的性格浓缩了当下女性的典型性格,所以,对观众而言,剧中人的性格还是有一定的心理基础的。《粉红女郎》给电视剧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把青春偶像剧和漫画结合起来的成功范例,把漫画已有的读者群扩展为电视观众,这正是很多日本青春偶像剧成功的原因。《好想好想谈恋爱》号称是“中国版的《欲望都市》”,经过了本土化的改造,我们看到了中国内地现代都市时尚男女、先锋的生活方式、超前的生活态度,但同时,她们也都在内心期望那种传统的爱情,这也表现了现代人矛盾的内心世界。《好想好想谈恋爱》是青春偶像剧本土化改造的成功范例,其中有很多巧妙的“拿来主义”的运作方式,值得后来者借鉴。

这一故事类型的作品让人有一种误入女生宿舍的错觉。故事中的女人们站在同一阵线,她们要征服的不是世界,而是这个世界的男人。几个性格不同但都颇具魅力的女性所面临的难题多半是与爱情有关的,她们各自爱情的纠葛成了推进故事继续向前的动力,这也使这一类型的故事呈现出柔和的粉色。在这里,那种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友谊是温柔而坚强的,她们互相依靠,共同成长,一同击败了“女人的敌人是女人”的说法。与其说这一类故事是以“爱情”为表现对象,不如说是以“站在爱情之上的友情”为表现对象。

第三节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困境与创新思路

韩国只有9.93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五千万,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曾经在影视方面远远逊色于我国香港地区的亚洲国家,在青春偶像剧的制作方面,用短短十几年时间就异军突起并迅速占领了中国内地影视市场,并影响着内地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反观我国内地青春偶像剧的产业系统,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着较多问题。

一、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困境

走过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似乎直接从少年到了中年,而最该放肆、最该自由、最该浪漫、最该梦想的青春却被拦腰掐断。我们的文化强调的是“文以载道”,艺术从来都无法轻装上阵,即使最初的“香草美人”情怀,最终也不得不带上“忧国忧民”的厚重。我们的审美心理是含而不露,我们欣赏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中国人如含羞草一样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青春偶像剧要张扬的就是人生最自由放浪的青春时光。我们从来都不缺“泥做的”偶像,而缺的是鲜活的“青春偶像”。因为,在我们的民族心理当中,“青春”和“偶像”原是不可能有丝毫联系的,青春太青涩,担不起文以载道的传统,这也是青春偶像剧前些年一直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而中国内地的影视业产业化道路步履维艰,编剧和导演对青春偶像剧的制作要么功力欠缺,要么偶尔为之,无法形成气候,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同时,青春偶像剧的制作严重缺乏产业观念,除了DVD,极少考虑副产品的开发。

不过,近两年来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不断合作,大打“自制青春偶像剧”的牌,通过植入式广告引入资本,通过“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的成功运作,推出了《丑女无敌》、《一起来看流星雨》等影响较大的青春偶像剧,“湘军制作”可以视作青春偶像剧逐步走向产业化的一个标志。

(一)存在问题

1.编剧和导演队伍需要“扩容”

编剧和导演是一部影视剧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首先,与台湾相比,台湾的青春偶像剧基本上被可米国际、可米瑞智、三立制作三家公司包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有了这种专业队伍的保证,使得台湾青春偶像剧的制作和发行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而我们的编导队伍似乎有点像“草台班子”。不妨看看,内地第一部青春偶像剧的导演张一白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之后,再没“将青春偶像剧进行到底”。青春偶像剧发展的十余年间,只有几个导演做了超过两部的青春偶像剧,其他的都是你一榔头、我一锤子,零打碎敲式的拍摄。编剧方面也同样如此,只有汪海林在青春偶像剧方面的努力相对较多,到2010年有五部作品出现。

其次,我们的编导基本早已远离“青春”岁月,所以有人戏称内地的青春偶像剧是“60年代的编剧导演拍摄70年代的青春”,这话并不为过。当然,我们不否认阅历对艺术作品制作的帮助,但对于青春偶像剧这一特殊剧种而言,编导年龄太大,未见得是优势。

最后,从性别角度来说,我们的编导基本上是男性。而在韩国,青春偶像剧的编剧往往是家庭妇女,她们有时间、有精力且愿意沉浸在爱情的幻想里,并能从女性视角出发,阐释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内地青春偶像剧编导队伍女性严重缺失,也是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2.演员队伍亟待“更新”

从演员形象来看,演员面孔不青春。年龄的成熟对其他很多电视剧类型而言是一种优势,但对青春偶像剧来说却是劣势。比如李小璐从2001年的《都是天使惹的祸》一直到2008年的《奋斗》,而马伊俐拍摄《奋斗》时已是30多岁的“少妇”了,虽然经过精美的包装,但她“太过成熟”的面庞总是无法真正展现“青春”的青涩之味。女演员的情况还算好的,更可怕的是男演员,除了佟大为和陆毅,以及近两年刚刚走红的朱雨辰和文章,就很难看到新面孔了。基本上是你今天在这部剧中看到他们和这个女孩子谈恋爱,明天就会看到他们在另一部剧中和其他人生死离别了。与之相反的例子是,《红苹果乐园》和《星梦缘》以及《恰同学少年》,这三部青春偶像剧都未选取成熟的演员,主角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虽然他们表演上稍显稚嫩,但三部作品都成功地推出了一批“偶像级明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的青春偶像剧的运作方式。

3.市场缺乏“整体性”运作

首先,包装和制作方面太“土”。从人物造型到室内设计,从道具制作到音乐制作,普遍缺乏时尚的感觉,缺少“青春”和“偶像”的唯美。很多年轻人之所以喜欢日韩青春偶像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可以把它们当做“穿衣指南”,而内地青春偶像剧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其次,青春偶像剧的前期拍摄缺乏整体性,后期宣传也缺乏策划性,很少像欧美一些国家的青春偶像剧在拍摄前期就考虑到了后面剧情的延续,比如美国的《老友记》一拍就是十季,而我们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的合作,他们在拍《丑女无敌1》时就已经开始策划《丑女无敌2》的拍摄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在后期宣传方面,内地青春偶像剧基本上都是打某一个或某几个“偶像级演员”或著名导演的牌,宣传方式单一。而且,其宣传平台多是借助播出电视台,对大型活动、平面媒体、网络等宣传手段很少借用,而且也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这导致很多青春偶像剧已经开始播出,却基本上没人知道。最后,再看发行方面。内地青春偶像剧的后期发行渠道单一,基本上都是借助DVD产品,很少有其他副产品的开发。相较而言,韩国却是把青春偶像剧开发到“骨髓”了。从演员服饰到家具装饰,再到生活方式,无一不在传达着他们的时尚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二、青春偶像剧的创新思路

近两年,青春偶像剧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模仿和探索实践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电视湘军”近年来不断推出“自制青春偶像剧”,为青春偶像剧市场树立了一个影视产业化的新坐标,而《奋斗》、《士兵突击》、《丑女无敌》、《恰同学少年》等一批成功的作品也为青春偶像剧的文本创新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这些都为青春偶像剧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

(一)产业化道路初探:“电视湘军”实践中的“最大化”

中国古代习惯于把戏曲划分为“案头之曲”和“场上之曲”,在影视艺术如此繁荣的今天,这种划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了。影视作品成为商品,在产业链条上,除了“案头之剧”和“场上之剧”,我们更需要有“场外之剧”——对影视作品的宣传以及营销,我们说,这也不啻为一出精彩的剧目。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电视湘军”了。他们一直是中国内地娱乐媒体中的领头羊。1997年7月11日开播的《快乐大本营》一直是湖南电视台名片式的综艺性娱乐节目。自开播起,就在全国刮起了一阵“快乐旋风”,并推出一批“偶像级明星”;1998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拍摄的《还珠格格》在全国引起收视狂潮;自2004年湖南卫视开始运作“超级女声”,之后又成功运作了“快乐男声”、“快乐女声”这类平民选秀节目,收视的狂飙让湖南卫视尝到了“娱乐青春”、“打造偶像”的甜头。正是由于之前的成功经验,让湖南这片楚文化的生长地开始孕育出一批贴着“湘军自制”标签的青春偶像剧。“电视湘军”不可小视,他们在青春偶像剧逐渐走向产业化的道路上功不可没。诚然,在探索的道路上难免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但他们的实践还是给我们留下很多可供参考的经验。

1.观众参与的最大化

近两年,湖南卫视自制的青春偶像剧中的“偶像”多是通过“平民选秀”类活动选拔出的“草根偶像”,通过这种“自制青春偶像”的方式,他们逐渐开发出了一种寻找演员的新机制。这类演员的使用,一是可以利用他(她)已在观众中形成的影响力为电视剧造势,二是可以降低拍摄成本。如2009年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青春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自2008年就开始进行“杉菜一号”的选拔赛,最终选出“楚雨荨”的扮演者郑爽。观众的早期参与更能延宕对该剧的关注,让作品在未开拍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潜在观众群。除了演员选择方面注重观众的参与外,湖南卫视在剧本写作方面也试图加入观众的参与。比如《丑女无敌1》成功播出后,第二季《丑女无敌2》开拍前就向观众征询意见,为男女主人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境遇。不管最终剧组是否采纳这些想法,但已达到造势的目的,后来的高收视就是一个证明。相对而言,韩国电视剧观众的参与度更比我国内地高出许多。韩剧采取“边写边拍边播”的拍摄方式,让剧组随时了解观众的想法,让观众更有效地参与到电视作品的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