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13830500000008

第8章 C(3)

澄清(chéngqīnɡ/dèngqīnɡ)

两读。(1)读chéngqīng。作形容词,指水质清澈明净。如毛泽东1961年11月17日写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诗的下阕:“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作动词时,指廓清世乱或将浑浊复杂的事情弄清楚、搞明白。如“一定要澄清事实的真相”。相关汉语词还有“澄澈”、“澄碧”、“澄莹”、“澄清天下”等。

(2)读dèngqīng。指使液体的杂质下沉分离,从而使液体清澈纯净。如《三国志·吴志·孙静传》载:孙静跟随孙策起兵破王朗,孙静献计,乍令军中曰:“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俱罂(yīng)缶(fǒu)数百口澄水。”后分军夜袭,破之。现代汉语词还有“澄泥浆”、“澄沙子”等。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时,将这个义项里的“澄”字审定为dèng。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又重新确定。

驰骋(chíchěng)

纵马奔驰。《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音tián,打猎)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另外“骋”字也作“放开”、“展开”讲,汉语有“骋目”、“骋怀”等词。

王禹偁(chèng)

“偁”字,为“称”的本音,古代“称誉”、“称举”、“称谓”中的“称”均写作“偁”。从《广韵》处陵切,中古平声字,今读去声后鼻音的chèng。王禹偁是北宋文学家,以刚直敢言被称为“直臣”,因而屡遭贬官。曾上《御戎十策》,提出“合兵势而重将权”等防辽方案。王禹偁是北宋倡导诗文革新,横扫唐末五代以来文坛颓靡浮艳文风的擎旗者,同时他在政治上开北宋改革之先河,是敢于直面批判社会腐败之风的勇士。王禹偁于诗至推杜甫、白居易,于文至推韩愈、柳宗元。著有《小畜集》。

蚩尤(chīyóu)

神话传说中东方九黎族部落首领,其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带。据传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以金作兵器,并勇猛善战,能呼风唤雨,常兴风作乱。后黄帝联合炎帝出师征讨,与之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战时能兴大雾,后黄帝借助军师风伯设计的指南车走出大雾,最终蚩尤兵败被杀。“尤”字,容易误读成阴平。

鸱鸮(chīxiāo)

鸟类一科,眼睛大而圆,昼伏夜出,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作物有益。“鸱”,即鹞鹰;“鸮”,指猫头鹰。《诗经·豳风·鸱鸮》中有“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句。文中假托鸟的口气,诉说其处境的困难,应有寄托。“鸱鸮”在古代书面语中也比喻奸邪之人。汉语词另有“鸱尾”和“鸱吻”,指古建筑屋脊两端的装饰物,其初外形略像鸱尾,后来式样有所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而称“鸱吻”。“鸮”在商代被视为神鸟,为人们所喜爱,其形象作为一定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故在商代青铜器中能见到多种类型的“鸮鸟”形象。著名的有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后期的“鸮尊”。“鸱鸮”也作“鸱枭”。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在谈到读书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关系时说:“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眼眵(chī)

人的眼睑分泌出的黄色液体,北方话里叫“眼屎”或“眵目糊”。

鞭笞(chī)

“笞”字,音chī,从《广韵》丑之切,中古平声字。原指用鞭、杖或竹板子打人。《说文解字·竹部》的解释是“击也”。如《墨子·鲁问》载:“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笞刑”,即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的脊背或臀腿,隋代定为五刑之一。“笞”字,容易误读成tái。

嗤之以鼻(chī)

“嗤”字,极易误读成去声。从鼻子里发出冷笑的声音,表示讥笑、嘲笑或蔑视。“嗤”的字义有别于“斥”。“嗤”是因轻蔑、鄙视而冷笑,是从鼻孔里发出的;“斥”则是斥责、呵斥,是从嘴里说出来的语言。

痴子(chī)

北方方言称傻子或疯子。相关汉语词还有“痴呆”、“痴话”、“痴梦”、“痴迷”、“痴说”、“痴情”、“白痴”、“发痴”、“痴狂”、“痴想”、“痴笑”、“痴心”、“痴长”、“痴醉”、“书痴”、“痴心妄想”、“痴人说梦”、“痴男怨女”等。“痴”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确定为“统读”阴平音chī。容易误读成阳平。

魑魅魍魉(chīmèiwǎngliǎng)

“魑魅”指传说中躲在深山密林中害人的精怪。“魍魉”指传说中的水鬼。今“魑魅魍魉”连用为成语,专门指危害人类的各种各样的坏人。

羹匙(gēngchí)

舀汤用的小勺子,又叫“调羹”或“汤匙”。

丹墀(chí)

“墀”字,古代指大殿前面的台阶或阶面。“丹墀”,即以红漆涂饰的台阶。张衡《西京赋》中有“青琐丹墀”句。

踟躇(chíchú)

心里犹豫、徘徊不进的样子。古书上也作“踟蹰”。《诗经·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句。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有“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句。现代有成语“踟躇不前”。“踟躇”,容易误读成zhīzhù。

侈谈(chǐ)

“侈”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chǐ。指夸大、过分而又不切实际的言论,形容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

豆豉(chǐ)

又称“盐豉”,指将泡透、煮熟的大豆或黑豆发酵后制成的食品。有咸淡两种,均可放入菜中调味。有的也可单独食用,淡豆豉还可入药。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豆豉”为dòuchǐ,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豉”字为“统读”chǐ。

褫夺(chǐ)

指剥夺。原指剥去衣服,引申为革除、剥夺。“褫革”,即开除、撤职。“褫夺公权”是旧时的一种惩罚,指剥夺犯罪人的政治权利。现行刑法已改称“剥夺政治权利”。“褫”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上声chǐ。

彳亍(chìchù)

徘徊或时走时停的样子。柳宗元《答周君巢书》有“彳亍而无所趋,拳拘(局促不得伸展)而不能肆”句。

叱咤(chìzhà)

发怒吆喝。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有“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咤之”句。《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评价项羽其人:“项王喑噁(音wū,‘恶’的繁体字,)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后以“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巨大。相关汉语词还有“叱呵”、“叱喝”、“叱令”、“叱骂”、“叱问”、“叱责”、“叱怒”等。“叱咤”,极易误读成chìchà。

整饬(chì)

整顿、整治,使有条理。旧时公文中上级对下级的训示叫“饬令”,这里的“饬”字通“敕”,是命令、告诫的意思。如“饬其遵办”、“饬令查办”等。

炽热(chì)

原指燃烧,后比喻为情绪或态度的旺盛热烈。相关汉语词还有“炽烈”、“炽情”、“炽盛”、“火炽”、“白炽灯”等。“炽”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chì。极易误读成zhì。

敕封(chì)

指朝廷以饬令封赏各类大小官员(多指称号和爵位)。历史上凡是与皇帝有关的,都冠以“敕”字,如“敕令”、“敕命”、“敕书”、“宣敕”、“敕使”、“奉敕”、“敕撰”等。

何啻(chì)

义为仅、止。“何啻”即用反问的语气表“何止”义;“不啻”,为不仅仅、不止、不但。如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第十三》载:“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忧心忡忡(chōngchōng)

忧愁、忧虑不安的样子。《楚辞·九歌·云中君》中有“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句。极易误读成“重重”(chóngchóng)。“重重”指的是一层一层的意思。

舂米(chōng)

将谷类的东西放入石臼里用杵捣去皮壳或捣碎。西汉《乐府诗集·淮南王歌》云:“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古代女犯人所服的刑役中有一种就是舂刑(以舂米服刑)。一般是在施以黥、劓等肉刑后押送官府或边境军营,服晒谷、舂米之劳役。“舂”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chōng。

憧憧(chōngchōng)

指往来不定或摇曳不定。如“人影憧憧”、“灯影憧憧”。

艨艟(méngchōng)

古代指战船。也作“艨冲”或“艟艨”。《释名·释船》曰:“外狭而长曰艨冲,以冲突敌船也。”自西汉以后,战船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功能的划分也更加具体。例如,“先登”用于冲锋,“艨艟”用于快速攻击,“斗舰”用于近战格斗,“斥候”用于侦察,“赤马”用于机动灵活作战等。如朱熹阐述自己读书心得的《泛舟》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种(chóng/zhǒng)

“种”字作姓氏用字时,有两种读音:读chóng音的“种”字,《集韵》作傅容切,中古平声字,《百家姓》收。一说源自战国时齐国大臣田种之后,另一说是东汉时种羌的后人。东汉有司徒种暠,北宋有终南山隐士种放、抗击金兵将领种师中等。读zhǒng音的“种”字,与“種”异字。传说周代仲山甫之后,因避仇而改“仲”作“種”。

宠幸(chǒng)

“宠”字,极易误读成阳平。专指帝王对后妃、臣下的宠爱。《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宠”,旧时亦作“妾”的代称,如“纳宠”。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有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相关汉语词还有“宠爱”、“宠妾”、“宠信”、“宠物”、“宠儿”、“宠用”、“失宠”、“得宠”、“受宠”、“受宠若惊”、“宠辱不惊”等。

冲床(chòng)

指冲压使金属板成型或在金属板上钻孔的机器,一般压力较小、冲程较短,主要用于板料的冲压。汽车外壳等就是用冲床加工制成的。也叫“冲压机”或“压力机”。相关汉语词还有“冲压”、“冲床”、“冲模”、“冲子”等。“冲”字,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和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都审为去声。

另外“冲”字读去声的,还有其他几种情况:(1)形容劲头充足、猛烈。如“说话太冲”、“干活儿挺冲”等。(2)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如“我就是冲着你来的”。(3)表示朝着、对着,如“大门冲南”、“冲他一笑”。(4)指气味儿浓烈刺鼻,如“这种酒味儿太冲”。

读阴平chōng的“冲”字,是主要读音。从《广韵》尺容切,中古平声字。表示“大路”、“交叉路口”、“冲击”、“碰撞”等义。相关汉语词有“冲击”、“冲锋”、“冲洗”、“要冲”、“脉冲”、“冲犯”、“冲撞”、“冲刺”、“俯冲”、“缓冲”、“冲决”、“冲茶”、“冲喜”、“冲毁”、“冲服”、“冲泡”、“冲突”等。另外在某些地方的词语里,还指三面环山的狭长平地,如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

铳子(chòng)

旧时指枪一类的、装上火药或铁砂弹丸等发射的管形火器,有“火铳”、“鸟铳”等。如戚继光《纪效新书·原授器》载:“一手托铳,一手点火。”后指用金属做成的一种打眼儿的工具,也可写作“冲子”。

绎(chōuyì)

原指抽引、理出丝缕的头绪,也作“抽绎”。后引申为寻找出事情的端绪,寻究事物的原因。

俦类(chóu)

同类、同辈,也作“畴类”。如《晋书·吕光载记》所载苻坚太尉吕光少时事情:“[光]年十岁,与诸童儿游戏邑里。为战阵之法,俦类咸推为主。”相关汉语词还有“俦侣”(指朋辈、伴侣)、“良俦”、“俦伴”、“俦列”、“比俦”等词。

惆怅(chóuchàng)

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楚辞·九辩》中有“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句。又如陆游《观长安城图》诗:“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

绸缪(chóumóu)

古代一指缠绕。卢谌《赠刘琨》诗曰:“绸缪之旨,有同骨肉。”成语“未雨绸缪”意为趁着天还没下雨,先修好门窗,做好准备。这里的“绸缪”意思是用绳索紧紧地缠捆,引申为修补,使其牢固。语出《诗经·豳风·鸱鸮》:“迨(音dài,趁着)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牖,音yǒu,指窗户)。”二指情意缠绵。如胡寅在谈及词风时说:“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畴昔(chóu)

书面语中指从前、往昔。如欧阳修《祭石曼卿文》:“感念畴昔,悲凉悽怆,不觉临风而陨(音yǔn,落)涕者,有媿(‘愧’的异体字,读kuì)乎太上之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