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专业高考完全攻略
13830600000006

第6章 影视基础知识(1)

第一节 视听语言

一、电影

1.概念

对“电影”这一概念范畴的界定,可以从物质和艺术两个层面进行。

(1)物质层面:是指根据人体的“视觉暂留”原理,运用拍摄影像、记录声音等手段,以胶片为载体记录现实事物,通过放映将所摄录的事物在银幕上还原为逼真的活动影像,以此来表现、传达一定内容和情感。

(2)艺术层面:是指电影艺术。即以电影技术为手段,通过画面、声音媒介,在银幕空间上创造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综合性艺术活动。

2.特征

(1)综合性

首先,电影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摄影等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改造,形成电影艺术自身新的特性。

其次,电影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第三,电影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

(2)技术性

电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观念的演变,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3)逼真性

电影的逼真性是指逼近生活,而不是照搬生活成为生活的翻版,是要使电影艺术既能逼真地反映生活,又能艺术地概括生活,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力。

(4)假定性

首先,电影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反映,而是需要遵循各门艺术的共同规律。其次,这种假定性体现为电影时空的假定性、故事结构的假定性、角色的假定性。

(5)造型性

电影艺术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必须通过电影画面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感情、阐述哲理。

(6)运动性

电影艺术必须在延续的时间中完成其叙事功能,通过画面内部的运动和这些画面在运动中的延续,再现客观世界中的人和事。电影的运动性包括被摄对象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以及蒙太奇剪辑造成的运动。

3.功能

(1)再现功能

电影的纪实特性和逼真特性使电影承担了记录历史、再现社会现实的功能和职责。能够记录和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表现功能

电影的假定性决定了它在再现现实的同时,具有主观表现性。能够挖掘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生命状态。

(3)教育功能

人们可以借助电影反映社会,把自己对世界、人生、美丑的理解融入电影,以此来影响和教育公众。

(4)审美功能

在电影的创作和放映过程中,一方面,人们通过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观众通过欣赏电影而获得美感和精神的享受。

(5)娱乐功能

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会暂时从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从影片中获得愉悦。

二、镜头语言

1.镜头

对于镜头的解释,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物理学上的镜头,是指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第二是拍摄时的镜头,是指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摄取的一段画面。第三是剪辑后的镜头,是指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一般我们所说的镜头,是指第二种含义。

2.景别

(1)概念

是指被拍摄的物体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在电影中,利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分类

根据这种范围的比重和画面表现空间,一般可以将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五种主要类型。

①远景

概念:镜头相对被拍摄物体距离最远的景别,往往用来表现广阔的空间和场面,如自然风光、大规模的群众场面等。

作用:远景用来表现环境、空间、景观、气势、场景等的宏大,具有抒发情感、渲染气势的效果,往往用于影片或者某个独立叙事片段的开头和结尾。

②全景

概念:表现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

作用:全景具有叙事、描写的功能,侧重交代、说明。它与表现局部的景别组合使用,可以表现人物全局、整体空间。

③中景

概念:表现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

作用:中景既能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又能表现部分身体动作。影视作品中,中景常用于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交流,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动作、姿态。

④近景

概念:表现人身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

作用:主要用于通过面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在近景中,人物周围的环境变得次要,演员的面部表情则相当重要,可以使观众的注意力加强,容易产生参与意识,也更容易进入人物的情感活动。

⑤特写

概念: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拍摄物体微小局部的景别。

作用:主要用一种放大或夸张的方式突出特定局部、特定细节,以创造一种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3.运动镜头

(1)概念

同一镜头中镜头位置的改变和摄影机位置的改变称为运动镜头。

引起摄像机的运动,主要包括三种因素:第一是被拍摄对象的自然运动,第二是摄影机的运动或镜头焦距的变化,第三是镜头的切换或其他特技。

(2)分类

①推镜头

概念:是指被摄主体不动,摄影机逐渐靠近被摄主体,或者调整镜头焦距使画面包容范围逐渐缩小的镜头。

特征:形成视觉前移的效果;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作用:突出被摄主体;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从而产生情绪力量;表达特定的主体和内涵。

②拉镜头

概念:拉镜头与推镜头的运动方向相反,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者调整镜头焦距使画面包容范围逐渐扩大的镜头。

特征:形成视觉后移的效果;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

作用:表现主体和环境的关系;用来转场等。

③摇镜头

概念:是指当摄影机机位不变,摄影机的镜头改变拍摄方向拍摄的镜头。

其运动方向有上下、左右和旋转三种。

作用:展示空间,扩大视野;介绍同一场景中两个主体的关系;表现一定的情绪或气氛。

④移镜头

概念:摄影机沿着水平面做各方向的移动拍摄。其移动方向有横移、斜移和纵深移三种。

特征:画面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画面中构图不断产生变化。

作用:表现某种主观倾向,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感;开拓画面空间。

⑤跟镜头

概念:摄影机始终跟随被摄物主体一起运动拍摄,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基本不变,其前后景则发生相应的连续变化。

作用:突出主体;有利于通过人物引出环境;可以表现一种主观镜头;具有某种纪实意义。

以上是运动镜头最基本的形式,它们还可以互相结合使用,如升降镜头、跟推镜头、跟拉镜头、环移镜头等。

4.拍摄角度

(1)概念

拍摄角度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的水平线高度的变化关系。

(2)分类

①平视镜头

概念:镜头与被摄物体保持基本相同水平的镜头,接近于人的视角。

作用:平摄角度所构成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它所形成的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使被摄对象因透视变形而变形。这种角度的表现方法在摄影实践中应用最广泛。

②俯视镜头

概念:镜头低于水平角度从上向下俯拍的镜头,能使人或物体积压缩以致变小。

作用:使被摄物体呈现一种被压抑感,使观众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觉心理;展示比较开阔的视觉场面或空间环境。

③仰拍镜头

概念:镜头高于水平角度从下向上拍摄的镜头。

作用:使影像体积夸大,使被拍摄物体更高大,观众会产生压抑感或崇敬感。

5.速率

(1)慢镜头

概念:又称高速摄影或升格摄影,以超过24格/秒的速度拍摄,以正常的24格/秒速度放映,就会导致影像动作变慢出现慢节奏动作。使用这种方法拍摄的镜头,称为慢镜头。

作用:可以仔细观察动作过程;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表明创作者的内心感受;创造不同的意境,表达一种哲理。

(2)快镜头

概念:又称慢速摄影或降格拍摄,以低于24格/秒的速度拍摄,以正常的24秒/格速度放映,就会导致影像动作变快出现快节奏运动。使用这种方法拍摄的镜头,称为快镜头。

作用:放映使动作具有夸张性,产生妙趣横生的喜剧效果;省略细节推进叙事过程,加强讽刺效果。

(3)定格画面

概念:指运动停止的静止画面。一般是将选定的一格画面停止,使得正常的放映效果成为一个静止画面的延长。

作用:强调。

6.构图

(1)概念

构图一词原为绘画术语,指画家对画面中各部分进行组织和安排,以求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电影构图是指结合被拍摄对象和摄影造型元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有重点地分布、组织在一系列活动的电影画面中,形成统一的画面形式。

(2)组成

①主体:画面中最主要表现的部分,它是画面内容的中心,通常也是画面结构的中心。

②陪体:与主体在画面中建立某种情节关系的对象,是画面中陪衬主体的景物或人物。

③环境:构成主体和陪体活动的空间。

(3)分类

①平衡构图和非平衡构图

从构图的内部空间布局来看,可以分为平衡构图和非平衡构图。平衡构图是指画面内的各部分配置基本均衡、匀称,符合人们的正常视觉习惯。非平衡构图是指画面内部各部分的配置明显失去比例,冲击人们的日常视觉经验,给人一种新鲜感和新奇感。

②封闭性构图和开放性构图

从构图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封闭性构图和开放性构图。封闭性构图是指画面中包含完整的视觉形象,具备明确的视觉信息。开放性构图是指画面中的影像缺乏完整性,视觉信息比较模糊。

8.光线

光线照明方向是指光源、拍摄对象和拍摄角度(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光源投射方向和摄像机光轴之间的夹角,光线照明方向分为顺光、顺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脚光等七种。

(1)顺光照明

概念:又称平光照明,是指光源与摄像机镜头基本在同一高度,并与摄像机光轴同向的照明形式。

特点:①对象的朝机面接受同等照度,对象各部分均得到同等程度的显现。

②只能看到对象的受光面,看不到背光面和投影,故能掩饰对象凸凹不平的特点,不能表现粗糙的表面质感。

③画面色调和影调的形成依靠对象自身色阶区分,画面层次平淡,缺乏光影变化,但亮的对象具有暗的轮廓形式。

④画面色彩缺乏明度变化。

(2)顺侧光照明

概念:又称正侧光照明,是指光源与摄像机光轴成45°左右的照明形式。

特点:能使对象产生明多暗少的明暗变化,能够比较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和质感,表现画面的层次。

(3)侧光照明

概念:侧光照明是指光源方向和摄像机光轴成90°的照明形式。

特点:①被照明对象明暗各半,画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强。

②能够比较好地表现粗糙表面的质感。

(4)侧逆光照明

概念:又称后侧光照明、反侧光照明,是指光源方向与摄像机光轴成130°左右的照明形式。

特点:①被照明对象呈明少暗多的照明效果。对象被照明的一侧有一条状的亮斑,能很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层次丰富。

②能够较好地表现大气透视效果。

③具有很强空间感,画面调子丰富,生动活泼。

(5)逆光照明

概念:是指光源方向基本对着摄像机的照明形式。逆光照明看不到对象的受光面,只能看到对象的亮轮廓,所以又称为轮廓光照明。

特点:①能使主体和背景分离,从而得到突出。

②加大空气透视效果,使空间感加强。

(6)顶光照明

概念:是指光源来自被摄对象顶部的照明形式。

特点:使用顶光照明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会得到反常的照明效果:人物前额亮,眼窝黑,鼻梁亮,颧骨突出,两腮有阴影呈骷髅状。所以,传统用光一般不用顶光拍近景、特写。但如果运用辅助光提高阴影亮度,缩小光比,冲淡顶光照明的骷髅效果,也可得到较好的效果。

(7)脚光照明

概念:是指光源低于人的头部,由下往上照明人物的照明形式。

特点:①常用脚光照明表现画面中特定的光源效果,如油灯、台灯、篝火效果等。

②也用以刻画特殊情绪的人物形象或丑化人物形象。

9.色彩

(1)分类

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无彩色是指黑、白、灰。将纯黑逐渐加白,使其由黑、深灰、中灰、浅灰直到纯白,分为11个阶梯,成为明度渐变,可以做成一个明度色标(也可用于有彩色系)。凡明度在0°—3°的色彩称为低调色,4°—6°的色彩称为中调色,7°—10°的色彩称为高调色。有彩色是指带有某一种标准色倾向的色,也就是带有冷暖倾向的色。光谱中的全部色都属于有彩色。有彩色以红、橙、黄、绿、蓝、紫为基本色,基本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以及基本色与无彩色(黑、白、灰)之间不同量的混合,会产生成千上万种有彩色。

(2)色调

色调不是指颜色的性质,而是对画面整体颜色的评价。一个画面虽然有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倾向,是偏蓝或偏红,是偏暖或偏冷等等。这种颜色上的倾向就是画面的色调。在画面上起着主要作用,或在量上占有相当比重的色彩称为主色调。一般来说,色调可以分为暖色调、冷色调、中间色调。暖色调是给人以温暖感觉的颜色,包括红色、橙色、黄色、粉红色、褐色,给人视觉上的刺激力强。冷色调是给人以凉爽、清凉感觉的颜色,包括青色、蓝色、紫色、绿色、灰色,给人视觉上的刺激力弱,具有收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