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专业高考完全攻略
13830600000024

第24章 笔试(6)

大李:老师都是读书人,读了书能懂好多道理。孩子,我们虽然进了城,但要是不好好读书,我们还是走不出大山。

[手机铃响。

大李:(接)喂,我是大李,什么? 我老婆掉窨井了? 不可能! 她骑自行车呢。人没掉下去,跌了一跤,跌一跤爬起来就是了。骨头断了,断几根? 不知道,送医院了,好,我马上去!

[120警笛声声。

[父子俩匆匆出门。

幕落】

第七节 文化热点分析

一、文化热点分析的概念

文化热点分析是指对当前社会特别是文化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或者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化事件进行中肯、公允的评价,对人们如何认识解决此类事件和现象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二、文化热点分析考查的形式

1.面试形式

可以是单人抽签即兴评述或者回答考官提问,或者多人同时对某一文化现象表达意见,以论辩形式出现。例如2007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复试内容是面试,以考生现场抽题即兴评述方式考察,题目有“新的传媒方式对电影有什么影响”、“日本动漫产业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样是面试,题目有“你如何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受冷落这一现象”。通过面试形式,考察考生对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能力、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考生可以在纸上先列出简要提纲,在回答问题时进行发散思维,这样就能保证答案的逻辑条理性和准确性。

2.笔试形式

以简答题或者论述题形式出现。例如2010年山东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题“如何认识赵本山现象?”“如何认识历史题材电视剧?”,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制片管理系考题“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你认为目前存在什么样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2006年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考题“怎样看待综艺节目走向平民化?”等。相对于面试,笔试可以给予考生充分的时间。同时,它的答案要求更高,要求卷面清晰、条理清楚、语言成熟、要点全面。

三、文化热点分析的思路

1.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这一文化热点的实质是什么,并能对这一现象加以概括性陈述。文化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如果仅从表面题意理解,未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要善于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2.为什么

其次要分析这一文化热点出现的原因,从社会、文化、政治、心理、商业、艺术等不同角度进行评述。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综合的原因,在分析原因时不要拘泥于某一方面,要放开思路,发散式组织答案,这样才能做到全面。

3.意义

第三要分析这一文化热点的意义,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对其进行好与坏、优与劣、利与弊的科学中允的分析。文化热点会对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或者正面或者负面,考生在分析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同时要分析其消极作用。

4.怎么办

要对这一文化热点的未来走向作出展望,或者就某文化现象给出合理化建议。要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提出的建议不能泛泛而谈,要具有操作层面的意义。

简而言之,文化热点分析的过程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怎么办”的四步分析法。在分析的过程中,考生有必要在其中辅以事例,使论述更加充分有力。

由于文化热点分析的时政结合度较高,要求考生视野开阔、兴趣广泛,有良好的读书、读报习惯。因此,平时可以多看一些文化时政类的报刊,如《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等,以积累更多的信息量,锻炼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

文化热点案例

1.在当今新农村建设和大规模的城市危旧房及旧城改造过程中,大量的乡村并入城市,老城区被代之以高楼大厦和时尚住宅区,很多人认为城市正在迅速失去文化记忆,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新农村建设以及旧城改造可以加速城市化,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改造过程中,大量的老建筑和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被拆除,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拆除在先,规划在后,缺乏科学的预先规划。第二,由于其中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投资商意愿带来很大随意性。第三,在拆迁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一味贪大求洋,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老建筑进行野蛮拆除,使城、镇、村沦落为文化的沙漠。

2.2010年10月15日,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会上展示了传统美术、技艺、医药等600余项非遗项目,吸引了大批群众观看。

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技艺传承和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请你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刻不容缓。首先,应该通过立法的手段对那些目前社会上继承人较少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确保民族文化的继承不会出现断裂,不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变声变色,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态。这也是规范目前中国文化市场的手段之一,通过立法,可以防止一部分人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幌子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也能够规范相对混乱的艺术、文化市场。

其次,对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产业开发,让古老的文化散发出新的生命力。最后,要强化国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养成一种自觉的文化保护意识。

3.著名导演冯小刚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插入许多贴片和植入式广告,有人认为这与电影描述的事件和表达主题不符,电影人不能一味向“钱”看。同时也有人认为广告是电影产业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应该一棒子打死,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电影的贴片广告就是广告的经营商与电影的制作方、发行方、放映方合作,在每部电影的放映前展播客户的广告。植入式广告则是将品牌商品或服务融入媒体之中,成为媒体的一部分,与媒体一起推销给消费者。植入式广告跳脱了传统广告直白诉求的模式,以更加隐蔽、积极的形态进入了观众的视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服装、道具乃至影片的部分内容都可以转化成商业品牌。

我国电影进行商业化运行的时间不长,大众应给予电影人更多的支持,让他们可以多方面尝试。实际上,广告在电影中出现就已经成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如果运用巧妙,它能将产品的宣传内化到影片中,成为影片的内容,让电影带动产品的宣传、推广,真正做到互为融合、互相促进。例如,《唐山大地震》中兄妹多年后偶遇的场面,电影以中联重科挖掘机为背景,这并没有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反而让观众感觉很合理、很自然。同时,中联重科取得了良好的商业口碑,电影制作方也增加了商业收入,一举三得。

当然,对于作品来说,广告毕竟属于“外来户”,必须巧妙植入,否则会影响电影的表情达意和观众口碑。我国电影管理部门应制定详细的规定,进行合理的界定和划分。

4.近几年,电影界对于电影的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争论颇多,你倾向于哪种观点?

首先,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硬性分开是不恰当的。从哲学层面讲,一个事物总有对立的相辅相成的两面,有商业的必有艺术的,它们属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很难想象,电影仅仅有商业性而无艺术性,那么我们的观众买票欣赏什么,反之亦然。

作为艺术品,电影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个性,保持应有的艺术品位和寓教于乐的社会效益,艺术性是电影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素。无论社会的商业化、市场化如何发展,电影始终不能抛弃其艺术性的本质。电影只有首先是艺术,其次才可能参与到社会大生产,获得经济利益。

作为文化商品和专业化生产,电影生产也要兼顾经济利益,追求商业利润。

市场化是当下社会生产现状的要求,没有市场的艺术往往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更无从谈发展。电影艺术只有在积极参与市场、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获得充足的资金继续发展,这是市场化的必然,也是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

总之,要想实现一部作品的成功,就要做到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在当前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化背景下,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更加重要,能否恰当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关系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是商业电影的典范,但好莱坞电影也并不缺乏艺术性。我国电影应当秉持着探索的观念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寻找到平衡,只有如此,电影业才可能更好地发展。

5.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DV机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人们将自己拍下的生活片段或者某类人群的生活状态通过互联网瞬间传遍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有人认为全民电影时代即将到来,对此,你有何评价?

首先,这是一种确实存在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国内,家用摄影机已经越来越普及,随之产生了一批DV作品。并且,拍摄者有一个群体名称———拍客。

拍客影响力的扩大离不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正是宽带网络这一传播媒体的带动将个人化的DV拍摄变成全民共享。相对于电影而言,它不需要耗资耗时的渠道宣传,更无商业需求和票房压力,因而,更加真实和可信。从另一方面讲,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逊于电影。例如2009年拍客“非我非非我”对“西单女孩”、痴迷音乐的“阿军”的拍摄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拍客们和被拍者们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央视《人与社会》栏目“DV民众影像”节目的推出就显示了DV的影响力。

另外,简便性和随时拍摄的特点也扩大了DV拍摄的影响力。它是电影摄像的延伸,具有先锋性和革命性的特点。DV的渗透使得电影制作脱离了电视台昂贵的设备及后期处理的限制,拍摄形式、理念和播放渠道更加多元化,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电影笔”。因此,DV的出现使得电影创作队伍和文化内涵更加多元化。

但是,DV作品往往有很大的局限。个人DV作品往往是自发性的感性认识,在思想层次、深刻程度、艺术性等方面都不能与专业的电影创作团队相比拟。电影是一门精深的艺术,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导演。就艺术本体而言,天才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天才和专业的训练相结合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

因此,电影全民时代只是表面现象,它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鲜明特点,但是还远不能与电影相提并论。

6.自十六大以来,文化产业作为“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已经发展了将近10年时间。在这期间,文化体制得到很大改进,与此相关的文博会、非遗会也相继召开,动漫和游戏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国家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第11个产业振兴规划。针对如此多的可喜现象,你有何感想?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日本经济学家甚至不无夸张地将其称之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

在当今世界普遍关注文化产业的情况下,我国适时提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从其他方面讲,在当今商业文化、快餐文化、西方文化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确保其独特性和鲜明性,对于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尚未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道路,依然面临着民间技艺的消失,依然停留在手工作坊时代,数量少,尚未形成产业化。新型的文化产业如动漫和游戏产业原创少,能够创造利润的往往是做国外文化公司的“加工厂”,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核心的知识产权和品牌匮乏,这些还需要相关人士和部门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