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13830500000020

第20章 G(4)

毌丘俭(guàn)

“毌丘”,复姓。“毌”字,音guàn,从《广韵》古玩切,中古去声字。毌丘俭,三国时魏国将领,魏明帝时为幽州刺史。正始年中,出兵讨平高句丽侵叛有功,迁左将军,转镇南将军,都督扬州。正元二年,因不满司马氏专朝,发兵讨伐司马师,兵败被杀。后来“毌丘”才分化为“毌”和“丘”两个单姓。“毌丘”作为地名,为春秋时卫邑,在今山东曹县南,居者以地名为氏。

道观(guàn)

“观”字,音guàn,从《广韵》古玩切,中古去声字。(1)指古代宫外高楼上的望楼,即“阙”也。(2)指高大的建筑物,如“京观”、“楼观”。(3)特指道教庙宇。现代汉语读去声的“观”字,仅指道教供仙之所。有“道观”、“观主”、“寺观”、“白云观”(在北京西便门外,是供奉老子之所,为道教全真派的著名道观之一,也是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道长仙逝之处,现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回龙观”、“合龙观”、“玉台观”(在四川阆州,唐高祖子滕王李元婴造)等。中国古代的观、寺、庙、庵,既相近又有区别。观,指的是道教的供仙之所;寺,指的是佛寺;庙,指的是神庙;庵,指的是尼姑居所。

盥洗(guàn)

洗手的意思,在古代专指洗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礼记·内则》云:‘请沃盥。’沃者,自上浇之;盥者,手受之而下流于盘盘。”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云:“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后来才扩而大之,指洗手、洗脸、洗涤等。今宾馆洗手间或卫生间一般都称作“盥洗间”。

白鹳(guàn)

“鹳”字,不取huān音。形状像鹤或鹭的一种鹳科鸟类,头、颈、背部皆为白色,嘴长直,翼大尾圆短,飞翔轻快,常活动在溪流近水,夜宿高树,食鱼、虾、蛙、蛇等。在我国北方地区繁殖,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鹳雀楼(guàn)

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西南角的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年),废毁于元初。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

粗犷(guǎng)

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审为cūguǎng,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又确定“犷”字“统读”为guǎng。古“犷”字,应从《广韵》居住切,中古上声字。本指兽类的猛而不驯,引申为凶悍蛮横。如《汉书·叙传下》班固叙第五十八篇有:“犷犷亡秦,灭我圣文,汉存其业,六学析分。是综是理,是纲是纪,师徒弥散,著其终始,述《儒林传》第五十八”句。现代汉语的“粗犷”,(1)指粗野;(2)指粗豪、强悍、豪放。另有“犷悍”、“犷俗”等词。“犷”字虽与“矿”、“旷”等字同以“广”为声符,却不读kuàng。

桄子(guàng)

一种用竹木制成的绕线工具。如“把线绕在桄子上”。“桄”有时也作量词用,如“买了一桄毛线”。

皈依(guīyī)

也作“归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因对佛、法、僧三宝表示归顺依附,故也称“三皈依”。后来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

瑰丽(guī)

“瑰”字,音guī,从《广韵》公回切,中古平声字。指极其华丽、美丽、美好。相关汉语词还有“瑰宝”、“瑰奇”、“瑰玮”、“瑰异”等。以上词里的“瑰”字容易误读成去声。“瑰”字自古就没有去声。

玫瑰(gui)

蔷薇科落叶灌木,可栽植,供观赏。茎干直,刺密,有香气,夏季开紫红色或白色花,花瓣可熏茶,做香料等。“玫瑰”中的“瑰”字为轻读,不取阴平音,也不读去声。

奸宄(guǐ)

原指窃宝者。《晋语六》曰:“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汉建安五年,孙策死。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庋藏(guǐ)

“庋”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上声。放置、保存、收藏的意思。

日晷(guǐ)

一指太阳的影子,引申为时光。二指利用日影以测定时间的仪器。一般是在有刻度的盘中央装一根与盘垂直的金属棍儿,也叫“日规”。中国古代的“晷漏”,为历法测算的内容。

刽子手(guì)

也称“刽子”,古代指在刑场上执行斩刑的人。如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一有“因召刽子,令每日执剑待命于庭下”句。后比喻镇压、屠杀革命者或人民群众的凶手。“刽”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定为“统读”guì。极易误读成kuài。

桧柏(guì)

树名,也叫“刺柏”,一种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幼树的叶子像针,大树的叶子像鳞片,雌雄异株,雄花鲜黄色,果实球形。我国栽植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对土质要求不严,树龄可长达几百年。木材供建筑、家具、绘图板等用。

衮服(gǔn)

又叫“衮衣”,常与“绣服”连用。古代帝王或公侯、高官们上朝等正式场合穿的绣着龙的礼服。《诗经·豳(音bīn)风·九罭(音yù)》中有“九罭之鱼,鳟鲂。我觏(音gòu,看见、遇到)之子,衮衣绣裳”句。“衮衮”,形容连绵不断或众多的样子。如指有权位而又无所作为的官僚们叫“衮衮诸公”。

聒噪(guō)

声音嘈杂、吵闹,使人烦躁的意思。元代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描写雨滴梧桐的声音:“一会儿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呵,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幺哥,兀的不恼杀人也幺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噪。”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定“聒”字“统读”guō。

虢国(guó)

“虢”字,音guó,从《广韵》古伯切,中古入声字。周朝的分封诸侯国名。源自周成王的叔父虢叔受封于西虢,虢仲受封于东虢,子孙皆以国为姓。虢国在春秋时有东、西、北虢之分。《吕氏春秋·权勋》载: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子奇向国君力陈唇亡齿寒之利害,遂有“唇亡齿寒”的典故。这里的“虢国”指的是北虢国,故址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南,假道于晋的虞国后终被晋所灭。另有一说是“虢”与“郭”同源。虢仲、虢叔之后改作“郭”姓。但现代的“虢”与“郭”不同音。

馃子(guǒ)

北方群众做早点吃的一种油炸面食。有些地方称“油条”为“馃子”。

棺椁(guǒ)

棺材和外棺。古代“棺”指内棺;“椁”指外棺,即套在棺材外面起保护作用的部分。有的时候是有棺无椁,有时是棺椁齐备。也有的奴隶主死后在其椁上画上黑白相间的斧形图案,即《礼记·檀弓上》所载的“加斧于椁上”。